启明星小学的日子,如同上了润滑油的精密齿轮,运转得顺畅而充满活力。
林曦棠、江小满和沈星河这三个名字,很快在一年级三班乃至整个年级都变得格外响亮。
他们成了雷打不动的“铁三角”。课间、午休,甚至放学后,三人常常凑在一起。
江小满永远是气氛担当,小嘴叭叭地分享着她从爸爸那里听来的各种维修趣闻,或者家里新添了什么工具模型。
沈星河则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总是能精准地指出江小满描述中夸张或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引经据典地解释原理,虽然他那过于严谨和略显冷淡的表达方式,常常让热情似火的小满气得跳脚。
“沈星河!你就不能夸夸我的想法很棒吗?非要说什么‘能量转换效率低下’!”
江小满叉着腰,对着正在用尺子比着画电路草图的沈星河抱怨。
沈星河头也不抬,推了推眼镜:“我只是陈述客观事实,避免你因为错误的认知在下次启智课上再次把微型马达接反导致短路冒烟。”
“你!”
江小满气结,转而向林曦棠寻求支援,“棠棠!你看他!”
林曦棠通常是那个调停者。她有着超越年龄的洞察力,能敏锐地感知到沈星河刻板话语下对朋友的在意(虽然他打死也不会承认),也能理解江小满渴望被认可的心情。
她会放下手里正在研究的、从爸爸工具箱“淘汰”出来的一个结构精巧的小卡扣,笑眯眯地说:“小满的想法很有创意啊,马达接反了还能冒烟发光,多酷!下次我们试试怎么接才能让它转起来又不冒烟,沈星河肯定知道怎么改,对吧?”
她巧妙地把“批评”变成了“合作”,又把难题抛给了沈星河。
沈星河抬眼看她,镜片后的目光闪了闪,最终只是“嗯”了一声,算是默认了林曦棠的安排,然后继续埋头在他的草图上。
只是嘴角似乎往上牵动了一个像素点。
林曦棠是三人中的核心,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调停能力,更因为她身上那种奇妙的平衡感。
她既有江小满的热情和感染力,能带动气氛,又有沈星河的专注和敏锐观察力。
在启智工坊的实践课上,她的表现尤为突出。她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与材料对话”,小手有着惊人的稳定性和精准度。
连一向挑剔的沈星河,私下里也不得不承认林曦棠的“手活儿”确实厉害得不像话,带着一种近乎直觉般的“美”。
林曦棠自己也享受着这种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当然,她最珍惜的时光,还是放学后。当夕阳的余晖给家披上温暖的金纱,她牵着蹦蹦跳跳、迫不及待分享幼儿园趣事的妹妹曦月回家时,心底总会涌起最踏实的满足感。
日子在学业、友谊和家的温暖中流淌,转眼林曦棠升入了二年级。
她对基础知识的渴求更加旺盛。
爸爸林振海书架底层的初级读物已经满足不了她,她开始“觊觎”书架上层的那些大部头。
周末,她会拉着爸爸一起去市中心的“百工知识殿堂”——一个规模宏大的公共图书馆。
这里不仅有海量的书籍,更有专门的区域展示着各种机械模型、材料样本,甚至还有互动式的能量传导演示装置。
林曦棠一头扎进去,就像鱼儿入了海,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看得如痴如醉。
林振海看着女儿专注的侧脸,眼中是欣慰,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女儿的天赋和求知欲太强了,这光芒,终究是藏不住的。
一个深秋的周末傍晚,天气骤变。
白天还阳光明媚,到了傍晚,铅灰色的厚重云层便沉沉地压了下来,狂风卷起枯叶,发出呜咽般的呼啸。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冰冷的土腥气,预示着一场强降雨即将来临。
林曦棠和爸爸刚从图书馆满载而归,刚走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十字路口。
路灯已经亮起,昏黄的光线在狂风中摇曳,将行人的影子拉扯得忽长忽短。
突然!
“滋啦——嗡——!”
一阵极其刺耳、如同指甲刮过巨大玻璃的噪音毫无征兆地撕裂了傍晚的喧嚣!
紧接着,路口那几盏刚刚亮起不久的路灯,猛地爆闪了几下,发出濒死般的嗡鸣,随即彻底熄灭!
不仅仅是路灯,周围商铺的霓虹招牌、橱窗里的展示灯,甚至路边几辆停着的悬浮车内部仪表盘的微光,都在同一瞬间彻底黑了下去!
整片街区,瞬间陷入一片令人心慌的、粘稠的黑暗!
只有远处主干道上的车灯和更远处大楼的零星灯火,如同孤岛般微弱地亮着。
“怎么回事?”
“停电了?”
“我的车!没反应了!”
短暂的死寂后,人群爆发出惊慌的议论和呼喊。黑暗放大了恐惧,寒风裹挟着冰冷的雨点开始砸落。
林曦棠下意识地抓紧了爸爸的手。她能感觉到爸爸的手瞬间绷紧,肌肉僵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