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邦的办公室宽敞而古朴,红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政策文件和行业报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他正坐在会客区的沙发上,慢条斯理地烫洗着茶杯。
“坐。”王董指了指对面的位置,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规划局的老刘,今天下午来过了。”
林浩在他对面坐下,腰背挺直,静待下文。
王董将一杯刚沏好的茶推到他面前,茶汤清亮,香气氤氲。“他绕了半天圈子,核心就一个意思——希望城投方面,对南城古巷的规划调整,能有一个更‘灵活’‘务实’的态度。”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看着林浩,“你怎么看?”
林浩端起茶杯,没有喝,指腹感受着瓷杯温热的触感。“王董,我认为坚持程序正义,就是最务实的态度。那块地的性质一旦轻易变更,不仅破坏规划严肃性,更可能打开一个口子,后续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无数双手想伸进来。南城古巷这块蛋糕,不能再被切走任何不该切的部分。”
王董缓缓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原则要坚持,这没错。但有时候,具体的操作,需要一点策略和智慧。”他话锋一转,“晚上有个饭局,省里国资系统的一位老领导过来,老刘作陪,点了名希望你也参加。”
林浩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带着压力的“邀请”。
“这位老领导,虽然退了,但在系统内影响力还在,很多关键环节,绕不开他。”王董的语气带着几分提醒,也带着几分审视,“你去露个面,听听他们怎么说。有些话,在酒桌上,比在会议室里更容易说,也更容易听。”
林浩瞬间明白了王董的用意。这既是让他去直面压力,也是对他应变能力和底线把控的一次考验。他不能一味强硬地将人拒之门外,那样会显得不近人情,堵塞言路;但他更不能在原则问题上退让。
“我明白了,王董。”林浩放下茶杯,神色平静,“晚上我会准时到。”
晚七点,“云顶轩”私房菜馆。
包间奢华典雅,墙上挂着名家字画,氛围却比“竹里馆”更多了几分官场的正式与隐晦的较量。主位上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便是王董口中的“老领导”郑主任。刘明春副局长陪坐在侧,满脸堆笑。作陪的还有国资委的一位主任,以及城投两位资历较老的副总,还多了两位陌生女性。
林浩的到来,让包间内的气氛微妙的滞了一下。
“郑老,刘局,各位领导,抱歉来晚了。”林浩礼貌地打招呼,在王董下首的空位坐下。
“这位就是林浩同志吧?果然一表人才,年轻有为啊!”郑主任笑容和蔼,目光却带着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洞察力,在他身上扫过。
刘明春也笑着附和:“是啊,林总原则性强,工作扎实,我们上午刚领教过。”
“这位是实验小学的朱莉老师,我的表妹。”刘明春笑着介绍一位穿浅蓝连衣裙的年轻女子,她腼腆地点头致意。
“这位是美华设计公司的赵总。”另一位身着香奈儿套装的女子主动起身递名片,眼波流转间已自然地在王董身旁落座。
林浩在王董下首坐下,感受到朱莉不时投来的打量目光。
寒暄过后,酒宴开始。几轮敬酒,场面话过后,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南城古巷。
郑主任抿了一口酒,像是随口一提:“南城古巷那个项目,牵动人心啊。我听说,在规划上遇到点小麻烦?”
刘明春立刻接话,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无奈:“郑老,您有所不知。主要是现在要求严,程序多,我们也是想加快推进,为城投解忧嘛。就是林总这边,对细节扣得比较紧,我们也很为难啊。”
压力,通过这种看似随意的对话,精准地传递到了林浩身上。
另一位作陪的城投副总也笑着打圆场:“林总年轻,做事认真是好事。不过有些事,确实可以灵活处理,郑老和刘局也是一片好意。”
所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落在林浩脸上。
林浩端起酒杯,没有喝,迎着郑主任的目光,语气恭敬却不卑不亢:“郑老,刘局,各位领导关心南城古巷项目,我们非常感谢。正因为这个项目关注度高,影响深远,我们才更要依法依规,把基础打牢,把每个环节都做得经得起检验。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老百姓负责,更是对关心项目进展的各位领导负责。程序上可能慢一点,但是为了走得更稳。我想,这才是真正符合各方长远利益的做法。”
他没有直接反驳任何人,而是将“依法依规”和“长远利益”摆在了台面上,将个人的坚持,拔高到了对集体负责的层面。
郑主任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深深看了林浩一眼,没有说话。
刘明春脸色有些难看,勉强笑道:“林总这话说的在理,在理。来来来,喝酒,喝酒!”
酒过三巡,赵总端着酒杯走到王董身边:“王董,我敬您一杯!您不喝我可坐这儿不走了~”她半个身子几乎倚在王董椅背上,浓郁的香水味在空气中弥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