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三年秋,南京城的电报局里,铜铸的发报机正以 “咔嗒咔嗒” 的节奏震颤。那声音穿透窗棂,与街面上 “蒸汽马车” 的汽笛声交织,像一曲属于新时代的交响 —— 这是 “大明迅电系统” 铺设满帝国骨干网络的第三个月,一束束银亮的铜线沿着驿道蔓延,将南京的御旨、北疆的军情、江南的商讯,以超越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递。
往日里累死驿马的 “六百里廷寄”,如今只需半个时辰便抵达边陲;苏杭的丝绸商队刚定下货期,北京的商号已通过电报敲定分销方案。空间在电信号的奔涌中被揉成一张薄纸,“效率” 二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印在帝国的治理与商业肌理上。
格物书院的声望也随之涨到了顶峰。书院门前的 “实证碑” 前,每日都有学子躬身行礼,碑上 “数据为基,逻辑为纲” 八个字被擦拭得锃亮。朝堂上,官员奏对时必提 “标准化流程”,连户部核算赈灾粮款,都要捧着《统计学原理》计算 “最优分配模型”;酒肆里,士子清谈的话题从 “孔孟心性” 变成了 “如何用函数量化民生满意度”。
一种近乎狂热的信念在朝野弥漫:只要技术足够先进、制度足够精密,世间所有混沌都能被解析 —— 洪水可被水利模型预判,粮荒可被大数据调控,甚至人心的 “善与恶”,似乎也能被拆解成可计算的变量。
唯有少数人察觉到一丝异样。格物书院的老院长墨衡,某次巡查实验室时,看到年轻学子用 “情感反应量表” 测试学徒对父母的孝心,当场摔了手中的算盘:“人心不是机器齿轮,算得清刻度,算不清温度!” 可这话很快被淹没在 “理性至上” 的声浪里,连他最看重的弟子顾允成,都在私下里反驳:“院长,若连‘孝’都无法定义,何谈用格物精神改良世道?”
没人想到,这份分歧终将酿成一场席卷朝野的思想风暴 —— 而风暴的源头,正藏在顾允成那本墨迹未干的书稿里。
御书房的烛火已燃至三更,朱允炆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从《蒸汽机改良进度表》的 “气缸压力参数” 上移开,落在了一本素色封皮的册子上。
册子是今日早朝后,翰林院编修偷偷递来的,封皮上 “天人新论” 四字为手写,墨汁未干,甚至能嗅到松烟墨特有的清苦。着者署名 “顾允成”—— 那个在格物书院以 “数学逻辑解构万物” 闻名的年轻学者,上个月还因 “用几何证明农田最优灌溉方案” 获过他的赏赐。
“倒要看看,这年轻人又算出了什么新东西。” 朱允炆挑亮烛芯,翻开了第一页。
初读时,他的嘴角忍不住上扬。顾允成开篇便以数学公理为基,批判传统儒学的 “天人感应” 是 “无据之谈”,嘲讽心性之学 “如雾中摸象,连‘仁’的定义都模糊不清”。他主张:“一切知识皆需清晰定义,一切推理皆需可证 —— 包括人自身的‘伦理与认知’。”
这正是朱允炆推崇的格物精神!他甚至在 “批判心性之学” 那页批注了 “切中要害” 四字,想着明日要召顾允成来御书房详谈。
可越往后读,烛火映照下的脸色愈发凝重。
顾允成的笔锋逐渐变得锋利,甚至带着一丝冷酷。他在书中写道:“‘仁’非天性,实为群体生存的最优策略 —— 父母养育子女,是为‘基因延续效用’;君主体恤百姓,是为‘统治稳定系数’;朋友互助,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预存行为’。”
更惊人的是对 “情感与信仰” 的解构:“喜怒哀乐皆为神经递质的反应,可通过药物调控;审美偏好是环境与基因的复合算法,能通过数据训练改变;至于‘天命’‘鬼神’‘灵魂不朽’,不过是蒙昧时代为解释‘未知’编造的幻影 —— 宇宙是台精密的机器,生命是其中的复杂程序,终有一日,人类能用理性完全解析这台机器的每一个齿轮。”
书的最后一页,顾允成的字迹几乎要冲破纸页:“当理性之光照亮所有幽暗,人类方能挣脱蒙昧,抵达文明的终极归宿!”
“哗啦” 一声,朱允炆合上册子,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烛火被气流吹动,在墙上投下晃动的阴影,竟让他想起去年上元节的场景 —— 太子朱文奎牵着妹妹朱玉妍的手,在宫灯下游玩,玉妍被烟花吓得扑进哥哥怀里时,文奎眼里那瞬间亮起的温柔,难道也是 “神经递质的反应”?皇后徐妙锦上月陪他祭天时,听到古乐时眼底泛起的泪光,难道也是 “环境算法的结果”?
他走到窗边,望着夜色中的紫禁城。远处电报局的 “咔嗒” 声隐约传来,那曾让他引以为傲的 “效率之声”,此刻竟带着一丝冰冷的寒意 —— 若理性真能吞噬一切,这帝国岂不成了一台只有齿轮转动、没有人心温度的机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