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群星:舰与灵能的太空歌剧物语 > 第29章 地外文明痕迹调查报告(2)

这份是关于星舰工程学的研究。

【项目“地外文明痕迹”初步调查报告-007A节选,密级:绝密】

【归档日期:公元2027年12月15日】

……针对编号为“地外文明痕迹-Alpha”目标星舰的整体结构布局、内部舱室环境设计、各类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逻辑、乃至其生活设施模块所体现出的人体工学参数等多个维度。

第7研究院的「深空目标文明特征逆向工程实验室」进行了长达四周的、高强度的跨学科综合分析。

初步的结论与早期判断基本一致:该星舰无疑是一艘由具备高度发达宇航科技水平的、且极有可能具备与人类相似生理形态的类人型外星智慧文明所设计并建造的星际航行载具。

其所应用的推进技术、能源系统、以及材料科学水平均远超地球当前科技水平。

然而,在对上述各项设计元素进行更为深入的、涵盖了工业设计史、文化符号学、人类工效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行为模式推演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比较分析后。

研究团队敏锐地注意到一个极不寻常且具有重大颠覆性意义的现象。

该星舰在诸多核心设计理念与具体实现细节上,例如其内部空间的功能区划逻辑、信息传递的视觉与听觉符号体系、操作控制界面的布局与反馈机制、乃至座椅、床铺、工作台等基本生活设施的尺寸比例与形态构造。

均与地球人类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所形成的现代工业设计语言、信息架构美学以及人机交互行为范式的演化脉络,呈现出一种系统性的、非偶然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高度精确的趋同与逻辑延续。

换而言之,如果将这艘星舰的内部设计图纸与地球上同一时期(即21世纪初至21世纪中叶)最顶尖的航空航天设计师或未来概念设计师所构想的未来星舰蓝图进行匿名比对。

其在设计哲学、功能导向、以及底层的美学范式上,几乎可以达到难以区分的程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更加优化。

基于此,社会工程学分析小组经过审慎研判后,倾向于认为——该星舰的创造者,其文明形态、社会结构、乃至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模式。

或与地球现代人类文明共享了某种极为深刻的文化基因、共同的发展范式,甚至可能存在着某种尚未被我们探明的、远超简单技术模仿或文化趋同的直接传承或同源演化关系。

关于此推论的进一步验证与相关证据搜集工作,已列为本项目的最高优先级。

……

如果说第一份关于星舰内部人类遗骸的调查报告节选,让白牧辰的心中萌生出了关于“地球可能存在过高度发达的史前星际文明”的猜测。

那么这第二份关于星舰整体设计风格与内部设施构造的社会工程学分析报告,则让白牧辰开始对自己之前的那个猜测产生了强烈的动摇与怀疑。

人类文明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许多事物、制度、乃至观念的演化,往往都展现出一种一脉相承,具有深厚历史惯性的特点。

就以现代铁路运输系统中广泛采用的1435毫米标准轨距为例。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这个标准轨距的宽度可以直接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期战车的轮距。

虽然这个说法在细节上并不完全准确,现代标准轨距的最终确立并非是由古罗马战车直接决定的。

但从更广阔的历史渊源和演化脉络上看,现代铁路的标准轨距确实可以一层又一层地向上追溯,直到早期马车的车轮间距。

整个演化链条大致可以梳理为——

先是有古罗马时期道路上长期行驶的马车所留下的车辙宽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后续马车的轮距,并成为中世纪及近代欧洲广泛使用的马车轮距标准。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煤矿中用于运输煤炭的马拉矿车也延续使用了这个轮距。

英国着名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在设计和建造早期蒸汽机车与铁路时,大量借鉴了当时煤矿铁路的经验,最终也采用了这个轨距标准。

最后随着英国铁路技术的向外传播和影响力扩大,这个由斯蒂芬森推广开来的轨距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最终演变成了今天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轨距。

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个演化过程并非是一个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就一成不变,它不是有意识的顶层设计或钦定标准。

其间充满了无数基于当时当地具体条件的实用主义选择、技术路径依赖、以及各种历史的巧合与偶然。

真正将这个特定的轨距宽度定格下来,并最终将其推广到全世界范围,使其成为一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标准的。

是19世纪的那些富有远见卓识和强大执行力的英国工程师们,其中乔治·斯蒂芬森更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

因此,与其简单粗暴地说——古代马车的宽度决定了现代火车的轨道宽度。

不如更准确地表述为——19世纪英国煤矿中普遍使用的马拉矿车的轮距标准,在特定的历史机缘和社会条件下,最终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国际标准轨距。

而这个19世纪煤矿马车的轮距,又恰好在一定程度上与更古老时代的马车使用习惯和道路状况相符。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除了轨距标准之外。

时间、长度、质量等基本度量衡单位的演变与统一,乃至各种语言文字、社会风俗、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更为复杂的文化现象的形成与流传。

也都普遍存在着类似的、可以追溯其演化脉络的内在逻辑。

以及基于这种历史传承而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底层文化基因的相似性。

即便常言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但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方言土语和地方风俗,在更深层次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视角下,往往都能找到其共同的起源和演化轨迹。

因此,一个特定文明的内在特质、发展阶段、乃至其社会结构与价值取向,往往会反应到其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产品的细节之中。

例如:建筑风格、工具形制、艺术审美、乃至其社会组织形式,社会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