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在灭世前当神医 > 第273章 太医院改制

在灭世前当神医 第273章 太医院改制

作者:素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8 03:39:13

太子的冠冕在太庙的阳光下闪耀,监国的权柄在枢密院的虎符中沉凝。肃清严党余孽、整顿边镇军务、安抚灾后民生的千头万绪,如同汹涌的潮水拍打着新生的东宫。然而,在萧景琰心中,有一处沉疴与新朝气象格格不入之地,始终萦绕不去——那便是掌管着皇家乃至天下医道权威,却早已在严嵩父子把持下腐朽僵化、门阀林立的太医院。

榆钱儿胡同那三十七条被邪毒夺去的冤魂,河洛灾区因疫病蔓延而倒下的流民,还有无数因太医院被权贵垄断、名医束之高阁而求告无门的百姓哀泣…这一切,都像一根根尖刺,提醒着萧景琰:医道不昌,民生难安;医道不公,社稷难稳。

一场风暴在太医院内部酝酿已久。严嵩父子倒台,依附于他们的太医院院判周怀仁被锁拿下狱,几个把持重要职位的严党心腹太医也相继被清退。留下的,或是些战战兢兢、唯恐被牵连的庸碌之辈,或是少数虽有些真才实学却被长期压制的正直医官。整个太医院人心惶惶,往日那种被严嵩父子笼罩的、等级森严、死气沉沉的氛围虽被打破,却陷入了一种更深的迷茫与混乱。

改革的契机,以一种令人措手不及的方式降临。

一场来势汹汹的“春瘟”(实为季节性流感夹杂部分水土不服引发的肠胃症候群)悄然在京城驻守的京营三大营中蔓延开来。起初只是零星几人发热、腹泻,负责军中医务的太医院派驻医官,依旧沿用着严嵩时期定下的、繁琐而昂贵的“经方”——动辄人参、鹿茸、犀角等名贵药材,讲究君臣佐使,药方动辄数页。不仅耗费巨大,效果更是缓慢,甚至不对症,导致病情在营中迅速扩散,数日间竟有上千军士病倒!操练停滞,营中怨声载道。

消息传到东宫,萧景琰震怒!值此边镇初定、京营乃拱卫京师核心力量之际,一场小小的春瘟竟被太医院治得几乎瘫痪一营?他立刻召见新任兵部尚书及京营都督,同时,一道旨意飞传太医院:限三日之内,拿出切实有效的防疫救治方案,控制疫情,否则严惩不贷!

太医院内顿时一片愁云惨雾。几个资历最老的太医被推出来主持应对。他们聚在往日周怀仁发号施令的议事厅内,对着堆积如山的医案古籍,争论不休。

“此乃风邪入体,湿困脾胃!当以藿香正气散为主,辅以…”

“荒谬!分明是少阳枢机不利,兼有阳明腑实!当用大柴胡汤加减!”

“营卫不和才是根本!桂枝汤调和营卫,才是正理!”

“诸公!诸公!眼下不是引经据典之时!关键是药!药从何来?按你们这方子,光是犀角、羚羊角、上好的人参,就得多少?库房早已被严…被那帮蠹虫掏空大半,哪里去寻?就算有,如此耗费,兵部能答应?太子殿下能答应?”一位较为务实的太医愁眉苦脸地提醒。

争论顿时卡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他们开的方子本就华而不实。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营中传来的消息愈发严峻,已有军士因延误治疗而病情加重。绝望的气氛弥漫开来。

就在此时,一个清朗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威严的声音在议事厅门口响起:

“诸位太医,可是在为京营疫情烦恼?”

众人惊愕回头,只见太子萧景琰一身常服,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他身边并无大批扈从,只跟着两人——一身青衫、气息沉凝的林玄,以及面容冷峻、目光如电的秦越人!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太医们慌忙起身行礼,心中更是七上八下。太子亲临,还带着这两个“声名狼藉”的济世盟之人,意欲何为?

萧景琰摆摆手,径直走到主位坐下,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字迹密密麻麻的昂贵药方,眉头微蹙:“孤听闻,营中疫情蔓延,尔等束手无策?”

为首的刘太医(资历最老者)硬着头皮上前:“回禀殿下,非是臣等无能,实乃此次疫气怪异,且…且药材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臣等正竭力研讨良方…”

“哦?药材匮乏?” 萧景琰不置可否,目光转向秦越人,“秦先生,你曾亲历河洛大疫,又处置过榆钱儿胡同邪毒,对此等群发性疫病,可有高见?”

唰!所有太医的目光瞬间聚焦在秦越人身上,带着审视、怀疑,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

秦越人神色平静,上前一步,声音清晰:“殿下,可否容在下先看看患病军士?”

“可。” 萧景琰颔首。

一行人即刻移步至京营隔离病区。空气中弥漫着汗臭、药味和呕吐物的酸腐气息。一排排通铺上,躺满了面色潮红、精神萎靡、或捂腹呻吟的军士。秦越人无视那些太医复杂的目光,径直走到一名高热不退、嘴唇干裂的年轻军士床前,三指搭上其腕脉,凝神细察。片刻,又查看其舌苔、眼睑,询问其症状(发热时辰、汗出情况、二便、饮食)。

他动作迅捷精准,诊断过程简洁明了,却直指要害。随后,他又接连诊察了数名症状轻重不一的军士。

诊毕,秦越人回到萧景琰身边,沉声道:“殿下,此疫并非疑难杂症。观其脉象,浮数而略滑;察其舌苔,薄白微腻;问其症,发热畏寒,头身疼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此乃典型之风寒挟湿,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军营伙食粗糙油腻),营卫失调,胃肠失和所致。病位在表在腑,尚未深入营血脏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竖着耳朵、神色各异的太医,声音提高了几分:“此等常见春瘟,本可用价廉易得之药,如荆芥、防风、苏叶解表散寒;藿香、佩兰、苍术化湿和中;陈皮、半夏、茯苓理气止呕;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再辅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药性平和,配伍得当,无需昂贵犀角、人参,亦能奏效!”

“一派胡言!” 一个留着山羊胡、以“经方派”正统自居的王太医忍不住嗤笑出声,“如此简陋方剂,岂能应对如此蔓延之势?简直是草菅人命!殿下,此人乃江湖游医,惯用偏方野术,岂能信他?我太医院数百年传承,自有法度…”

“法度?” 秦越人冷笑一声,目光如刀锋般刺向王太医,“贵院的‘法度’,便是用着价值千金的犀角地黄汤,去治一个只需几文钱生姜红糖水就能缓解的风寒头痛?贵院的‘法度’,便是让上千军士因你们开不出对症的便宜药方而躺在这里等死?贵院的‘法度’,便是将《内经》‘治未病’、‘扶正气’的圣训束之高阁,只知按图索骥,堆砌名贵药材,讨好权贵?!”

他字字诛心,句句如锤!王太医被他呛得面红耳赤,指着秦越人“你…你…”了半天,却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其他太医也面面相觑,秦越人说的,正是太医院积弊最深之处——脱离实际,崇尚虚名,只为权贵服务!

“够了!” 萧景琰沉声打断,他看向秦越人,目光坚定,“秦先生,孤信你!就按你的方子!需要什么药材,即刻列出清单!孤命户部、顺天府全力筹措,平价征购!太医院上下,全力配合秦先生调配、煎煮、分发汤药!林先生,” 他转向林玄,“烦请济世盟诸位,指导军士习练简易导引之术,固本培元,抵御疫气!”

“遵命(草民领命)!” 秦越人和林玄齐声应道。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迅速展开。

秦越人开出的药方,药材果然极其普通易得:荆芥、防风、苏叶、藿香、佩兰、苍术、陈皮、半夏、茯苓、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生姜、大枣…户部与顺天府的通告一发,京城及周边药铺的存货被迅速集中,价格被严格管控。济世盟调集了大量人手(包括苏沐雨带领的部分医者),在军营旁的空地支起数十口大锅,日夜不停地熬煮药汤。药香替代了病区的浊气。

同时,林玄亲自示范,并让济世盟中精于导引的弟子,在军营中教导军士习练一套极其简化的“八段锦”片段——主要是几个舒展筋骨、调和呼吸、按摩腹部的动作。动作简单易学,却能在短时间内提振精神,缓解肌肉酸痛,调和肠胃气机。

效果,立竿见影!

大部分症状较轻的军士,在服用药汤一两次,配合导引练习后,发热渐退,呕吐腹泻明显缓解,精神大为好转!即便是症状较重的,在持续用药和导引调养下,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不再恶化。短短五日,肆虐京营的“春瘟”被彻底扑灭!上千军士康复归队,军营秩序恢复。

这场干净利落的胜利,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固步自封的太医院脸上!也彻底奠定了秦越人和济世盟所代表的“简、便、验、廉”且重视“治未病”、“扶正气”理念的权威性!

尘埃落定,改革再无阻力。

数日后,由太子萧景琰亲自拟定、加盖监国太子印玺的《太医院改制新章》正式颁布:

1. 打破门阀,广纳贤才: 废除严嵩时期制定的、近乎世袭的太医选拔晋升制度。开设“医科考举”,面向天下通晓医理、有真才实学者(无论出身、师承),通过笔试(基础医理、常见病诊治)、实操(诊脉、辨药、应对急症)等多重考核,择优录用入太医院学习。特别设立“特科”,允许有独特专长或民间验方者,经考核后破格录用。

2. 设立“惠民署”,下沉医道: 在太医院下专设“惠民署”,抽调精干力量,负责京城及京畿地区贫苦百姓的义诊、施药、防疫事宜。所需药材,由内帑及太医院经费专项拨付,严禁挪用。同时,定期选派太医及惠民署医官,深入京畿州县,指导地方医政,推广防疫知识。

3. 引入济世盟理念,革新教学: 太医院原有教学,过于侧重典籍背诵和宫廷贵体调养。改制后,增设“疫病防治”、“外伤急救”、“导引养生”、“常见病简廉疗法”等实用科目。聘请济世盟中经验丰富的医者(如苏沐雨)及精通导引、药性辨识者(如林玄可推荐人选)担任客座教习,传授河洛抗疫、黑石城除邪等实战经验及“治未病”理念。

4. 厘定药典,规范药价: 组织太医院精研药理之太医,并邀请济世盟秦越人、林玄等参与,重新厘定《太医院用药则例》。大幅删减华而不实、价格虚高的名贵药材使用,重点增补价廉易得、疗效确切的常用药物及配伍。明文规定太医院采购药材,需公开招标,接受监察,严惩贪墨。

5. 特聘“太医令”,确立新标杆: 为表彰秦越人在多次大疫大灾中的卓着功勋及其所代表的“精准施治”、“济世为怀”的医道精神,特聘其为太医院“太医令”。此职非常设,亦非实权官职,乃荣誉衔,地位超然,可随时查阅太医院所有典籍档案,可对太医院教学、诊疗提出建议,并拥有在重大疫情或疑难杂症时,直接向太子乃至皇帝进言的特权。

新章颁布,如同在太医院这潭死水中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浪!守旧派如丧考妣,却再无人敢公开反对。年轻一代太医和那些被长期压制的有识之士,则看到了希望,跃跃欲试。而秦越人获封“太医令”,虽无管辖之权,但其象征意义无比巨大——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医道理念和评判标准,正式被纳入王朝最高的医道殿堂,成为太医院未来改革和发展的精神标杆与方向指引。

太医院的大门,在封闭了数十年后,终于被一股来自民间、充满生机的清风吹开了一道缝隙。虽然门阀的积弊非一日可除,僵化的思维亦需时日扭转,但医道改革的种子,已然在这座古老的殿堂内悄然埋下。这是新朝气象在关乎生民根本的医道领域,迈出的坚实而具有深远意义的第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