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 > 第145章 团结

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 第145章 团结

作者:好像是作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8 03:23:48

许都的春意被高墙深宫与如山的军报隔绝在外,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熏香、墨汁与隐约铁锈气的凝重。宫阙殿宇间,往来官吏步履匆匆,面色肃然,往日里些许的清谈风流早已被一种大战将至的紧迫感取代。来自北方的压力,如同无形的铅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镇东将军府的正堂内,此刻济济一堂。并州元从、兖豫旧臣、新附的河北士人、朝廷公卿代表,各方势力的核心人物几乎尽数到场。高顺、张辽甲胄未卸,风尘仆仆自前线赶回,眉宇间带着黄河水汽的寒凉;陈宫、荀彧、钟繇等文臣则袍服整肃,面色凝重;连平日里较少参与核心军议的李肃、陈杉等人也赫然在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主位之上那个玄袍金冠的身影——吕布。

吕布的目光缓缓扫过堂下众人。他看到了高顺的沉毅,张辽的锐气,陈宫的深邃,荀彧的忧思,也看到了某些新附面孔上难以掩饰的忐忑,以及几位朝廷老臣眼底深处的复杂光芒。袁绍势大,檄文传遍天下,指责他“胁君篡权”,这无疑在内部也投下了涟漪。他需要将这股力量拧成一股绳。

“诸位,”吕布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厅,压下了细微的嘈杂,“袁本初陈兵河北,号称七十万,意图南侵,其势汹汹。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议一议,这仗,该如何打?”

短暂的沉默后,陈宫率先出列,他瘦削的身躯挺得笔直,声音带着一贯的冷静:“主公,袁绍兵多粮足,此其长;然其麾下谋士各怀心思,武将派系林立,颜良、文丑虽勇,却非统帅之才,此其短。我军虽寡,然上下用命,将士一心,更有黄河天险可恃。宫以为,当以静制动,依托黄河防线,深沟高垒,挫其锐气。待其师老兵疲,补给艰难,内部生变,再寻机反击,可一战而定!”

他的话音刚落,一名来自河北、新近投靠的谋士便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急切:“陈别驾所言固然有理,然袁公……袁绍势大,若待其全力渡河,恐防线一击即溃。何不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以攻代守?或可遣使联络黑山张燕,袭扰其后……”

“不可!”高顺沉声打断,他声音不高,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力度,“我军兵力本就不足,分兵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黄河防线乃我军命脉,必须集中兵力,坚守要点。末将愿率陷阵营,死守官渡,只要一息尚存,绝不让袁军踏足南岸半步!”他话语斩钉截铁,带着陷阵营一贯的决绝。

张辽也接口道:“高将军所言极是。袁绍骑兵众多,若在平原野战,我军虽勇,亦难抵挡其冲击。唯有依托河防工事,方可抵消其兵力优势。狼骑可负责游弋策应,打击其渡河部队,袭扰其粮道。”

文臣一侧,荀彧轻咳一声,缓缓道:“军事策略,公台、文远、高将军所言皆老成谋国。然彧所虑者,后勤也。大军沿河布防,每日消耗粮草巨万。兖豫之地初定,屯田虽见成效,然支撑如此大战,仍需未雨绸缪。需严令各州郡,加紧输送,同时广设粮台,确保前线无虞。此外,朝廷内部,亦需稳定人心。”

钟繇补充道:“文若先生所言极是。袁绍檄文,意在动摇我内部。当以朝廷名义,再发诏书,昭告天下,揭露袁绍不臣之心,重申主公乃奉天子以讨不臣。大义名分在手,可安内部,亦可争取天下士民之心。”

会议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各方意见激烈交锋。有主张冒险一搏的,有强调稳妥防御的,有担心后勤的,有忧虑内部不稳的。吕布始终端坐主位,凝神倾听,偶尔发问,引导着讨论的方向。他注意到,几位原本与河北世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在讨论中显得有些沉默,目光闪烁。

最终,待众人意见表达得差不多了,吕布才缓缓站起身。他身形高大,目光如电,扫视全场,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让所有的争论声都平息了下去。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吕布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袁绍势大,此乃事实。然我吕布,自并州起兵,百战至今,何曾惧过强敌?袁本初空有四世三公之名,却无容人之量,御下无方,谋臣内斗,将士离心。此等人物,纵有百万大军,又何足道哉!”

他顿了顿,手指重重按在身前的案几上,那上面铺着巨大的黄河防务图:“我军战略,已定!便是依公台、文远、高顺之策,主力扼守黄河沿线,深沟高垒,以逸待劳,挫敌锐气!文远、高顺,你二人即刻返回前线,严加戒备,务必确保官渡、白马、延津诸要点万无一失!”

“末将遵命!”张辽、高顺轰然应诺,声震屋瓦。

“公台、文若,后勤、舆论、内部稳定,交由你二人总揽,朝廷诸公,需全力配合!”吕布看向陈宫和荀彧。

“必不辱命!”陈宫和荀彧躬身领命。

“其余诸将各司其职,整军备武,随时听候调遣!”吕布目光扫过在场所有武将,“此战,关乎我等身家性命,更关乎天下气运!望诸君摒弃前嫌,同心戮力,共抗强敌!”

“同心戮力,共抗强敌!”堂下众人,无论之前有何分歧,此刻都被吕布的决心和清晰的战略所感染,齐声应和,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一种同仇敌忾的气氛,在镇东将军府的大堂内凝聚、升腾。

就在前庭军事会议散去,文武各自忙碌的同时,镇东将军府的后宅,另一场无声的“战役”也在悄然进行。

貂蝉换上了一身素雅而不**份的曲裾深衣,发髻轻绾,只簪了一支简单的玉簪,显得既端庄又亲和。她在侍女引导下,来到了许都城中一处颇为幽静的宅邸。这里是太仆赵岐的府上。赵岐年高德劭,在旧臣中颇有声望,其家族与河北崔氏有姻亲之谊。

接待她的是赵岐的儿媳,崔氏。崔氏年约三十,容貌婉约,眉宇间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色。双方见礼后,分宾主落座,侍女奉上清茶。

“久闻夫人贤德,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貂蝉浅啜一口清茶,声音柔和,如春风拂面,“妾身冒昧来访,叨扰夫人清静了。”

崔氏忙道:“貂蝉姑娘客气了。姑娘乃王司徒义女,如今又在吕将军府中……协助处理文书,身份尊贵,能莅临寒舍,是妾身的荣幸。”她话语谨慎,带着试探。

貂蝉微微一笑,放下茶盏,目光扫过厅中悬挂的一幅山水画,似是不经意地说道:“这画意境悠远,颇有几分河北山水的气象。听闻夫人母家便在清河?”

崔氏眼神微动,点了点头:“正是。离家日久,甚是思念。”

“是啊,故土难离。”貂蝉轻轻叹息一声,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只是如今天下纷扰,烽烟四起,何处才是真正的安宁之乡?河北……唉,袁本初虽势大,然其麾下谋士争权,大将拥兵,听闻审配、郭图二人势同水火,连颜良、文丑这等猛将亦互不服气。如此内部,纵有雄兵百万,又能如何?无非是镜花水月,徒惹兵燹,苦了黎民百姓罢了。”

她的话语轻柔,仿佛只是闺阁间的闲谈,却像一根细针,精准地刺入了崔氏心中最隐秘的担忧。崔氏端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颤,她家族在河北,自然对袁绍集团内部的倾轧有所耳闻。

貂蝉观察着崔氏的神色,继续缓缓道:“反观许都,虽有强敌压境,但吕将军雄才大略,赏罚分明,麾下文武同心。便是朝廷诸公,亦能各安其位。将军常言,天下大乱,非止因权臣跋扈,亦因纲纪不振。他欲扫平奸佞,重振汉室,还天下一个太平。此番袁绍南侵,看似势大,实乃逆天而行。将军已定下万全之策,必能克敌制胜。届时,海内一统,夫人或许便能重返清河,见到的将是真正安宁的故乡了。”

她没有直接宣扬吕布的必胜,而是通过对比袁绍内部的混乱与吕布集团的团结,描绘了一个战乱平息后的美好愿景。这番话语,既点出了依附袁绍的风险,又暗示了追随吕布的希望,更触及了崔氏内心深处对故土和平的渴望。

崔氏沉默了片刻,脸上的忧色似乎淡去了一些,她抬起头,看向貂蝉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真诚:“多谢姑娘开解。妾身一介女流,不懂军国大事,只愿天下早日太平,家人安康。吕将军既有如此雄心壮志,妾身……妾身和在京的家人,自当祈盼将军旗开得胜。”

貂蝉知道,目的已经达到。她不再多言,又闲话了几句家常,便优雅地起身告辞。离开赵府后,她又依次拜访了另外几位与河北关联颇深的官员家眷,或品茗,或赏花,言语间皆是不着痕迹地传递着类似的信息——袁绍外强中干,内部倾轧;吕布众志成城,胜算在握;依附袁绍是绝路,支持吕布方是正途。

这些看似随意的“闲谈”,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渗透进许都的官宦后宅,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那些心怀忐忑的人,消弭了潜在的离心力,从另一个层面巩固了内部的团结。

当貂蝉踏着夕阳余晖回到将军府时,前庭的军事会议早已散去,但那种紧绷而昂扬的气氛依旧弥漫在空气中。她远远看到吕布在陈宫、荀彧等人的簇拥下,正对着沙盘低声商议着什么,侧脸在夕阳下勾勒出坚毅的轮廓。

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静静地站在廊柱的阴影里,看着那个掌控着无数人命运的男人。她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便是用这种方式,为他稳住后方,维系住这来之不易的、面对强敌时的内部团结。而前线的腥风血雨,需要他和那些忠诚的将士们去面对。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她心中涌动,有担忧,有期盼,更有一种与之共命运的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