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90:从工业母机开始 > 第39章 三线并进,捷报频传

“长缨一号”项目,如同一台被瞬间拧到红线的引擎,在整个红星厂,开始了疯狂的运转。

军工事业部的大楼,从此便再也没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区别。灯火通明,人影不绝。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战士,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这股冲天的干劲,一记响亮的耳光。

项目启动的第三天,第一个坏消息,从钱秉义教授的轴承组传来。

“失败了。”

钱老看着烧结炉中,那一堆灰白色的,不是碎裂就是变形的废品,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疲惫和痛心。

为了烧制这第一炉氮化硅滚珠,他带着学生,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死死地盯着温度和压力曲线,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在最后降温的阶段,仅仅因为一个参数的微小滞后,导致炉内温度梯度变化过快,最终,整炉昂贵的氮化硅粉末,全军覆没。

“老师,我们……”年轻的博士,看着那些废品,眼圈都红了。这些进口粉末,每一克,都堪比黄金。这一炉的损失,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倾家荡产。

钱秉义摆了摆手,声音沙哑:“失败,是常事。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再这样一次次地试错了。”

同样的阴云,也笼罩在了林涛的散热组。

“总工,我们……我们好像把主轴套,给烧穿了。”

林涛的电话打来时,声音里充满了沮-丧。

李晓宇提出的“微通道”加工方案,理论上完美无缺。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他们使用的那台进口的激光蚀刻机,功率不够稳定,时强时弱。在加工那些只有0.1毫米宽的微型通道时,激光束稍稍一“抖”,就在昂贵的“龙纹钢”主轴套上,留下了一个无法修复的,针尖大小的孔洞。

这意味着,整个价值不菲的主轴套,直接报废。

而最令人头疼的,还是张建华负责的结构组。

“李总工,您快来看看吧!”

当李晓宇赶到铸造车间时,张建华正对着一个刚刚从模具里取出的,还泛着暗红色光芒的钛合金外壳,唉声叹气。

只见那蜂巢状的外壳上,布满了蜘蛛网般的细微裂纹,和一个个针眼大小的缩松气孔。

“我们已经试了七次了!”张建华的嗓子都快喊哑了,“钛合金的铸造,太难控制了!它在液态下的流动性很差,而且极易氧化。我们现有的真空熔炼炉,根本无法杜绝内部的气泡和杂质,铸造出来的零件,外表看着光鲜,但内部,全是这种致命的缺陷!”

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如同三座大山,死死地压在了项目组的面前。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但三大核心部件的研发,却全部陷入了停滞。

一股焦躁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开始在团队中蔓延。

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李晓宇,动了。

他就像一名经验最丰富的救火队长,精准地,出现在了每一个最需要他的“火场”。

他先是来到了钱秉义的实验室。他没有指责,也没有安慰,而是直接拿起了粉笔,在实验室的黑板上,画出了一幅无比复杂的“氮化硅-氧化钇-氧化铝”三元相图。

“钱老,您看这里,”他的手指,点在了相图上一个极其微小的区域,“我们之前的烧结曲线,在1300度到1500度这个区间,升温速度太快了。这导致了材料内部的a相,没有足够的时间,向更稳定的β相完全转变。这,才是最后冷却阶段,产生巨大内应力,导致开裂的根源。”

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重新写下了一套全新的,分为七个阶段的,阶梯式升降温曲线。每一个阶段的温度、压力和保温时间,都精确到了极点。

钱秉义教授看着黑板上那行云流水的推演,和他从未见过的三元相图,整个人,都呆住了。他感觉自己,仿佛从一个材料学的专家,退化成了一个,刚刚入门的小学生。

“按照这个曲线,再试一次。”李晓宇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林涛的激光加工室。

面对那台功率不稳的蚀刻机,他只看了一眼,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这台机器的激光电源,用的是老式的电容储能脉冲,功率波动大,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没法根治。”

“但是,”他话锋一转,“我们可以给它,装一个‘外挂’。”

他当场画出了一张电路图,递给了林涛。

“你去找厂里最好的电工,按照这张图,用我们最好的示波器和传感器,给这台机器,加装一个‘功率实时反馈与补偿系统’。用我们的算法,去主动适应,甚至预判它的功率波动,并进行动态补偿!”

用软件,去弥补硬件的缺陷!

林涛看着那张设计精巧得,如同艺术品般的电路图,眼中,再次冒出了狂热的崇拜光芒。

最后,李晓宇来到了铸造车间。

面对那个布满裂纹的钛合金外壳,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张建华,茅塞顿开。

“老张,既然真空杜绝不了气体,那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利用气体呢?”

他向张建华,详细阐述了一套,在九十年代,绝对属于“天顶星科技”的方案——“真空反压充气铸造”。

在金属液浇筑的瞬间,从模具的另一端,反向冲入高压的惰性气体。利用气体的压力,去强行“挤压”金属液,让它填充到模具的每一个细微角落,并彻底消除内部的气孔和缩松!

一个又一个的瓶颈,被李晓宇,用一种近乎于“降维打击”的方式,轻松化解。

他就像一本无所不知的,活的“技术百科全书”,任何难题,在他面前,都仿佛不存在一般。

整个团队的士气,被重新点燃!

所有人都抛弃了疑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攻关之中。

又是三天三夜的不眠不休。

项目启动的第十天,深夜。

钱秉义教授的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死死地盯着那台,刚刚结束了工作,炉膛内还闪烁着暗红色光芒的热等静压烧结炉。

当机械臂,将一个盛满了白色隔热粉末的坩埚,缓缓取出时,所有人的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

钱秉义教授,亲自戴上厚厚的隔热手套,颤抖着,将手,伸进了坩埚之中。

片刻之后,当他的手,再次拿出时,一枚,通体漆黑如墨,表面,却闪烁着如同黑曜石般,深邃光泽的,完美无瑕的陶瓷滚珠,静静地,躺在了他的掌心。

它,就像一滴被凝固的,最纯粹的夜。

“快!快拿去检测!”钱老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嘶哑。

几分钟后,检测结果,显示在了蔡司三坐标测量仪的屏幕上。

圆度:0.08微米!

表面粗糙度:Ra 0.012!

完美!所有指标,都达到了,甚至超越了,世界最顶级的,p2级轴承标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

下一秒,整个实验室,彻底沸腾了!

无数次的失败,十个日夜的煎熬,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甜美的果实!钱秉义教授,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抱着那颗小小的,却承载了整个国家轴承工业希望的滚珠,老泪纵横。

第一颗核心明珠的诞生,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吹响了胜利的序曲。

这个消息,在短短几分钟内,传遍了整个军工事业部,极大地,鼓舞了所有正在埋头苦干的团队。

捷报,开始频传!

两天后,林涛的散热组,成功在主轴套上,加工出了第一批合格的,如同艺术品般的微冷却通道。

又过了三天,张建华的结构组,也终于利用“真空反压”技术,铸造出了第一个,完美无瑕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钛合金蜂巢外壳!

三大核心部件的雏形,全部研发成功!

所有的技术壁垒,都被踏平!剩下的,只有一条,通往最终胜利的,康庄大道!

此刻,距离周将军给出的一个月期限,还剩下,最后十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