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90:从工业母机开始 > 第40章 神乎其技,样机问世

最后的总装配,在万众瞩目之下,于红星厂保密等级最高的恒温恒湿精密测量室内正式开始。

这里,已经被临时改造成了世界上最顶级的总装车间。空气经过三重过滤,洁净度达到了百级标准,任何一粒微尘都无处遁形。所有参与装配的人员,都换上了密不透风的防静电连体服,只露出两只眼睛,气氛庄重得如同在进行一台精密的外科手术。

工作台上,三大核心部件——闪烁着黑曜石光泽的p2级陶瓷轴承、如同艺术品般的钛合金蜂巢外壳、以及内部蚀刻着无数微通道的“龙纹钢”主轴套,正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被赋予生命的最后时刻。

然而,当张建华部长亲自带领着全厂技术最好的装配师傅,小心翼翼地进行第一次尝试时,那个从一开始就悬在所有人头顶的终极难题,终于还是暴露了出来。

“不行……根本不行!”

一名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拿着特制的塞尺,在主轴套和轴承外圈的结合部反复测量,最终颓然地放下了工具,声音里充满了挫败感,“这里的装配公差,要求是0.1个微米!别说用手,就是用显微镜,我们都找不到能把它塞进去的角度!这……这不是人能干的活!”

另一个小组也传来了同样绝望的消息。钛合金外壳与主轴套的配合,同样因为这微米级的极限公差,而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三大子系统,本身都是追求极致性能的“偏执狂”,当它们需要被组合成一个整体时,这种偏执,就演变成了一种无法调和的“排异反应”。它们就像三块被打磨得无比光滑的玻璃,稍微施加一点外力,不是彼此弹开,就是直接碎裂。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

整个装配工作,在第一步就陷入了彻底的停滞。测量室外,透过巨大的玻璃观察窗,李建国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而室内,那几位老师傅的额头上,早已布满了豆大的汗珠,连体服下的后背,更是被冷汗彻底浸湿。

一种名为“绝望”的气氛,开始在寂静的测量室里无声地蔓延。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旁边观察,未发一言的李晓宇,终于动了。

“大家都辛苦了,先休息一下。”他平静的声音,打破了凝固的空气,“接下来的工作,我来。”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他。只见李晓宇不慌不忙地走到一台设备前,对身边的林涛说道:“林涛,去仓库,把我们为了这次实验,特意准备的那个大家伙,推过来。”

林涛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立刻领命而去。片刻之后,一个巨大的,如同冰箱般的银白色金属杜瓦瓶,被他用一辆小推车,小心翼翼地推了进来。瓶身上,清晰地印着两个字——“液氮”。

“液氮?”钱秉义教授的瞳孔猛地一缩,一个大胆而又不可思议的念头,瞬间划过他的脑海。

李晓宇没有解释,他戴上特制的防冻手套,熟练地打开阀门,将如同仙气般翻涌的,零下一百九十六摄氏度的液氮,缓缓地注入一个特制的绝热容器中。

然后,在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他用机械臂,将那根宝贵无比的“龙纹钢”主轴套,缓缓地,完全浸入了液氮之中!

“滋啦——”

一声轻微的脆响,主轴套的表面,瞬间凝结出一层白霜。

“总工!您这是……”张建华再也忍不住,失声喊道。如此剧烈的低温冲击,万一导致材料内部产生应力裂纹,那这根主轴套,就彻底毁了!

“老张,别慌。”李晓宇的声音,如同定海神针,“还记得我跟你们讲过的热胀冷缩吗?现在,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他转头看向另一边:“王浩,启动高频感应加热器,将钛合金外壳的内壁,均匀加热到80摄氏度。记住,温度误差,不能超过正负0.1度!”

一边,是零下一百九十六度的极寒深冷。

另一边,是八十摄氏度的精准加热。

在场的,都是顶尖的聪明人。他们瞬间就明白了李晓宇的意图!

利用不同材料在巨大温差下,产生的微米级的尺寸收缩与膨胀,去创造出一个转瞬即逝的,完美的“装配窗口”!

这个想法,已经不能用“天才”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魔术”!

三分钟后,一切准备就绪。

李晓宇的目光变得无比专注,他沉声下令:“开始!”

机械臂将经过深冷处理,尺寸已经收缩了大约0.5微米的主轴套,从液氮中平稳地取出。与此同时,另一边的装配师傅,也将微微发热的钛合金外壳,精准地对准了位置。

“合!”

在李晓宇的指令下,两个原本“水火不容”的零件,在这一刻,如同久别重逢的恋人,没有丝毫的阻碍,以一种令人头皮发麻的顺滑,完美地,嵌套在了一起!

当它们接触的瞬间,温度开始急速中和。收缩的,开始膨胀;膨胀的,开始收缩。最终,它们在常温下,达到了一个理论上绝对完美的,零公差的“抱死”状态!

那是一种超越了任何螺栓、任何焊接的,最极致的连接!

“天哪……”钱秉义教授看着眼前这神乎其技的一幕,嘴唇哆嗦着,喃喃自语,“这……这就是传说中的‘冷缩热套’……我只在五十年前的苏联教科书上,看到过理论……没想到,今天,亲眼见到了……”

接下来,陶瓷轴承的安装,同样采用了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

整整一天一夜。

李晓宇就像一位最精准的魔术师,指挥着冰与火的交响。将一个个独立的,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零件,用一种近乎于艺术的方式,完美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当最后一颗经过特殊处理的锁紧螺母,被他用精密扭力扳手,拧到指定的15.2牛·米力矩时,他直起身,缓缓摘下了口罩,脸上,露出了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的微笑。

“同志们,”他环视着周围那些早已被震撼到麻木的脸庞,轻声宣布,“我们……成功了。”

一台,比“红星一号”体积更小,线条更流畅,通体闪烁着钛合金独有的,深邃银灰色光芒的全新电主轴,静静地,躺在了工作台上。

它,就像一件来自未来的艺术品,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它,就是“长缨一号”!

没有时间庆祝。样机被立刻送上了军用级的测试平台,进行最后的性能验证。

当李晓宇亲自按下启动按钮时,整个研发中心,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死死地盯着控制台上的转速显示屏。

指针,开始跳动。

一万转……两万转……三万转!

指针,没有丝毫的停顿,轻松地,突破了那道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关口!

三万五千转!

三万八千转!

最终,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那根红色的指针,稳稳地,指向了那个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刻度——

四万转!

测试台上,“长缨一号”发出了如同战斗机引擎般,高亢而悦耳的啸叫。监控屏幕上,所有的性能数据,完美得无可挑剔!

“成功了——!”

不知是谁,第一个嘶吼了出来。

下一秒,压抑了整整一个月的紧张、疲惫、焦虑和期待,在这一刻,如同火山般,彻底爆发!

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几乎要将研发中心的屋顶,都给掀翻!

钱秉义教授和李建国两位老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老泪纵横。林涛、王浩这些年轻人,更是将他们的总工程师李晓宇,高高地抛向了空中。

李晓宇在空中,看着一张张因为狂喜而扭曲的脸庞,他的心中,同样豪情万丈。

他知道,从今天起,中国工业母机的历史上,将永远刻下“红星”这两个字。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此刻,墙上的日历,清晰地显示着日期。

距离周将军给出的一个月期限,还剩下,最后十二个小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