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90:从工业母机开始 > 第32章 难题初现,隔空斗法

在红星厂,研发与生产,如同两匹并驾齐驱的马车,拉动着整个工厂,向着未来高速挺进。

然而,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两匹马车都遇到了各自的第一个“沼泽地”。

首先出问题的,是刘福贵和张建华负责的量产线。

那条窗明几净,配备了各种先进工具的恒温恒湿精密装配线,在万众期待中,启动了第一批次十台“红星一号”的试装配工作。负责装配的,是从全厂选拔出来的,最有经验、最细心的一批老师傅。

但三天后,当这十台崭新的电主轴,被送到检测台进行终检时,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十台主轴,只有三台,勉强达到了合格标准。其余的七台,都在轴心跳动和噪音这两个关键指标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差。

这个结果,让刘福贵和张建华的脸色,变得无比难看。他们拿着那份厚厚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反复核对,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不可能啊!”刘福贵主任急得直挠头,“上面的每一个步骤,我们都是盯着他们完成的,用的也都是最好的零件,怎么就不行呢?”

李晓宇来到现场,他没有先看那些不合格的产品,而是调取了这三天装配过程中的“数据记录表”。只看了一眼,他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

“刘主任,你看这里。”他指着表格上的一栏,“Sop上要求,轴承预紧的力矩,是3.5牛·米,误差不能超过正负百分之二。但记录表上,大部分的力矩,都记的是‘凭手感,已拧紧’。”

“还有这里,”他又指向另一栏,“要求对每一颗陶瓷球进行称重分组,确保同一套轴承里的滚珠,重量误差在0.01克以内。记录表上写的是‘已目测,大小均匀’。”

“问题,不出在Sop上,也不出在零件上,而是出在了我们工人的脑子里。”李晓宇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习惯了过去的粗放式生产,习惯了凭经验、靠手感。他们不理解,在精密制造领域,任何的‘差不多’,最终得到的,就是‘差很多’!”

第二天,李晓宇亲自将所有装配工人,召集到了精密测量室。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将一把普通的扳手,和一个价值上千元的,带刻度盘的精密扭力扳手,都拧在了一颗螺丝上。

“你们看,用普通扳手,你感觉已经拧得很紧了。但在扭力扳手上,它显示的力矩,可能只有2牛·米,也可能达到了5牛·米。这种误差,在过去,无伤大雅。但在今天,它就是魔鬼!”

他借此机会,对所有工人,进行了一场关于“现代工业精神”的深刻培训。他告诉他们,在精密制造领域,人是不可靠的,只有数据和标准,才是唯一值得信赖的东西。

培训的最后,他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精神一振的决定。

“为了奖励那些将‘标准’二字,刻在骨子里的人。我决定,设立‘金手指奖’!”他大声宣布,“从本周开始,每周,由质检部门和研发部,共同评选出一名操作最规范、数据记录最完整、装配出的产品精度最高的‘周冠军’。奖励,现金五百元!”

“轰”的一声,人群炸开了锅。五百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小半年的工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场关于“谁的操作最标准”的竞赛,在装配线上,火热地展开了。

生产线的“软件”问题,正在被逐步扭转。而另一边,林涛带领的算法组,却陷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硬件”困境。

“李总工,我们……卡住了。”在研发部,林涛带着他的组员,找到了李晓宇。这位一向自信的天才,此刻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他指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说道:“我们要建立‘智能主轴’的自适应控制模型,就必须先对主轴这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进行精确的系统辨识。但我们缺少一个关键的算法工具包,国内所有的文献里,都找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我们被一道纯粹的数学难题,挡住了去路。”

李晓宇看着眼前这个因为遭遇挫折而有些沮丧的年轻人,笑了笑。

“走,我带你去个地方。”

他将林涛,带到了研发中心顶楼,一间从未对外开放的,上了锁的房间。

房间里,只有一台电脑,和一部看起来很奇怪的,连接着电话线的机器。

“这是……调制解调器?”林涛的眼睛,瞬间亮了,“这里……可以连接国际互联网?”

“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我们可以连接上美国的学术网络。”李晓宇言简意赅地解释道。

他熟练地开机,拨号。在一阵“嘶嘶啦啦”的噪音后,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绿色的,纯字符界面的登录提示。这里,是麻省理工学院(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bbS(电子布告栏系统)。

李晓宇没有去搜索,而是以一个名为“RedStar_cN”的匿名Id,在控制理论版块,发布了一个新的帖子。

帖子的标题是:“一个关于高阶非线性系统实时辨识的理论探讨”。

他没有求助,而是用一种探讨的、挑战性的口吻,将林涛他们遇到的核心数学难题,转化成了一个极具普遍性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自己的一种不完美的解法,还在结尾处,对这种解法的几个缺陷,提出了疑问。

这个帖子,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平静的版块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不到一个小时,帖子下面,就出现了第一个回复,来自一位Id为“professor_S”的用户:“有趣的思路。但你的状态观测器设计,在处理随机噪声时,会产生明显的滞后。我建议你参考一下85年的那篇关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论文。”

李晓宇立刻回复:“感谢您的建议。但EKF(扩展卡尔曼滤波)在处理强非线性系统时,线性化带来的模型误差,是无法接受的。除非,能引入一个自适应的协方差矩阵。”

“professor_S”很快又回复:“哦?自适应协方差矩阵?那你如何保证它的收敛性?这在数学上,还只是一个猜想。”

一场外人完全看不懂,但林涛看来,却不亚于一场“华山论剑”的,顶尖高手的隔空学术对决,就这样,在bbS上,用公开的帖子,激烈地展开了。

看着李晓宇那行云流水般敲击出的,一个个精准而深刻的数学名词和控制理论模型,林涛已经彻底呆住了。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已经完全无法跟上这位年轻总工程师的思路。

半个小时后,在来回“过招”了十几个回合后,那位“professor_S”,发出了一句带着赞许的总结:“RedStar_cN,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也许,你是对的。自适应协方差,或许真的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看到这句话,李晓宇退出了bbS,关掉了电脑。

他转过身,看着已经完全石化的林涛,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看到了吗?他已经把路给我们指出来了。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用实践,去把这个‘猜想’,变成‘现实’了。走吧,我们有活干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