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86章 历史十大帝王(32)

至此,嬴政彻底清除朝堂内的外戚、权臣势力,实现“独治其民”,为后续统一战争奠定权力基础。

三、一统六国:十年征战,终结战国

亲政后,嬴政以“灭六国、统天下”为目标,采纳李斯、尉缭的战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完成统一大业:

- 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六国中最弱小,先灭之以震慑他国);

- 公元前228年,灭赵国(派王翦率军攻破邯郸,赵王投降);

- 公元前225年,灭魏国(引黄河水灌淹魏都大梁,城破国亡);

- 公元前223年,灭楚国(王翦率60万大军击溃楚军主力,楚王被俘);

- 公元前222年,灭燕国(追剿逃往辽东的燕王,彻底平定北方);

- 公元前221年,灭齐国(齐国不战而降,最后一个诸侯国覆灭)。

至此,延续数百年的战国纷争结束,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疆域东至东海、西达陇西、南抵岭南、北达长城,奠定了后世中国疆域的基本框架。

四、制度革新:确立“皇帝”体系,重塑国家治理

为巩固统一,嬴政摒弃分封制,推行一系列开创性制度,影响后世两千余年:

1. 确立“皇帝”称号: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首创“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规定后世以“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承,同时废除“谥法”(避免后代评价先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2. 中央设“三公九卿”:

- 三公: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虚职,嬴政亲掌军权)、御史大夫(掌监察),三者相互牵制,均对皇帝负责;

-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个部门,分管礼仪、宫廷警卫、司法、财政等具体事务,形成系统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3. 地方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乡、里,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打破分封制下“诸侯世袭”的格局,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强化了国家统一。

4.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 文字:以秦国“小篆”为标准字体,废除六国异形文字,便利政令传达和文化交流(民间后流行更简便的“隶书”);

- 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半两钱),取代六国不同形制的货币,规范了经济秩序;

- 度量衡:制定统一的长度(尺)、容量(升)、重量(斤)标准,推动全国经济一体化。

5. 其他配套措施:修“驰道”(全国**通干线,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各地)、“直道”(北方军事通道,抵御匈奴);统一车轨宽度(便于车辆通行);迁徙六国贵族豪强至咸阳(削弱地方势力,防止叛乱)。

五、巩固边疆与对外举措

- 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战国时期,匈奴常南下侵扰北方各国。公元前215年,嬴政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为抵御匈奴再次南下,将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连接、修缮、扩建,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东至辽东(今辽宁)的“万里长城”,成为后世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但工程耗费巨大,征调数十万民夫,民怨深重)。

- 南征百越,拓土岭南:派屠睢、任嚣等率军南征百越(今华南、岭南地区),历时数年平定越地,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中国疆域;为解决南征军队的粮草运输,开凿“灵渠”(连接湘江与漓江,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有航运、灌溉价值。

六、统治争议:暴政与文化压制

嬴政的统治兼具开创性与残酷性,“暴政”标签贯穿后世评价:

- 严刑峻法:沿用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思想,制定严苛的法律(如连坐法、肉刑等),对百姓的行为严格约束,稍有触犯即重罚,强化统治的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 繁重徭役与赋税:修长城、建驰道、筑阿房宫(未完工)、造骊山陵墓(嬴政的陵墓,耗时39年,征调70余万民夫)等大型工程,加上对外征战,需大量人力、物力,百姓被迫承担沉重徭役(成年男子每年需服徭役数月)和赋税,生活困苦。

- “焚书坑儒”:

- 焚书:公元前213年,因儒生淳于越主张恢复分封制,嬴政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学以外的各国史书和儒家经典(允许官方收藏,民间私藏者一律焚毁),以统一思想,杜绝“以古非今”;

- 坑儒: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为嬴政炼制长生不老药失败后逃跑,还诽谤嬴政,嬴政大怒,下令搜捕咸阳的方士、儒生,最终活埋460余人(史称“坑儒”,实则多为方士,也包含部分儒生)。这一举措严重破坏了文化典籍,压制了思想自由,成为后世批判其“残暴”的重要依据。

七、晚年与去世:求仙与王朝崩塌的伏笔

- 沉迷长生:统一后,嬴政晚年畏惧死亡,痴迷于寻求长生不老药,多次派方士出海(如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赴东海求仙,一去不返),耗费大量财力,却始终无果。

- 突然病逝与秘不发丧: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东巡途中(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病逝,享年50岁。因生前未明确立太子,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掌管皇帝车马、文书)为避免皇子争位引发动乱,决定“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尸体臭味,加速返回咸阳。

- 赵高篡改遗诏:赵高与嬴政少子胡亥(昏庸无能)勾结,伪造嬴政遗诏,赐死原本应继承皇位的长子扶苏(贤明,当时与蒙恬驻守北方)和蒙恬,扶持胡亥即位(秦二世)。这一变动直接导致秦朝统治迅速腐朽,各地农民起义爆发,短短3年后(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嬴政“传至万世”的梦想彻底破灭。

八、历史评价:功过交织的“千古一帝”

嬴政的一生,是“开创者”与“独裁者”的结合体:

- 功绩: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王朝的政治框架,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其疆域开拓、基础设施建设(长城、灵渠、驰道),为后世国家统一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 过失:严刑峻法、繁重徭役导致民不聊生,“焚书坑儒”破坏文化,晚年迷信长生、统治残暴,最终引发社会动荡,使秦朝成为“短命王朝”(仅存15年)。

总体而言,嬴政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他以铁血手段终结乱世,建立的制度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而其统治的残酷性也为后世帝王提供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教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