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64章 历史十大帝王(9)

对其安抚江南士族、减少反抗称道:“灭陈后,杨坚不杀陈后主,不迁江南百姓,反而任用当地士族为官,比朕‘灭东突厥后迁贵族入长安’更温和,这‘以柔化刚’的治边之术,值得借鉴!”

李世民完善三省六部制,对杨坚的制度创举由衷敬佩:“朕继位后,沿用并完善三省六部制,让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既避免权臣独断,又提高行政效率——这制度的根基,是杨坚打下的!他把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拆解得更合理,让权力‘分而不散、统而不死’,比秦始皇‘独断专行’更显治理智慧,比汉高祖‘郡国并行’更显制度远见,堪称‘千年制度之基’!”

对《开皇律》与科举雏形,点头:“《开皇律》‘宽简’原则,影响朕制定《唐律疏议》;杨坚分科取士,打破贵族垄断官场,为朕后来完善科举制铺路——这些‘前人栽树’的创举,让后世帝王受益无穷!”

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背负“弑兄夺位”的骂名,对杨坚的立储悲剧深有感触:“朕当年夺位,虽有无奈,却也留下‘兄弟相残’的污点;杨坚本可避免悲剧,却因‘偏爱次子、猜忌长子’,亲手毁掉自己创下的基业。杨勇‘性宽厚’,虽有小过,却无大错;杨广‘伪善’,看似‘贤能’,实则‘暴虐’——杨坚识人不明,比朕‘明知建成、元吉欲害我而先发制人’更可悲!朕继位后,立李承乾为太子,虽然后来也出了问题,但始终坚持‘观其行、察其心’,绝不让‘杨广式伪君子’登大位,这是杨坚用隋朝短命给朕的教训!”

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和平夺权,靠“重文抑武、分权制衡”奠定北宋根基,对杨坚的评价会聚焦“夺权谋略”与“制度平衡”,既有共鸣,也有反思。

对杨坚以“外戚丞相”身份逼北周静帝禅位,赵匡胤会心一笑:“朕靠‘陈桥兵变’,借将士拥立‘黄袍加身’;杨坚靠‘辅政大臣’身份,清除北周宗室、平定地方叛乱,最终‘禅位’登基——二者皆是‘不流血而得天下’,比那些‘屠城灭国’的帝王更懂‘民心向背’。尤其杨坚面对北周宗室的猜忌(武帝、宣帝曾欲杀他),靠‘隐忍’避祸,待时机成熟再出手,比朕‘在周世宗临终前才掌禁军’更显‘深谋远虑’,这‘藏锋敛锷’的本事,朕得服!”

对其保全北周宗室(未大肆杀戮),点头:“朕登基后封柴宗训为郑王,保全后周宗室;杨坚封静帝为介国公,让北周皇族安度晚年——‘夺权不诛旧主’,既显仁德,又收民心,这是咱俩共同的智慧!”

赵匡胤推行“强干弱枝”“轻徭薄赋”,对杨坚的治国举措深表认同:“朕设‘三衙’‘枢密院’分权,为的是防武将叛乱;杨坚创三省六部制,为的是防权臣独断——虽目标不同,却都是‘分权制衡’的思路。但杨坚比朕更彻底:他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裁撤冗余官员,比朕‘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更能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效率!”

对均田制与输籍法,赞叹:“朕鼓励垦荒,却没像杨坚那样‘按人口分土地’,让百姓有‘恒产’;他清查隐匿人口,让豪强无法逃税,比朕‘核定土地、按亩收税’更能保障国库收入——这些‘务实不务虚’的政策,才是‘治世’的根本!”

赵匡胤因“烛影斧声”疑被弟弟赵光义所杀,对杨坚废长立幼的悲会格外警醒:“朕当年未明确立储,导致弟弟夺权、儿子惨死;杨坚明明有长子杨勇,却因偏爱杨广、听信后妃,废长立幼,最终让隋朝二世而亡——咱俩都是‘立储失误’的受害者,但杨坚更蠢:他亲眼见杨广‘伪装孝顺’,却自欺欺人;朕至少没废黜亲子,只是没来得及安排!后世帝王立储,当‘嫡长子优先’,万不可因‘偏爱’‘谗言’废长立幼,杨坚的教训,比任何史书都深刻!”

朱元璋以“布衣起兵、铁腕治国”着称,既重“皇权绝对集中”,又靠“诛杀功臣”巩固统治,对杨坚的评价会带着“同道者”的挑剔,更重“统治的彻底性”。

对杨坚创立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朱元璋点头:“朕废除丞相,让六部直接对朕负责,为的是‘皇权独断,无人掣肘’;杨坚设三省六部,把相权分给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比秦汉‘独相制’更能防权臣叛乱,这思路与朕一致。但他还是留了‘宰相’的影子(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不如朕‘一刀切’废除丞相彻底——帝王治国,权力必须‘一抓到底’,岂能让几个大臣相互牵制,影响政令推行?杨坚若像朕这般‘乾纲独断’,杨广未必能靠‘拉拢大臣’夺储!”

对杨坚晚年诛杀高颎等功臣,朱元璋称许:“朕杀胡惟庸、蓝玉,为的是‘除权臣、保朱家江山’;杨坚杀高颎,因他反对废杨勇、立杨广,本质也是‘清除阻碍皇权的绊脚石’——帝王与功臣,本就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杨坚懂这个理,比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更狠,也更有效!高颎虽是贤臣,但‘站错队’就是皇权的威胁,杨坚杀他,是‘帝王该有的决绝’,朕没看错他!”

对其平定“三总管之乱”后诛杀尉迟迥等叛将,点赞:“叛乱者必诛,否则天下人会以为帝王‘好欺负’,杨坚这‘斩草除根’的狠劲,比唐太宗‘招安叛将’更能震慑宵小!”

对杨坚废杨勇、立杨广,朱元璋拍案怒斥:“朕立朱标为太子,悉心培养二十余年,虽朱标早逝,也坚持立皇太孙朱允炆,为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不乱;杨坚倒好,杨勇身为嫡长子,虽有‘奢侈’之过,却无‘谋反’之罪,就因独孤皇后吹枕边风、杨广伪装孝顺,就把太子废了,立了个‘弑父夺权、滥用民力’的暴君——这不是‘立储’,是‘自毁江山’!杨广登基后,修大运河累死百万民夫,征高丽耗空国库,把‘开皇之治’的家底败光,说到底是杨坚‘识人不明、耳根太软’——帝王立储,宁可选‘平庸的嫡长子’,也不能选‘伪善的野心家’,杨坚的荒唐,让隋朝成了‘短命王朝’,太可惜!”

朱棣以“靖难之役”夺位,靠铁腕集权、拓疆固边奠定统治,对杨坚的生平会有“过来人”的深刻共鸣,既认同其夺权魄力,又惋惜其立储失误。

朱棣对杨坚以“外戚丞相”身份掌控北周朝政、逼静帝禅位,坦言:“朕当年起兵‘靖难’,是因建文帝‘削藩’逼得太紧;杨坚面对北周武帝、宣帝的猜忌,靠‘隐忍’避祸,待静帝年幼、太后无能时再出手,比朕‘明火执仗’更显‘深谋远虑’!他平定‘三总管之乱’,清除尉迟迥等反对势力,比朕‘打四年靖难之役’更高效,这‘速胜平叛’的本事,朕得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