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56章 历史十大帝王(2)

西汉

刘邦以“布衣天子”起家,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靠功臣定天下”的道理,对雍正的评价会聚焦“治民”与“驭臣”的平衡。

对“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刘邦抚须称许:“朕灭秦后废苛法、约三章,为的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胤禛废丁银,让贫者无徭役之累,富者按田出赋,此乃‘均赋税、安民心’之智!比之秦代‘头会箕敛’,胜之远矣!”

对“养廉银”制度,也认可:“朕给功臣裂土封侯,为的是让其‘无贪腐之由’;胤禛以厚禄养廉,断官员盘剥百姓之念,皆是‘以利止贪’,懂治官者,当知‘禄足则吏廉’!”

对雍正严惩年羹尧、隆科多(昔日夺嫡功臣),刘邦摇头叹息:“年、隆二人,昔日元勋,如朕之韩信、萧何。有功则赏,有过则贬,何必罗织罪名、株连满门?朕擒韩信而不杀(贬为淮阴侯),罢萧何而留用,为的是让群臣知‘帝恩可恃’;胤禛如此苛待功臣,虽能震慑一时,却让天下士人寒心——日后谁还敢为君效死?”

刘邦靠分封刘姓宗室巩固天下,对雍正打击兄弟宗室的做法极为不解:“朕封刘姓王以镇四方,虽有七国之乱,却也保刘氏百年根基;胤禛对兄弟赶尽杀绝,看似稳固皇权,实则让宗室无人可用——一旦外有强敌、内有权臣,谁来帮皇室撑场面?‘兄弟虽争,终是同姓;权臣虽顺,难保异心’,此理胤禛不懂!”

西汉

作为以“雄才大略”推动集权、拓展疆土的帝王,汉武帝对雍正的评价会聚焦“集权效率”与“统治根基”的平衡。

对雍正设立军机处、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汉武帝拍案称:“朕设内朝、用近臣,罢黜丞相权柄,为的是打破‘外朝掣肘’;胤禛设军机处,让大臣‘跪受笔录’,政令直达天下,比朕更彻底——帝王要干大事,必先攥紧权柄,否则如文帝、景帝,虽治世却难拓疆!”

对雍正平定罗卜藏丹津、设驻藏大臣巩固边疆,更赞叹:“朕派卫青、霍去病击匈奴,设河西四郡、置西域都护府,为的是‘强汉无外患’;胤禛定青海、固西藏,把边疆土司纳入中枢管辖,继‘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威,此等魄力,配称‘有为之君’!”

汉武帝虽尚“武功”,却也重视“文治”(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对雍正的铁腕统治颇有微词:“朕虽连年征战,却知‘兵者凶器,不可久用’,晚年下《轮台罪己诏》,与民休息;胤禛靠严刑峻法推改革,动辄株连功臣、兴文字狱,让天下人‘畏君而不亲君’——帝王治国,当‘威德并施’,光靠吓唬人,虽能收一时之效,却会让百姓离心,一旦有变,无人肯为朝廷卖命!”

对雍正打击宗室,直言:“朕虽削藩,却留诸侯性命、保其爵位,为的是‘留宗室血脉,防外姓夺权’;胤禛把兄弟当仇敌,圈禁的圈禁、赐死的赐死,看似断了内患,实则让皇室成了‘孤家寡人’,非长久之计!”

唐朝

李世民自身经历“玄武门之变”,既懂权力斗争的残酷,又重“君臣共治”的平衡,对雍正的评价会带着“过来人之鉴”的复杂。

对雍正伪装“闲人”、暗结势力夺嫡,李世民坦言:“诸皇子争储,如储位悬空,朝堂必乱。朕当年杀建成、元吉,亦是‘先下手为强’,为的是止朝堂内斗;胤禛暗蓄力量、静待时机,而非明火执仗厮杀,手段更显沉稳——‘夺嫡非所愿,然为安天下,不得不为’,此中滋味,唯过来人能懂!”

对雍正继位后迅速稳定朝局,点赞:“登位后先安群臣、再推改革,如朕当年重用魏征、房玄龄,先稳内政再谋发展,懂‘治世先安内’的道理!”

对雍正设立军机处取代内阁,李世民皱眉:“朕设三省六部,让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为的是‘分权制衡、防独断之弊’;胤禛设军机处,让大臣沦为‘跪受笔录’的传声筒,虽高效却失‘兼听则明’——帝王纵然英明,也需群臣拾遗补缺,独断专行,久必生乱!”

对雍正压制言论(文字狱),更直言:“朕开直言之路,听魏征犯颜直谏,为的是知自身之过;胤禛因言治罪(如曾静案),让士人不敢说话,朝堂只剩‘颂圣之声’,如何能知民间疾苦、政策弊端?”

对雍正平定罗卜藏丹津、设驻藏大臣,李世民抚掌称:“朕平突厥、置安西都护府,为的是‘拓疆稳边,使四夷臣服’;胤禛定青海、固西藏,让边疆归于中枢直辖,继‘天可汗’固疆之业,不负帝王‘守土安邦’之责!尤其‘改土归流’,废土司世袭,设流官治理,如朕在边疆设州县,皆为‘化夷为夏,巩固一统’,此功当载史册!”

李隆基在开元年间以“励精图治、整顿弊政”开创盛世,对雍正的“实干改革”会有强烈共鸣,同时对其“驭臣苛酷”保持警惕。

对雍正推行“耗羡归公”“养廉银”制度,李隆基抚须称许:“朕开元初年,罢黜冗官、整顿吏治,为的是清除武后、中宗以来的官场积弊;胤禛把地方私征的‘火耗’收归国库,再用养廉银堵住官员贪腐的口子,既规范了财政,又整肃了官场,此乃‘标本兼治’的务实之策——比那些只会喊‘清官治国’的腐儒高明多了!”

对雍正完善奏折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掌控,认可:“朕设十道采访使监察地方,为的是让朝廷知地方实情;胤禛让官员直接给皇帝写奏折,绕开了中间的层层隐瞒,能快速抓住问题要害,这才是‘治官先治信息’的道理!”

开元时期的李隆基重视“君臣相得”(如重用姚崇、宋璟),对雍正严惩年羹尧、隆科多的做法极为不解:“年羹尧平定青海,隆科多拥立继位,皆是‘定策功臣’,如朕之姚崇、宋璟。有功则赏官晋爵,有过则贬官夺职,何必搞‘九十二条大罪’,把人往死里整?朕当年罢姚崇,也是好聚好散,为的是让群臣知‘君恩不绝’;胤禛如此对待功臣,只会让日后的能臣‘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办事——毕竟谁也不想‘鸟尽弓藏’!”

对雍正的文字狱,皱眉:“朕开元年间广开言路,让李白、杜甫等文人敢写敢说,才有了‘盛唐气象’;胤禛因几句诗、几篇文章就治人罪,把文人吓得‘不敢下笔、不敢开口’,朝堂只剩‘歌功颂德’之声,如何能发现政策的弊端?这不是‘治世’,是‘防民之口’!”

北宋

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奠定文官治国基础,重“宽仁治世”“财政规范”,对雍正的评价会侧重“治官”与“文治”的得失。

对雍正打击年羹尧、隆科多等权臣,赵 匡胤称:“朕杯酒释兵权,为的是防武将专权;胤禛除年、隆,为的是防权臣结党,皆是‘防乱于未然’——帝王治世,首忌‘权柄旁落’,此点胤禛与朕所见略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