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42章 历史十大阳谋(7)

朕当年削诸侯、收兵权,用的是‘郡县制’,把兵权全归中央,将领任免全凭朕意,哪敢让‘功高盖主’的武将有半分私权?那些六国旧将,要么迁入咸阳监管,要么解甲归田断其根基,绝不给他们‘靠旧部谋逆’的机会。

赵匡胤的错,在‘怕担杀名,却忘隐患’。今日放这些武将归乡,他日若有人借‘旧部情谊’起事,谁来挡?他以为‘恩赏’能换‘安分’,却忘了‘兵权在手,才是根本’。这杯酒,喝掉的是‘当下的血光’,埋下的是‘日后的祸乱’——宋朝后来‘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打不过辽金,根源就在这‘太软的收权’上。”

刘邦以“草根开国、善驭人心却不避狠辣”着称,从“务实防叛、不留后患”的角度吐槽,语气带着过来人的直白:“赵匡胤这小子,太‘假讲究’!收兵权就收兵权,还搞什么‘杯酒’?当年咱对付韩信、彭越,直接扣个‘谋逆’的帽子,该杀的杀、该贬的贬,虽说落了‘杀功臣’的名,但至少没让他们有机会反。他倒好,怕人说他‘卸磨杀驴’,就用‘富贵’换兵权,可那些武将手里的旧部还在,人脉还在,真要反了,照样能拉起队伍!

咱当年把萧何留在身边当丞相,看似信他,实则把他全家都盯得死死的;把樊哙的兵权换给周勃,就是怕他跟吕后勾结。帝王家哪有那么多‘温情’?对武将,要么彻底信(像信张良那样,没兵权的),要么彻底除,留着个‘有恩无威’的,就是给自己留坑。

赵匡胤这杯酒,喝得‘体面’,却没喝透——他没让武将‘断了念想’,只让他们‘暂避锋芒’。日后宋朝武将没干劲、军队没战力,就是因为他当年‘不敢下狠手’,让武将觉得‘皇帝软,能拿捏’。”

汉武帝作为以“强兵拓土、集权中央”为核心的帝王,他从“兵权与战力平衡”角度点评,语气带着对“边疆稳定”的重视:“赵匡胤收兵权的‘柔劲’可学,但‘废武备’的短视不可取。朕当年削诸侯、收郡国兵权,用的是‘推恩令’——看似温和,实则把诸侯的兵权拆成碎片,归中央统管,同时还保留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让他们带着汉军打匈奴、拓西域。

他倒好,收了武将兵权,就把他们‘养起来’,让文官管军事——文官懂‘节流’,不懂‘开疆’,这不是自断臂膀?朕当年设‘大司马’统军,让将领直接对朕负责,既控了兵权,又没废战力。赵匡胤这杯酒,喝掉了‘叛乱风险’,也喝掉了‘开疆的锐气’,宋朝后来打不过辽金,就是因为‘有兵无将、有将无威’。”

隋朝

以“权臣夺位、重制度建设”开国的杨坚,从“制度防患”角度点评,语气带着对“长效机制”的重视:“赵匡胤只懂‘收一时之权’,不懂‘建长久之制’,这是他的最大错。朕当年从北周夺位,深知‘权臣掌兵’的危害,所以收兵权后,直接建了‘三省六部制’,让兵部管兵权、吏部管任免,将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就算想反,也调不动兵。

他倒好,收了兵权,就靠‘文官管军事’来防叛乱,这不是‘用错制度’吗?文官不懂军事,只会瞎指挥,宋朝后来‘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就是因为没建‘兵权制衡的制度’。赵匡胤的杯酒,是‘头疼医头’,朕的法子是‘从根上治’——帝王管兵权,不能只靠‘一杯酒’,得靠‘一套制度’,让想反的人‘反不了’,这才是真安稳。”

李世民以“军功开国、善用武将且懂平衡”闻名,从“君臣相得、长治久安”的维度辩证评价,语气带着帝王的通透:“赵匡胤这招,有‘仁’的一面,却缺‘远’的一面。他知道‘武将掌兵易生乱’,用‘恩赏’代替‘杀戮’,既收了兵权,又保了君臣颜面,没让开国功臣像韩信、彭越那样‘兔死狗烹’,这份‘顾全人心’的心思,比刘邦、朱元璋高明——至少让天下人知道,跟着他赵匡胤,‘功成不会身灭’,能吸引更多人归心。

但他错在‘一刀切’:把所有开国武将的兵权都收了,却没建‘新的用将制度’。朕当年收兵权,是‘收私权、留公权’——像秦叔宝、程知节,解了他们的‘私兵’,却让他们继续在军中任将,跟着李靖、李绩打突厥、征高丽;朕还设‘兵部’管任免,设‘行军大总管’统兵,让‘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却没让‘将无战力、兵无士气’。

赵匡胤倒好,收了兵权就把武将‘养起来’,让文官管军事,结果‘文官不懂兵,武将不敢战’。这杯酒,赢了‘当下的安稳’,输了‘长远的军威’——要是他能像朕这样,‘收权不废将、制衡不用弱’,宋朝也不会落得‘积贫积弱’的下场。”

唐玄宗时期

曾靠“信任武将”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从“君臣互信”角度惋惜,语气带着对“人才浪费”的遗憾:“赵匡胤这是‘因噎废食’!武将里有乱臣,也有忠臣——像朕当年用郭子仪、李光弼,给他们兵权,让他们打安禄山,他们也没反。赵匡胤倒好,因为怕叛乱,就把所有开国武将的兵权都收了,这不是‘把忠臣和乱臣一起废了’?

他用‘杯酒’收权,看似‘体面’,实则寒了武将的心——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人,本想继续为国效力,结果只能回家享富贵,哪还有干劲?朕当年设‘节度使’,就是让武将有兵权、能干事,虽然后来出了安禄山,但那是‘制度没盯紧’,不是‘给兵权错了’。赵匡胤的杯酒,赢了‘安稳’,输了‘人心’,宋朝后来武将没斗志,就是因为他当年‘断了武将的报国路’。”

亲身经历“武将叛乱(苗刘之变)”的赵构,从“帝王安全感”角度肯定,语气带着后怕与认同:“太祖这招,是真懂‘武将难管’!朕当年被苗傅、刘正彦逼宫,就是因为没早收他们的兵权——那些武将手里有兵,就敢对朕指手画脚。要是朕早学太祖,用‘富贵’换兵权,把他们的部众编入禁军,哪会有‘被逼退位’的耻辱?

他收兵权时‘不流血’,既保了君臣情分,又断了叛乱根苗——比朕后来杀岳飞‘落骂名’强多了。可惜朕登基时,兵权早被金国打乱,想‘杯酒释兵权’都没机会,只能靠杀功臣立威。太祖这杯酒,喝的是‘帝王的安稳’,朕当年缺的,就是这杯‘稳心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