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203章 历史名相(68)

- “墨绖从戎”,拒绝“敷衍了事”的团练改革:按照清朝惯例,“办团练”多是地方官“应付差事”,招募的乡勇只负责保卫县城,不参与大规模作战。但曾国藩深知“绿营腐朽,不改革无济于事”,他以“墨绖从戎”(穿着丧服领兵)的姿态,对团练进行彻底改造:一是“选兵”,只招“朴实少心窍”的农民,不招地痞流氓,且要求士兵必须由将领亲自挑选,建立“兵为将有”的隶属关系(这是湘军战斗力的核心);二是“练兵”,每天训练8小时,除了练习枪法、阵法,还要学习《孝经》《论语》,用儒家思想凝聚士气,他甚至亲自给士兵讲课,教他们“忠君爱国”;三是“筹饷”,拒绝依赖朝廷拨款,转而向湖南士绅募捐、征收“厘金”(商业税),虽遭地方官反对,却保证了湘军的粮饷供应。

- 靖港兵败,两次投江的“至暗时刻”: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率湘军水陆两军出征,首战进攻靖港(今湖南长沙附近)。当时太平军主力不在靖港,他误以为“敌军虚弱”,贸然下令进攻,结果遭遇太平军伏击,湘军水师被烧毁战船100多艘,陆军溃散而逃。曾国藩站在江边,看着溃兵四散、战船燃烧,羞愤交加,第一次跳进湘江自杀,被部下救起;回到长沙后,他看着满营的残兵败将,又想起自己“练兵三年,首战即败”,再次趁人不备投江,幸好被幕僚章寿麟及时拉住。这次兵败后,湖南官场一片嘲讽,有人甚至建议咸丰帝“罢免曾国藩”,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写下《靖港败溃自请治罪折》,主动承担责任,同时总结教训:“轻敌冒进,指挥失当”,随后重整湘军,一个月后就在湘潭之战中大败太平军,收复湘潭,湘军从此声名鹊起。

- 围攻安庆,“打呆仗”的战略定力: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主持对太平军的作战。他提出“先攻安庆,再取天京(南京)”的战略: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控制安庆就能切断太平军的粮道和援军。为了攻下安庆,他采取“打呆仗”的战术:让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在安庆城外深挖两道战壕,一道用来围困城内太平军,一道用来抵御城外援军,每天只推进几丈,不急于攻城,而是靠“持久战”消耗太平军。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多次率军救援安庆,都被湘军击退;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湘军攻破安庆,曾国藩下令“屠城”,杀死太平军降兵和百姓数万人——这一行为让他留下“曾剃头”的恶名,但也彻底扭转了对太平军的战局,为后来攻克天京奠定了基础。

- 攻克天京,“功高震主”的谨慎与自污: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荃率领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此时的曾国藩手握湘军12万精锐,占据江南半壁江山,成为晚清最有权势的大臣,朝野上下都在议论“曾国藩会不会谋反”。咸丰帝生前曾说“曾国藩若反,无人能制”,同治帝年幼,慈禧太后更是对他严加提防。曾国藩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一方面主动上奏“裁撤湘军”,将12万湘军裁撤到只剩2万(保留的部分也归湖广总督管辖);另一方面“自污名节”,默许弟弟曾国荃“搜刮天京财宝”,甚至自己也接受地方官的“馈赠”,故意让自己留下“贪财”的名声——他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写道:“功成之后,若不稍自污,恐难自保”。这种“自污”的做法,让慈禧太后放下了对他的戒心,也让他得以善终。

三、晚年:力推洋务的“先行者”,天津教案的“千古骂名”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清朝九大总督之首,管辖北京周边的河北、天津等地),此时的他已年近六十,却仍以“补拙”的精神,推动晚清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一场“天津教案”,让他从“中兴名臣”沦为“卖国贼”,承受了一生最大的争议。

-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启洋务第一步: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就在安庆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企业。他不懂西方技术,就高薪聘请中国工匠,仿制西方的枪炮、轮船,虽然仿制的武器性能不如西方,但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同治元年(1862年),安庆内军械所仿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航,激动地写下“中国初有轮船,事属创举”,这一刻,他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此后,他又支持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形成了“洋务派”的核心力量,提出“练兵以制器为先,制器以治铁为先”的主张,为晚清的军事、工业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 主持天津教案,“委曲求全”的无奈与骂名: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天津教案”:当时天津百姓传言“法国天主教堂拐卖儿童、挖眼剖心”,愤怒的民众冲进教堂,杀死法国神父、修女20多人,还烧毁了教堂和法国领事馆。事件发生后,法国联合英、美、俄等国向清朝施压,要求“严惩凶手、赔偿损失”,甚至派军舰驶抵天津大沽口,威胁开战。此时的清朝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国力虚弱,根本无力与列强开战,慈禧太后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到天津后,经过调查发现“教堂拐卖儿童”是谣言,但民众情绪激动,列强态度强硬。他深知“战则必败,败则亡国”,最终做出决定:处死带头闹事的18名百姓,流放25人,赔偿法国白银49万两,派大臣到法国道歉。这一处理结果公布后,全国哗然,士大夫阶层纷纷指责他“卖国求荣”,甚至有人写下“曾剃头又添新罪,天津教案遗臭万年”的对联贴在他家门口。曾国藩自己也在日记中写道:“外惭清议,内咎神明,此生不复能抬头矣”,身心受到巨大打击,不到两年就病逝了。

- 修身齐家,《曾国藩家书》的“精神遗产”:曾国藩一生注重“修身齐家”,即使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的日子里,也坚持每天写日记、读书、练字,还经常给家人写信,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他的家书涵盖“修身、治学、持家、为官”等多个方面,比如劝诫儿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教导弟弟“兄弟和睦,家庭兴旺”,提醒家人“节俭度日,不铺张浪费”。这些家书后来被整理成《曾国藩家书》,成为晚清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着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家书》作为自己的枕边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