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97章 历史名相(62)

- 30岁养病归隐:民间疾苦的“亲身体验”: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30岁的张居正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因目睹严嵩专权、忠臣被害(如杨继盛弹劾严嵩被杀),加上长期伏案工作导致“咳血、心悸”,他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官归隐。此次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他深入民间的“调研之旅”:在荆州老家,他走遍周边州县,看到“地主兼并土地,流民无家可归”,也看到“地方官借‘驿传’(官方驿站)之名搜刮百姓,一匹马的费用被虚报十倍”;在长江沿岸,他目睹“河堤年久失修,洪水泛滥时,官府却挪用赈灾款修建官署”。这些经历让他写下《荆州府题名记》,痛斥“吏治**、民生凋敝”,也坚定了“他日必改弊政”的决心。

- 33岁返京:依附徐阶的“政治选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徐阶(当时任礼部尚书,后来的内阁首辅)的书信劝说下,张居正重返京城。此时严嵩势力渐衰,徐阶正在暗中策划“倒严”,张居正敏锐地判断出“徐阶是未来朝堂的核心”,主动投靠徐阶阵营,但从不直接参与党争,而是专注于“起草文书、梳理朝政”。他为徐阶撰写的《请罢织造内臣疏》,逻辑严密、言辞恳切,既批评了嘉靖帝派太监搜刮民财的行为,又给足了皇帝台阶,最终促成“罢除江南织造”,为百姓减轻负担,也让他在徐阶心中的分量日益加重。

- 43岁任裕王讲官:成为“帝师”的关键一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升任右春坊右中允(正六品),兼任裕王府讲官——裕王朱载垕是当时嘉靖帝唯一存活的儿子,是皇位的唯一继承人。张居正深知“帝师”身份的重要性,为朱载垕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资治通鉴》中的案例,讲解“如何治国、如何用人”,还特意编写《帝鉴图说》,用“历代帝王的善政与恶政”配图讲解,让朱载垕快速理解治国之道。朱载垕对张居正极为信任,甚至私下称他为“先生”,这为张居正后来掌控朝政埋下关键伏笔。

- 48岁入阁:隆庆朝的“务实派干将”:隆庆元年(1567年),朱载垕即位(即隆庆帝),张居正以“帝师”身份被提拔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正式进入内阁。此时内阁由徐阶、高拱(徐阶的老对手)主导,两人矛盾尖锐,张居正则“居中调和”,却始终坚持“务实”原则:针对“南倭北虏”的边患,他力主“重用戚继光、李成梁”,建议“让戚继光守蓟州(今北京周边),抵御蒙古;让李成梁守辽东,防范女真”,并为两人争取到“自主练兵、不受地方官干预”的权力;针对财政危机,他提出“裁汰冗官”,仅隆庆二年就裁掉全国1\/3的闲置官员,节省国库开支近百万两白银;针对“驿传**”,他试点“驿传改革”,规定“只有军政要务才能使用驿站,官员私人出行不得占用驿站资源”,仅半年就减少驿站开支60%。这些举措让张居正逐渐在朝堂树立“能干事、会干事”的形象,成为隆庆帝最依赖的大臣之一。

三、巅峰:万历首辅的铁血改革与“权力掌控”

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帝病逝,10岁的万历帝朱翊钧即位,张居正联合太监冯保(万历帝的“大伴”),以“高拱擅权”为由将其排挤出内阁,成为内阁首辅,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张居正时代”。他以“考成法”为抓手整顿吏治,以“一条鞭法”改革财政,以“强兵”为目标整饬边防,用铁血手段推进改革,让明朝出现“万历中兴”的局面。

- “考成法”:给官员上“紧箍咒”: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推出“考成法”,核心是“明确职责、限时办结、层层考核”:他要求全国各级官员将每月、每季、每年的工作任务写成“清单”,上报内阁备案;内阁每月检查进度,每季度考核一次,每年进行“大考”,考核结果直接与“升官、降职、罢免”挂钩——若任务未完成,轻则降薪,重则罢官;若隐瞒不报,连上级官员也要连带受罚。例如,松江知府因“未按时完成赋税征收”,仅三个月就被罢免;户部尚书因“上报数据有误”,被降为南京户部侍郎(闲职)。“考成法”推行后,明朝官员的办事效率大幅提升,原本“拖延十年的积案”在一年内解决了70%,朝堂风气为之一新。

- “一条鞭法”:拯救财政的“关键一招”:万历四年(1576年),张居正在湖广、山东试点“一条鞭法”,万历九年(1581年)推向全国。其核心是“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折算成白银缴纳”,改变了此前“实物缴税、徭役繁重”的弊端:一方面,百姓可以“用白银缴税”,不必再“千里迢迢运送粮食”,减少了地方官的盘剥;另一方面,“徭役折算成白银”后,百姓可以“出钱代役”,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经济发展。“一条鞭法”推行后,明朝国库收入从隆庆末年的200万两白银,增至万历十年的400万两,粮食储备足够全国支用十年,彻底扭转了“国库空虚”的局面。

- 整饬边防:打造“钢铁防线”:张居正深知“边防不稳,改革难成”,他将“强兵”作为核心任务: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给予他们“军政大权”——戚继光在蓟州修建“空心敌台”(可驻守、可作战的堡垒)1200座,组建“戚家军”3万人,蒙古骑兵多次进攻均被击退,十年内未敢靠近蓟州一步;李成梁在辽东“恩威并施”,既打击叛乱的女真部落,又扶持听话的部落(如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让辽东边境保持稳定。此外,张居正还与蒙古俺答汗达成“封贡互市”协议,规定“蒙古向明朝称臣,明朝开放边境市场”,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长达二百年的战争,每年节省军费近百万两。

- “夺情”风波:权力与礼教的“激烈碰撞”: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按照明代“丁忧”制度,官员需辞职回家守孝27个月。但此时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万历帝离不开张居正,于是下旨“夺情”(即“剥夺孝亲之情,留任为官”)。这一决定引发朝野哗然,以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赵用贤为首的官员纷纷上疏反对,认为“张居正违背礼教,贪恋权力”。张居正怒不可遏,将吴中行、赵用贤等人“廷杖八十”(打板子),流放边疆,强行压制反对声音。“夺情”风波让张居正彻底掌控了朝政,但也让他与士大夫阶层的矛盾激化,为后来的“死后抄家”埋下隐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