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84章 历史名相(49)

但他最大的隐患,是‘揣度君心、干预君权’——武则天立储本是君主家事,他却用‘解梦’‘情理’游说,这是臣子越界!君权当如铁,律法当如钢,臣子只需‘令行禁止’,哪容得这般‘巧言惑主’?若他在秦国,必须先以严法束其心:让他专管司法,不得插手议政、立储之事;敢有半分偏离君意,立刻按律严惩——能臣需用,但绝不能让他动摇‘君权独断’的根基。”

诸葛亮(三国·蜀汉丞相):“其‘安民’之心可嘉,其‘侍主’之节可议”

“我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为报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守‘忠臣不事二主’之节。狄仁杰先事李建成,再事武则天,虽称‘为天下安’,终究是‘择主而事’的变通——若他真有‘报主’之心,李建成死后,大可归隐,而非转身效力杀主之人。

他救豫州六百囚、劝停浮屠修建,这份‘护民’的初心,与我‘治蜀先安民’的思路一致,确实难得。但‘臣道’的核心是‘专一’:我若像他那样,在刘备死后转投曹操,纵有再多治绩,也难称‘忠臣’。若他在蜀汉,我可用其才管民生,却绝不敢付以心腹之任——怕他哪天见势不对,再改投他人,动摇蜀汉根基。”

韩愈(唐代·文学家、官员):“其‘谏’有术,其‘志’可称”

“我当年上《论佛骨表》,敢冒死劝宪宗‘迎佛骨弊大于利’,求的就是‘为君纠偏、为民生计’,这与狄仁杰的初心不谋而合。他劝武则天停建浮屠、立李显,虽不用我这般‘硬谏’,却以‘解梦’‘情理’说透道理,既成了事,又保了自身,这份‘谏术’的智慧,比我‘直言获罪’更显周全。

最难得的是他‘不以个人荣辱为先’:被贬彭泽仍能安抚灾民,复任宰相仍尽心办事,这份‘以社稷为重’的志向,值得所有为官者学。只是他‘易主’之事,终究是瑕疵——若能像我守唐室那般‘从一而终’,或许更配‘千古贤臣’之名。但乱世之中,能守住‘安民’初心,已属不易,不必过分苛责其‘小节’。”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官员):“其‘知行合一’,乱世之良臣”

“我讲‘知行合一’,主张‘知善即行,行善即知’,狄仁杰的一生,恰是这四字的践行。他知‘百姓苦’,便救豫州囚、劝停浮屠;知‘酷吏险’,便‘先认罪再翻案’保全自身;知‘储位稳则天下安’,便用‘解梦’劝武则天立李显——每一次选择,都紧扣‘为民、成事’的本心,无半分虚浮。

他不似那些‘只**理不讲人情’的酷吏,也不似那些‘只谈伦理不办实事’的酸儒,而是‘懂变通却不违初心,守原则却不拘形式’。若他在我朝,定能与我一同推行‘心学治世’:用‘良知’断案,以‘务实’安民,比那些‘死守教条’的官员更能化解民间矛盾。这样的臣子,才是‘知行合一’的典范,值得后世效仿。”

张之洞(晚清·洋务派代表):“其‘务实’之劲可学,其‘守旧’之念当弃”

“我推行‘中体西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狄仁杰‘断案安民、治边退敌’,每一件都是实实在在的‘务实’之举,跟我‘办实业、兴教育’的思路一致——乱世之中,‘办实事’比‘讲空话’重要百倍。他焚江南淫祠、禁巫祝陋习,敢破‘旧俗’,这份魄力,比那些‘守着祖宗规矩不放’的顽固派强。

但他太执着于‘李唐正统’,劝武则天立李显,本质是‘守旧’——天下安稳靠的是‘治理得法’,不是‘血统正统’。我搞洋务,就是要打破‘天朝上国’的旧念,学西方技术强中国;狄仁杰若在我朝,或许会支持‘办实业安民’,却难接受‘学西方变制度’。他是‘治世能臣’,却成不了‘开新之臣’——守成易,开新难,这点他不如我手下的张謇(实业家)有远见。”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名相第八位:王安石

王安石:从“拗相公”到变法巨擘,重塑北宋命运的改革家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改革家之一。他一生跨越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从地方小官到当朝宰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魄力推行“熙宁变法”,试图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危局;虽最终变法失败,却深刻影响了北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走向。他的“拗”是坚守理想的执着,他的“变法”是对时代困境的勇敢回应,其生平既是一部个人理想与时代现实的碰撞史,也是一部北宋王朝兴衰的缩影。

一、早年历练:从临川才子到地方能吏,埋下变法伏笔

王安石的仕途起点并非朝堂中枢,而是从地方基层起步。他在县域、州府任职近二十年,深入体察民间疾苦与北宋制度的弊端,积累了丰富的治政经验,也形成了“务实利民”的改革思想,为日后的“熙宁变法”奠定了实践基础。

- 少年奇才:“属文动笔如飞”的临川俊彦: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王益曾任地方知县、知州,辗转多地任职。王安石自幼随父游历,目睹民间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的景象,早早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他天资聪颖,“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且“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22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中进士第四名(原本考官定为第一,因试卷中“孺子其朋”一句被宋仁宗认为“不敬”,改判第四),被授予“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今江苏扬州,节度使幕府的辅助官员),正式踏入仕途。

- 鄞县知县:“贷谷与民”的早期改革尝试: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这是他首次独立主持一县政务,也成为他改革思想的“试验田”。当时鄞县“海水溢,民多饥乏”,且“豪强兼并土地,农民无田可种”,王安石到任后,推行了三项关键举措:

1. 兴修水利:组织百姓疏浚东钱湖,修筑堤坝,灌溉农田数千顷,解决了鄞县长期的水旱问题;

2. 贷谷与民:每年青黄不接时,将县府粮仓的存粮以低息借给农民,待秋收后偿还,避免农民因“高利贷”破产(这一举措后来发展为“熙宁变法”中的“青苗法”);

3. 兴办学校:在鄞县设立“县学”,聘请学者任教,推动地方教化,改变鄞县“文风不盛”的局面。

三年任满,鄞县“民赖其利,口碑载道”,王安石也通过此次实践,明确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改革核心思路——即通过制度优化,而非增加赋税,来解决国家财政与民生困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