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72章 历史名相(37)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名相第六位:魏征

魏徵:从太子谋士到贞观“镜鉴”的传奇人生

魏徵(公元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人,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以“犯颜直谏”闻名千古,被誉为“贞观之治”的“政治清醒剂”。他的一生历经隋末乱世、太子之争、贞观盛世,从“敌对阵营谋士”到“太宗心腹重臣”,每一步都充满转折,既显谋略智慧,更藏刚直风骨。

一、隋末乱世:辗转流离的“失意谋士”

魏徵的早年,恰逢隋朝由盛转衰,战乱与动荡中,他始终在寻找能实现理想的“明主”,却屡屡碰壁,这段经历也塑造了他“务实而不盲从”的性格。

- 出身与早年抉择:魏徵出身于巨鹿魏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香门第,父亲魏长贤曾官至北齐屯留县令,后因不满北齐暴政辞官归隐。魏徵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苦读,尤爱《管子》《韩非子》等法家典籍,立下“安天下、济苍生”的志向。隋朝大业末年,天下大乱,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崛起,魏徵认为李密“素有贤名,能纳贤才”,便前往投奔,成为瓦岗军元帅府的“文学参军”(负责文书与谋略)。

- 瓦岗献策:未被采纳的“远见”:在瓦岗军中,魏徵曾向李密献上“十策”,核心是“安抚民心、据险固守、分化隋军”——建议李密放弃与隋军硬拼,转而在洛阳周边发展根据地,吸纳流民、储备粮草,待隋军疲惫后再出击。可惜李密虽称赞“十策”精妙,却因急于求成未予采纳,反而率军与隋将王世充决战,最终惨败。瓦岗军覆灭后,魏徵随李密投降唐朝,却未获重用,仅被任命为“秘书丞”(掌管文书档案),闲置在长安。

- 河北招降:初显胆识的“孤勇者”:当时,李密的旧部徐世积(后改名李积)仍占据河北黎阳一带,手握重兵却态度摇摆,唐朝朝廷无人敢去招降。魏徵主动请缨,带着唐高祖李渊的诏书前往黎阳。面对徐世积的疑虑,魏徵不卑不亢,分析道:“公本为瓦岗之臣,今李密已降唐,公若执迷不悟,不仅会祸及百姓,更会落得‘背主’之名;若归降唐朝,既能保黎阳百姓平安,又能凭战功获封爵,何乐而不为?”一番话打动徐世积,最终徐世积率部归唐,河北之地顺利纳入唐朝版图。魏徵虽因招降有功被提拔为“太子洗马”(东宫属官,负责教导太子),却也因此卷入了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储位之争”。

二、太子之争:从“敌对”到“归心”的关键转折

魏徵任太子洗马期间,成为太子李建成的核心谋士,多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甚至建议他除掉李世民,却因李建成优柔寡断而失败。“玄武门之变”后,魏徵非但未被治罪,反而被李世民重用,这段“敌对阵营转投”的经历,成为他人生最传奇的转折。

- 力劝李建成:未被重视的“险招”:当时,李世民因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战功远超太子李建成,威望日盛,东宫与秦王府的矛盾日益尖锐。魏徵多次提醒李建成:“秦王功高盖主,若不早做打算,恐日后必为所制。”他建议李建成:一方面主动请求率军出征,争夺战功以提升威望;另一方面暗中拉拢李渊后宫嫔妃,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同时削弱秦王府的兵力。李建成采纳了“拉拢嫔妃”“争夺战功”的建议,却拒绝了“除掉李世民”的激进方案,认为“兄弟相残”会遭天下非议。

- 玄武门之变后:临危不乱的“直臣本色”: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与李元吉,随后入宫见李渊,被立为太子。事后,李世民召见东宫旧部,当问到魏徵时,语气严厉:“你当年为何屡次挑拨我与太子的关系?”在场官员都为魏徵捏汗,魏徵却神色平静,回答道:“太子若早听我的建议,今日便不会有此祸事。我身为太子属官,自然要为太子谋划,这是我的本分。”这番话既不否认自己的行为,也不卑躬屈膝,反而让李世民欣赏其“忠诚与胆识”——李世民认为,魏徵虽为敌对阵营谋士,却“事主忠诚、敢于直言”,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于是,李世民不仅赦免魏徵,还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太子属官,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此后逐步提拔,最终委以重任。

三、贞观治世:以“直谏”为刃的“政治镜鉴”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魏徵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左丞、侍中(门下省长官,相当于副宰相)等职,以“犯颜直谏”为核心,先后向太宗进谏200余次,内容涵盖吏治、民生、军事、君德等方方面面,成为贞观朝的“政治纠错者”,甚至多次触怒太宗,却始终被太宗信任。

- 谏阻“封禅”:为百姓减负的“逆耳忠言”: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朝国力渐强,群臣纷纷上书请求太宗“封禅泰山”(古代帝王祭天的最高典礼,象征天下太平),太宗也心动不已。唯独魏徵坚决反对,理由有三:一是“百姓虽安,仍未富庶”,封禅需征调大量民力、财力,会加重百姓负担;二是“边疆仍有隐患”,突厥虽已臣服,但吐蕃、高句丽仍虎视眈眈,此时封禅会放松警惕;三是“封禅无益于治国”,帝王的功绩不在于仪式,而在于“轻徭薄赋、安抚百姓”。太宗起初不悦,反驳道:“我平定天下、安抚百姓,难道还不够资格封禅?”魏徵却毫不退让,举例道:“隋炀帝都曾封禅泰山,可他后期暴虐无道,最终亡国,可见封禅并非‘太平象征’。”最终太宗醒悟,放弃封禅,百姓也得以避免一场劳役之苦。

- 《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帝王“懈怠”的“猛药”:贞观中后期,太宗逐渐滋生骄傲情绪,开始修建宫殿、沉迷狩猎,对政务也不如早年勤勉。魏徵看在眼里,写下着名的《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的“十大过失”:一是“早年轻徭薄赋,如今却征调百姓修建洛阳宫”;二是“早年重视人才,如今却因个人喜好任免官员”;三是“早年克制**,如今却沉迷狩猎、耗费民力”;四是“早年信任贤臣,如今却听信小人谗言”……疏中用词尖锐,甚至直言“若陛下不改,恐贞观之治将毁于一旦”。太宗读完后,不仅不怒,反而将疏文贴在寝宫墙上,时时自省,还对魏徵说:“朕有你这样的臣子,如同有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过失。”

- 力保“功臣”:为李靖辩冤的“公正之心”: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名将李靖率军击败吐谷浑后,有人诬告他“治军不严,纵容士兵劫掠吐谷浑财物”。太宗大怒,欲治李靖之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