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36章 历史十大阳谋(1)

马晨晨继续滑动视频,天幕中出现了新的标题:

【历史十大阳谋】

此标题一出,各朝代瞬间炸开了锅。

秦朝,秦始皇嬴政目光炯炯地盯着天幕,心中思索着这十大阳谋会是哪些,是否能为大秦的统治带来新的启示。他身旁的李斯也紧皱眉头,仔细琢磨着标题背后的深意。

汉朝,汉武帝刘彻双手抱臂,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他深知阳谋的威力,若能知晓这十大阳谋,定能让大汉的国力更上一层楼。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唐朝,李世民微微一笑,饶有兴致地看着天幕。他一生善用谋略,对阳谋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此刻正等着看天幕揭晓答案,与自己的想法做个印证。

宋朝,宋仁宗赵祯端坐在龙椅上,神情专注。他一向以仁治国,若这十大阳谋能助力大宋,那自是再好不过。范仲淹、欧阳修等大臣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都想从这未知的阳谋中寻得强国之策。

元朝,忽必烈骑在战马上,仰头凝视天幕。他征战四方,凭借谋略打下大片江山,对这十大阳谋充满了征服欲,想着若能掌握,定能让大元的版图更加辽阔。

明朝,朱元璋眼神犀利,死死盯着天幕。他出身草莽,一路靠智谋夺得天下,此时对这十大阳谋充满警惕,生怕其中有对朱家天下不利的计谋。朝堂上,刘伯温轻抚胡须,默默思考。

清朝,康熙皇帝负手而立,目光深邃。他一生平三藩、收台湾,深知谋略的重要性,期待着这十大阳谋能为清朝带来新的发展。大臣们也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天幕揭开谜底。

而在民间,百姓们也都围聚在一起,抬头望着天幕,猜测着这历史十大阳谋究竟是什么,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天幕进一步的展示。

天幕继续播放

【阳谋,与阴谋相对,它光明正大,将策略和目的全然摆在对手眼前。即便对方洞悉一切,却因局势、人性、规则等因素,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迫入局 ,堪称权力博弈的巅峰智慧。以下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阳谋,每一个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深刻影响历史走向。

1. 二桃杀三士

- 背景:春秋时期,齐景公麾下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个个武艺高强、战功赫赫。

然而,他们居功自傲,行事愈发骄横,甚至不将齐景公放在眼里,对君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齐景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对这三人的跋扈深感头疼,若直接惩处,恐引发兵变,危及自身统治;若放任不管,又担心他们日后谋逆。

- 阳谋设计:谋臣晏子献上一计,他让齐景公赏赐两颗珍贵的桃子给三位勇士,规则是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 。

三人听闻,瞬间陷入争功的漩涡。

公孙接率先说出自己打虎救主的功劳,拿走一颗桃子;田开疆也不甘示弱,讲述自己杀敌立功的事迹,拿走另一颗桃子。

此时,古冶子站出来,历数自己护驾渡河时斩杀巨鼋的壮举,认为自己的功劳远超公孙接和田开疆 。

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后,自觉功劳不及古冶子,却先拿了桃子,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古冶子见此情景,认为自己的言语逼死了两位同伴,自己独活不义,也挥剑自尽。

- 无解性:此计精准利用了人性中对荣誉的极度贪婪以及武士视荣誉重于生命的尊严。

公开的竞争规则让三人无法回避,为了扞卫自己心中的荣誉,在这场零和博弈中,他们最终都走向了毁灭。

- 结果:晏子仅凭两颗桃子,不费一兵一卒,便成功铲除了威胁齐国政局稳定的隐患,使得齐国朝堂恢复平静,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论区

「周公瑾发言 蔡文姬肿大: 古人还是太要面子了,像我这种不要脸的,怎么可能二桃杀三士[捂脸]」

「莫一言: 古有二桃杀三士,乃阳谋开端。今有最强阳谋,九转大肠,不吃不能淘汰我,吃了就爽了[看]」

「业炎: 他们三个不傻,就算不抢桃子也知道国君不信任他们了。士可杀不可辱,自尽是给自己一点体面」

「山水一程,只为爱你: [捂脸]说白了这就是博人心理,就是看准了他们三个必须争这个,为了身后的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面子。总之很多方面,不只是为了一个面子。」

「诸天神佛: 三士尽除,三家同仇敌忾,王失去威信,多年后,老王死,新王被三家其中一家杀掉,拥立傀儡新君,晏子后人在晏子提前预告后逃离齐国,再无晏家消息」

「庐陵人: 春秋人时道德水准是真高,那会真无解」

烟雨任平生: 主要还是古人有侠士之风。对现代人别说是俩桃了,就是两套房,答应了如果不过户给我,我都敢去申请劳动仲裁[笑哭]」

「不吃芫荽的醒言: [微笑]当年可以,现在没有了,古人极重礼制,礼制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后来礼崩乐坏,所以这个计谋基本上用不成了」

西周·周武王

周武王听罢晏子之计,轻抚青铜鼎耳,沉声道:“周以‘礼’治天下,诸侯、卿士各守其分。三士骄横失臣礼,固当惩戒,然晏子以桃子诱杀功臣,虽除乱患,却失‘仁’道——若臣子惧功高遭忌,谁还敢为社稷死战?”

姜子牙则捻须补充:“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此计虽巧,却非长久之策。我周室平定天下,靠的是赏罚分明、恩威并施,而非借小利挑唆内斗。晏子之智,可解一时之困,却难安长久人心。”

西汉·汉武帝

汉武帝闻之,拍案笑道:“晏子这手段,倒有几分‘以柔克刚’的意思!三士恃功傲主,本就是取祸之道,晏子用两颗桃子让他们自相残杀,不费一兵一卒,比朕派羽林军直接拿人更省事。”

主父偃却摇头谏言:“陛下,此计险矣!齐景公靠此计除患,却也寒了天下武士之心。我朝推行‘推恩令’,是用制度分化诸侯,而非借私怨构陷功臣。若效仿晏子之策,恐让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反倒不利于朝堂稳定。”

三国·曹操

曹操捻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晏子这招,够狠也够妙!乱世之中,骄兵悍将最是难治,与其养痈遗患,不如借势除之——孤当年诛吕布、抑袁绍,虽用强兵,却也懂‘借名除敌’的道理。三士有勇无谋,死在‘争功’二字上,也算咎由自取。”

荀彧却面露忧色:“明公,晏子之计虽除三士,却让齐国失了猛将。如今乱世,正是用人之际,若因猜忌而杀勇将,谁还愿为明公效力?吕布虽骄,却也有万夫不当之勇,明公诛之,尚需借‘反复无常’之名;晏子仅凭‘争桃’杀三士,恐落‘嫉贤妒能’之嫌。”

唐朝·唐太宗唐太宗端着青瓷茶盏,缓缓道:“晏子之智,在于洞悉人性——三士重名轻命,故能以桃子激之。然朕以为,君之责在‘驭臣’,而非‘杀臣’。朕有秦叔宝、尉迟恭等猛将,皆恃功而不骄,只因朕赏其功、容其短,又有魏卿等谏臣匡正,何来‘骄横之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