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45章 历史名相(10)

他‘叁其国伍其鄙’强化管控,孤合并郡县、精简官员,就是怕地方势力坐大,重蹈西汉末年藩王作乱的覆辙。至于齐桓放权给管仲,孤可不敢学:当年更始帝放权给诸将,才让天下再次分裂,孤的臣子,既要能打仗安邦,更要懂‘君为纲’,绝不能有‘专权之念’!”

隋文帝杨坚(隋朝):“其制度框架,可筑大一统根基”

结束南北朝分裂、需“重建制度”的杨坚,看管仲的改革,会聚焦“中央集权”与“民生稳定”,他与高颎讨论:

“管仲‘叁其国伍其鄙’划分行政,孤设‘三省六部制’、废州郡县三级为两级,都是为了‘政令统一’——南北朝之所以乱,就是因为地方官权力太大,像齐国早年那般松散!他‘相地而衰征’按土地收税,孤‘均田制’按人口分田,都是为了让百姓有地种、国家有税收——乱世之后,百姓最缺的是安稳,管仲懂这个,孤也懂。只是他‘重商’的法子,孤不能全用:隋朝刚统一,需先稳农业,商人可留,但不能像齐国那样‘让商压农’。还有齐桓‘放权给管仲’,孤得防着——三省六部互相牵制,就是怕出‘管仲式权臣’,毕竟孤是从北周权臣手里夺的天下,不能重蹈覆辙!”

唐太宗李世民:“君臣相得是良鉴,用人当学鲍叔牙”

李世民经历“玄武门之变”后,一心想打造“君明臣贤”的治世,带着感慨,语气平和却藏着深意:

“管仲能成事,全靠齐桓公的‘信任’和鲍叔牙的‘让贤’——齐桓公能放下‘射钩之仇’,亲自郊迎管仲,还给他‘斧钺之权’,这份度量,朕得学。朕当年重用魏徵,他曾是李建成的谋士,还劝李建成杀朕,可朕知道他有才,照样让他当谏议大夫,他敢直言进谏,朕也敢听,这不就是‘君臣相得’?若朕像齐桓公晚年那样,听不进忠言,只信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亲近之臣’,贞观之治早就没了。

鲍叔牙更难得——自己能当相,却偏偏推荐管仲,还帮管仲铺路,不让他因‘射钩之仇’受猜忌。朕身边的房玄龄,也跟鲍叔牙一样,他推荐杜如晦,说‘杜如晦善断,臣不如他’,朕让他们俩同掌朝政,才有‘房谋杜断’的佳话。反观管仲临终前,还得操心齐桓公用谁,说明他没培养出能接替自己的人——朕得让房玄龄、杜如晦多带带年轻臣子,比如马周、褚遂良,让朝堂有‘接力之人’,才不会像齐国那样,管仲一死,霸业就没了。”

唐玄宗李隆基(盛唐):“其兴商之智,可助盛世繁华”

处于开元盛世、追求国力鼎盛的李隆基,看管仲会偏爱“商业与外交”,他对姚崇、宋璟感叹:

“管仲设‘女闾’招引天下商贾,让临淄成名都,孤扩大明宫、兴洛阳商市,打通丝绸之路,不就是让大唐成为万国来朝的中心?他‘尊王攘夷’让诸侯臣服,孤派使者安抚吐蕃、册封回纥,让四夷来贺,这盛世气象可比齐国霸业更盛!只是管仲‘临终防小人’的谏言,孤得记着——如今盛世之下,难免有奸佞钻营,你们得像管仲那样直言敢谏,别让安禄山之流(早期未叛乱时)蒙蔽孤的双眼!”

宋太祖赵匡胤:“兵民合一可防乱,重商却需控商人”

赵匡胤刚通过“陈桥兵变”登基,最担心“武将夺权”“地方叛乱”,看罢管仲军事改革,对着赵普感叹:

“管仲这‘作内政而寄军令’,把百姓编进军事编制,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倒是个‘兵民合一’的好法子——既不用养太多常备军,又能让士兵跟百姓绑在一起,不会轻易叛乱。朕搞‘更戍法’,让军队定期换防,将领不固定带兵,还把地方精锐编入‘禁军’,留在京城,不就是怕武将像朕当年那样‘黄袍加身’?管仲让士兵‘熟人组队’,互相牵制,朕让将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也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防乱。

他设‘女闾’吸引商人,让临淄变繁华,朕也觉得商业能让国库有钱——朕取消‘坊市制度’,让商人在京城随便开店,还减免商税,汴京才会那么热闹。但管仲太‘放任’商人了——商人有钱了就会买土地、跟官员勾结,最后会乱了法度。朕得管着商人,比如让他们‘入仕’得经过严格考核,不准他们跟地方官私下往来,还把盐、茶、酒这些‘暴利行业’收归朝廷专卖,既让商人有钱赚,又不让他们威胁朝廷,这比管仲的法子更稳妥。”

宋高宗赵构(南宋):“尊王尚可学,攘夷不敢提”

偏安江南、面临“金国威胁”却一心“求和”的赵构,看管仲,会陷入“渴望霸权却不敢抗争”的矛盾,他对秦桧私下说:

“管仲‘尊王’是好的——如今金人立伪齐、伪楚,孤若能像齐桓那样‘奉天子(自己)令’,让江南诸侯(如韩世忠、岳飞)服帖,倒能稳住半壁江山。可他‘攘夷’那套,孤不敢学:齐桓有管仲辅政、齐国富强,才敢北伐山戎;如今南宋兵弱财乏,岳飞要‘直捣黄龙’,若败了,孤连江南都保不住!管仲‘盐铁官营’补国库,孤倒能用——加征‘经总制钱’‘月桩钱’,虽苦了百姓,可若不凑钱跟金人议和,江山早没了。至于管仲‘临终谏言防小人’,孤倒觉得:像秦桧你这样‘懂求和’的人,才是真忠臣,岳飞那样‘好战’的,倒像易牙之流‘不近人情’!”

元世祖忽必烈(元朝):“其治汉之法,可融蒙古旧制”

作为统治中原的蒙古皇帝、需“平衡蒙汉矛盾”的忽必烈,看管仲,会着眼“汉化治理”与“蒙古传统”的融合,他对耶律楚材说:

“蒙古人善骑射,却不懂治农耕;管仲在齐国‘相地而衰征’,懂如何让农民缴税、让商人通商,这法子孤得学——若只靠蒙古‘游牧掠夺’,中原百姓早反了!他‘叁其国伍其鄙’分区管,孤设‘行省制’,把江南、中原分成十省,既用汉官管民政,又派蒙古人管军事,不就是‘蒙汉结合’?只是他‘尊王攘夷’里的‘夷’,得改改:如今蒙古是‘王’,中原汉人称‘夷’,孤要‘尊蒙古大汗、融汉人之法’,像管仲那样‘让诸侯(汉地官员)服’,而不是‘打诸侯’。管仲‘女闾招商’,孤也能用——大都(今北京)设‘斡脱所’(管理商人),让回回商人、汉商缴税,比蒙古旧制‘抢财’强多了!”

明太祖朱元璋:“其政可仿,其权必削;其德可学,其私必禁”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面对“贪官横行、百姓贫苦”的局面,看完管仲生平,带着几分认可:

“管仲搞‘三选制’选官,不看出身看实绩,这点朕赞同——朕设‘科举’,还让地方官推荐‘贤才’,就是要让那些没背景的老实人能当官,不像元朝那样,当官的全是蒙古贵族、色目商人,把百姓害苦了。

他‘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收税,朕就搞‘鱼鳞图册’,把天下土地都丈量清楚,不准地主隐瞒土地、偷税漏税,让百姓少受盘剥,这都是学管仲的‘务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