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07章 历史十大民族英雄(16)

- 发展生产:组织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广东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农业技术,种植水稻、甘蔗,同时发展制糖、晒盐等手工业,让台湾从“荒蛮之地”逐渐成为“富庶之岛”。

- 建立行政体系: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仿照明朝制度管理地方,为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版图奠定基础。

四、落幕与遗产:未竟之志与永恒丰碑

1662年6月,郑成功在台湾承天府病逝,年仅39岁,其一生的“反清复明”之志未能实现,但收复台湾的功绩却成为不朽传奇。

- 遗憾落幕:郑成功病逝前,面临多重打击——父亲郑芝龙被清廷处死(1661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云南被吴三桂俘获杀害(1662年),“复明”的希望彻底破灭;同时,其子郑经在厦门与乳母私通,违背伦理,让他心力交瘁,最终在忧愤中病逝。

- 历史遗产:

- 民族层面: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古代史上首次大规模驱逐西方殖民者的战役,扞卫了国家领土主权,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

- 台湾开发:其治台举措推动了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民族融合,为清朝后来将台湾纳入版图(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奠定了基础。

- 精神象征:其“忠孝节义”与“不屈抗争”的精神,跨越海峡,成为两岸共同尊崇的文化符号,至今台南仍有“延平郡王祠”(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大陆多地也有纪念其收复台湾的遗迹。

郑成功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缩影:他终其一生以“抗清复明”为目标,却未能实现;但他“收复台湾”的壮举,意外成为超越时代的功绩。后世对他的评价兼具复杂性与统一性——清廷视他为“抗清逆贼”,却在乾隆时期追谥“忠节”;南明视他为“复兴希望”;而近代以来,无论海峡两岸,均认可他“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历史贡献,称其为“开台圣王”,其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扞卫领土主权的精神象征。】

评论区

「天蝎座的独白: 十万雄兵气吞吴,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在抗满清上确实称得上脊梁。时运不济,儿子郑经不行最后被康麻子给收了」

「陈大诗: 出生时荷兰人来了,赶走荷兰人的那一年去世。郑成功的一生真的是带着使命来的」

「何安纯: 郑成功如果多活二十年,吕宋群岛,就是咱们的了」

「郁代了: 如果郑成功只是军阀,那你们的格局就太小了,」

「千百度: 杀妻灭子估计都是清朝走狗故意抹黑的[流泪]」

「用户: 看南明史能被气死」

「林子: 他是汉人的骄傲,与倭寇没有任何关系,你们不要诋毁他[赞][赞][赞]」

「专业派对KtV设计装修: 打败荷兰人,就是为国争光[赞]」

「义Gee: 我马来西亚出生,去年回金门探亲,听叔公说,我祖上是河北的,当年是跟郑成功的军队过来厦门的,后来再过来金门」

「你好鲁先生: 国姓爷有大功于华夏。母亲虽是倭国人。亦值得我们尊重。郑母同样有功与中华」

秦始皇嬴政:“郑成功有两事,一可赞,一当诛。可赞者,驱荷兰夷狄,收台湾之地——朕统六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屠睢南征百越,为的就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台湾虽远在海中,亦是华夏之土,他能将其从外夷手中夺回,算得‘守土之臣’;当诛者,以明室遗臣之名抗清,实为‘裂土自据’——朕废分封、设郡县,就是要杜绝‘诸侯并起’之祸,他占台湾拒清廷,与当年六国残余势力抗秦何异?若在朕朝,必派楼船之士跨海征之,先诛其‘分裂之罪’,再赏其‘复土之功’,以正天下一统之纲。”

汉武帝刘彻:“郑成功驱逐海外夷狄(荷兰),收复千里海岛(台湾),使蛮荒之地归于王化,此等功业,堪比朕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拓河西!然其可惜之处,在于格局太小——既具将帅之才,却仅以‘复明’为志,困于东南一隅,与新朝(清朝)长期对峙,致使华夏内部兵戈不休。若他能以‘天下一统’为重,要么辅佐新朝安定四海,要么举全族之力深耕台湾、再图南洋,必能成就更大功业,而非仅为一姓(朱明)殉葬。”

曹操:“郑成功这小子,倒有几分孤当年的行事风格——乱世之中,不恋虚名,只重实效。他抗清虽为‘保明’,实则是‘借名拥兵’,就像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握兵权再谈志向;他在台湾垦荒、设府、练水师,更显‘治世之才’——孤当年在兖州募民屯田、整饬军纪,就是要‘保境安民’,他在台湾做的事,比那些只会喊‘恢复中原’却无实策的明臣强多了。可惜啊,他选错了‘对手’——清廷非袁绍、刘表之流,台湾也非兖州、冀州之固,若他能像张辽、张合那般‘识时务’,归顺清廷后讨平海寇、开拓东洋,必是‘五子良将’级的人物,何至于困死海岛?”

隋文帝杨坚:“郑成功一生,‘义’有余而‘仁’不足。说他‘义’,是因他不忘旧主(明室),拒降新朝(清廷),符合‘忠臣不事二主’的古训;说他‘仁’不足,是因他为‘复明’之名,让东南百姓遭了数十年兵灾——朕当年代周建隋,灭陈统一南北,为的就是结束南北朝三百年战乱,让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他在台湾虽能安抚台民,却让福建、广东沿海‘田园荒芜,流民遍野’,这不是‘仁君之臣’该做的事。若他能看清‘天下一统是民心所向’,像高颎、杨素那般助清廷安定海疆,既能保台湾不丢,又能让沿海百姓免于战火,才算‘两全其美’。”

唐太宗李世民:“郑成功年少成名,临危受命,拒父降清、坚守气节,此等风骨,堪比朕麾下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忠勇之将!其跨海征台湾,以少胜多(郑军2.5万 vs 荷兰军千余人),用兵如神,实乃将帅之才。若此人生于贞观年间,朕必授其兵权,令其北击突厥、西拓西域,定能立下不世之功。可惜他生逢乱世,执念于‘复明’一途,明知朱明气数已尽,仍与大清死战,最终困死台湾,空负一身才华,可惜!可叹!”

唐玄宗李隆基:“朕统治天下,最重‘天下一统’与‘边疆无虞’。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外夷不敢觊觎华夏海疆,此功值得称道——就像朕在东北设黑水都督府、在西南安抚吐蕃,皆是为保边疆安定。但他割据沿海,与朝廷(清朝)长期对立,实为‘分裂’之举,堪比安史之乱中的叛将(如安禄山),虽初衷不同,却同样导致百姓遭殃。若他能像朕麾下的少数民族将领(如哥舒翰)一般,归顺朝廷、共守边疆,台湾必能更早融入华夏版图,他也能名留青史,而非成为‘争议之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