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65章 历史十大帝王(10)

对其“不杀旧主(静帝)”,点头:“朕夺位后,虽杀方孝孺等建文帝旧臣,却未杀建文帝(传言其失踪),与杨坚‘保全静帝’思路一致——‘夺权不诛旧主’,既显仁德,又能减少‘复旧朝’的阻力,这是咱俩共同的智慧!”

朱棣完善中央集权,设内阁(初期为顾问机构),对杨坚的三省六部制由衷敬佩:“朕设内阁,让阁臣‘票拟’奏章、皇帝‘批红’决策,本质是‘拆分相权’,与杨坚‘三省分权’思路一致!他把秦汉‘独相制’改成‘群相制’,比秦始皇‘独断专行’更能防权臣叛乱,比汉高祖‘郡国并行’更显制度远见——这一制度能沿用千年,足见杨坚的‘制度眼光’超越时代!”

对其“简化地方行政层级”(州郡县三级改州县两级),赞叹:“朕削藩后,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方政、法、军权,比杨坚‘裁撤郡级’更彻底,但思路都是‘削弱地方、强干弱枝’,杨坚算是‘先行者’!”

朱棣晚年在“立太子”(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间摇摆,最终立“仁厚”的朱高炽(明仁宗),对杨坚的立储悲剧格外警醒:“朕当年虽偏爱次子朱高煦(类杨广,善战却残暴),却因‘嫡长子继承制’与大臣劝谏,立了长子朱高炽——杨坚若能像朕这样‘坚守宗法’,就不会废杨勇、立杨广!杨勇‘仁厚’,若继位必能守成;杨广‘伪善’,登基后不仅弑父,还把隋朝折腾没了,这都是杨坚‘耳根太软’的祸!帝王立储,宁可选‘平庸的嫡长子’,也不能选‘伪善的野心家’,杨坚的教训,让朕坚定了‘立嫡立长’的决心!”

康熙作为“守成兼开拓”的帝王,既完成“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统一大业,又重视“制度完善”与“立储平衡”,对杨坚的评价会带着“帝王平衡术”的审视,辩证看待其功过。

对杨坚结束南北朝分裂、统一全国,康熙由衷敬佩:“朕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击败噶尔丹,为的是‘巩固大一统,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杨坚面对‘北齐、北周、南陈’三足鼎立的局面,先灭北齐、再平南陈,仅用8年就实现全国统一,比朕‘花30年平定边疆’更高效,这‘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堪称‘统一典范’!尤其他统一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让南北文化、经济快速融合,比北魏‘汉化’更彻底,比南宋‘偏安江南’更有远见,这才是‘帝王应有的格局’!”

康熙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对杨坚的制度创举深表认同:“朕设南书房,分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为的是‘皇权集中,提高效率’;杨坚创三省六部制,让权力‘分而不裂、统而不死’,比秦始皇‘独断专行’更显治理智慧,比汉高祖‘郡国并行’更显制度远见。这一制度能沿用至我大清,足见杨坚的‘制度眼光’超越时代!”

对《开皇律》与均田制,称道:“《开皇律》‘宽简’原则,影响后世律法近千年;均田制让百姓有田种,比‘土地兼并’更能稳定民心——这些‘务实为民’的政策,才是‘开皇之治’的核心,值得朕学习!”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十大帝王第七位:明太宗(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史称“永乐大帝”。他以藩王身份发动“靖难之役”逆袭登基,在位期间缔造“永乐盛世”,既以铁血手腕巩固皇权,又以雄才大略拓展疆域、推动文明交流,其生平充满“权力博弈”与“治国拓新”的双重张力,可从出身、藩王生涯、夺权之路、治国举措、晚年功过五个核心维度全面审视。

一、出身与早年:夹缝中成长的“非嫡非长”皇子

朱棣的早年命运,始终受朱元璋“嫡长子继承制”与“藩王分封制”的双重影响,在“储位无望”的定位中默默积蓄力量。

- 出身背景:1360年生于应天府(今南京),生母身份存疑(正史载为马皇后,野史推测为碽妃,因朱元璋对其出身记载模糊,后世多认为是为抬高朱棣继位合法性而篡改)。作为朱元璋第四子,上有太子朱标(嫡长子)、秦王朱樉(次子)、晋王朱棡(三子),按“立嫡立长”祖制,朱棣自出生便与储位无缘。

- 军旅启蒙:朱元璋称帝后(1368年),朱棣被封为“燕王”,但因年幼未就藩,常年跟随徐达、常遇春等开国武将学习兵法。1370年,10岁的朱棣正式受封燕王,封地为北平(今北京),此地曾是元朝都城,地处抵御北元(元朝残余势力)的前线,朱元璋此举意在让皇子“守边练兵”,为朱棣日后的军事生涯埋下伏笔。

- 就藩北平:从皇子到“边将”:1380年,20岁的朱棣前往北平就藩,正式开启藩王生涯。北平作为军事重镇,朱元璋赋予朱棣“节制沿边诸将、调动地方军队”的权力,以抵御北元入侵。在此期间,朱棣多次率军出征:1387年随大将军冯胜北伐,迫降北元太尉纳哈出;1390年亲率大军深入漠北,生擒北元大将乃儿不花,凭战功获朱元璋“智勇双全”的夸赞,成为藩王中军事能力最突出的一位。

- 储位之争的“旁观者”:太子朱标仁厚,深得朱元璋信任,朱棣始终表现出“安于藩王”的姿态,与太子关系和睦。1392年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即建文帝),朱棣虽对“侄子继位”心存不满,但在朱元璋晚年对藩王的严密监控下(如诛杀蓝玉等武将,削弱藩王外援),始终隐忍不发,暗中招揽谋士(如道衍和尚姚广孝)、训练私兵,为日后夺权埋下伏笔。

二、靖难之役:藩王逆袭的“铁血夺权路”(1399年-1402年)

1398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推行“削藩”,直接威胁朱棣的生存,最终点燃“靖难之役”,这场历时四年的内战,成为朱棣从“燕王”到“皇帝”的关键转折。

1. 削藩逼反:从“隐忍”到“决裂”

- 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先弱后强”的削藩策略,继位仅三个月便削夺周、齐、湘、代、岷五位藩王,或废为庶人,或流放,湘王朱柏甚至被逼**而死。

- 1399年,削藩矛头直指朱棣:建文帝派官员前往北平,接管燕王府兵权、监视朱棣行动。朱棣以“装疯卖傻”(卧床不起、沿街乞讨)麻痹朝廷,暗中联络北平守将张信(后倒戈),并在王府地下室打造兵器、训练士兵。

- 同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声称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需带兵入朝铲除)为名,在北平起兵,号“靖难军”,“靖难之役”正式爆发。

2. 四年苦战: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