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44章 历史十大阳谋(9)

成吉思汗抚着胡须,从“军事扩张与战略布局”的角度开口:“这范雎的‘远交近攻’,确是厉害。

咱蒙古人打仗,也讲究战略。秦国先打近邻,逐步壮大,如同咱先统一草原各部,再向外扩张。

不过,秦国与咱不同,他们有函谷关天险可守。

而咱蒙古铁骑,靠的是机动性与战斗力。

秦国能让远国坐视不管,咱也能让对手内部分裂。

这战略的关键,在于看清局势,随机应变。

秦国因这一计统一六国,咱蒙古若有合适的谋略,也能打下更广阔的天下。”他眼神中透露出霸气与野心。

众人听了成吉思汗的话,皆被其豪迈气魄所感染,大家继续围绕着这历史上的阳谋与战略,热烈地讨论起来。

康熙微微皱眉,从“战略布局与局势把控”的角度发表看法,语气沉稳且透着睿智:“范雎此计,妙在审时度势。

秦国当时虽强,但六国合纵不可小觑。

远交近攻,先稳住远方之国,再逐步蚕食近邻,实乃良策。

不过,远交之策也需谨慎。

齐国、燕国等国目光短浅,只图眼前之利,却未料到唇亡齿寒之理。

朕当年平三藩,也是先稳住尚可喜,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

这与远交近攻同理,要分清主次,把握时机。

秦国能借此策统一六国,可见战略布局之重要。

但也得时刻警惕远交之国,若其突然反目,也会增添变数。

范雎此计虽妙,执行中也需灵活应变,方能万无一失。”

说罢,康熙负手而立,若有所思地望向天幕。

天幕继续播放

【8. 削藩策

- 背景: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汉景帝的统治。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有谋反的迹象,汉景帝决心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势力。

- 阳谋设计:大臣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策”,建议直接削减诸侯的封地。晁错深知诸侯可能会因此造反,但他认为,诸侯若造反,中央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镇压;若不造反,中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无解性:诸侯们若忍耐,接受封地被削减,实力就会不断被削弱;若反抗,就会背负叛名,且中央早已做好平叛准备。无论怎样选择,都难以摆脱对自身不利的局面。

- 结果:“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虽然汉景帝在慌乱中腰斩了晁错,但叛军并未停止进攻。不过,汉景帝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平叛,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诸侯国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评论区

「愿得一人心: 在古代有才能的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一旦锋芒毕露就会遭人嫉妒,陷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抖音互换: 削藩没错,但是太激进了。而且明显藩王实力大于汉朝。」

「conrad wu: 晁错死了,七国就是叛乱了,师出无名了」

「山水爱路亚: 做得好功劳是皇帝的,不好就做替死鬼」

「顺遂: 所以不是自己的事,就不要干这么绝,做绝了就没好下场。」

「9527: 削藩肯定是汉景帝心里想的,只是不能自己提出,所以只有晁错提出来,毕竟什么事情都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背黑锅」

「林毛毛(高冷女神): 晁错死的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一点是我最最最不能接受的事[流泪]晁错和商鞅不一样,商君死商法存大秦兴,而且秦孝公和商鞅一直都是想互依靠的,氏族一直闹,但是一直到秦惠文王的时候才处死商鞅的。可是晁错呢,他什么都没留下,他的死没有解决叛乱,他的政策没有被执行下去,他这一生仿佛就是为了给刘启背锅,谁会记得他呢,没有人。」

秦始皇双手背后,从“制度建设与统一根基”的角度说道:“朕统一六国后,设郡县制,废分封,此乃加强中央集权之根本。

西汉削藩,若能从制度上变革,而非单纯削地,或许能避免叛乱。

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免,地方权力归中央,如此藩王势力自然难以坐大。

晁错只看到了眼前的藩王威胁,却未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

制度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文化融合也需依托于完善的制度。朕之车同轨、书同文,亦是在制度框架下推行。

西汉若能如此,中央集权必能稳固。”他言语间尽显千古一帝的霸气与远见。

汉武帝双手抱臂,从“中央集权与国家稳定”的角度说道:“这削藩策虽引发叛乱,但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实乃必要之举。晁错有远见,可惜手段激进。

朕推行‘推恩令’,让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弟,不费一兵一卒就削弱了诸侯势力,比这削藩策更为高明。”他眼中满是自信与威严。

李世民轻抚剑柄,从“君臣关系与政治智慧”的角度感慨:“晁错一心为君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

汉景帝慌乱中斩杀晁错,实在是失了君主的决断。

为君者,当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关键时刻不能轻易牺牲忠臣。

朕治理天下,定当与臣子共进退,让天下人知朕之贤明。”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尽显一代明君的风范。

众人听后,皆陷入了沉思,继续探讨着历史阳谋背后的种种智慧与教训。

赵匡胤双手抱臂,从“权力制衡与和平过渡”的角度缓缓开口:“晁错削藩急切,汉景帝应对失措,才致此乱。

朕以为,削藩之策,重在平稳过渡、权力制衡。

朕当年杯酒释兵权,未动刀兵,便收了武将之权,保了朝堂安稳。

削藩亦当如此,不可操之过急,要让藩王心甘情愿交权。

若能以恩威并施之法,许以藩王尊荣富贵,再逐步削弱其权力,或许能避免叛乱。

西汉若能如此,晁错也不必身死,国家也能少些动荡。”

朱元璋冷笑一声,从“皇权稳固与臣子命运”的角度说道:“晁错这是愚忠啊!他以为替君分忧就能保全身家性命,却不知帝王之心难测。

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轻易就将他斩杀,可见在皇权面前,臣子不过是棋子。朕治理天下,对那些威胁皇权的势力绝不手软,但也不会让忠臣白白送死。

这削藩之事,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引发内乱,还会动摇国本。如今看来,还是要恩威并施,让诸侯不敢有二心。”

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狠厉。

众人听了朱元璋的话,都不禁点头。大家继续围绕着削藩这一历史事件,探讨着其中的利弊与得失。

乾隆微微摇头,从“文化融合与治理策略”的角度缓缓说道:“朕以为削藩一事,除了武力与权谋,还可从文化融合着手。

西汉时若能加强对诸侯封地的文化渗透,使他们认同中央文化,或许削藩不会如此激烈。

朕治理大清,推行满汉一家,促进文化交融,让天下臣民在文化上有归属感,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削藩并非只是削弱势力,更是要让各方在文化、思想上统一。

秦国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这文化上的统一才是关键。

晁错只注重了政治上的削权,却忽略了文化的力量。若能双管齐下,汉景帝也不必如此慌乱斩杀忠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