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83章 历史名相(48)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他‘断案无冤、治民有方’,确实让不少百姓少受疾苦。只是‘功’与‘过’不能相抵:他的‘安民’之功,是臣子的本分;他的‘易主’之过,是突破了臣道的底线。后世若学他,只学‘安民’的本事便好,万不可学他‘背弃旧主’的做法——不然伦理崩坏,天下便无‘忠臣’可言。”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其‘忠’在‘皇权’,我‘忧’在‘天下’”

“我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看重的是‘对天下百姓负责’,而非‘对某一位君主或某一朝皇权负责’。狄仁杰劝武则天立李显,看似‘护李唐’,实则是‘护皇权正统’——他从未想过‘若皇权无道,百姓该如何’,只想着‘在现有皇权框架内安天下’,这份格局,终究局限在‘君臣’之间。

他断案、治民、安边,都是‘治世’的本事,却无‘救世’的魄力。明末乱世,若只学他‘在皇权内做事’,却不反思‘皇权为何失民心’,终究救不了天下。他是‘皇权下的能臣’,却不是‘突破皇权的志士’——后世学者当明辨:‘安天下’的根本是‘安百姓’,不是‘保皇权’,这点他没看透。”

李鸿章(晚清名臣):“其‘遇明主’之幸,我难及也;其‘办实事’之劲,我当效之”

“我办洋务、签条约,一辈子在‘替君受过’,最羡慕狄仁杰‘遇武则天’的运气——武则天虽多疑,却懂‘用能臣’,狄仁杰劝她停建浮屠、立李显,她都能听进去;可我面对的是慈禧太后,别说‘劝她改制度’,就算委婉提‘办工厂’,也常被驳回。

但狄仁杰‘办实事’的劲头,我得学:他焚淫祠、退契丹、救无辜,每一件事都落到实处,不搞虚头巴脑的花样。我办洋务,就是想‘实实在在救清朝’,却比他难太多——他生在武周盛世,只需‘匡正君过’;我生在晚清乱世,得‘逆天改命’。要是我有他那样的‘明主’,或许洋务能成,清朝也不至于亡得那么快——可惜,时也、命也。”

程颐(北宋理学家):“易主失节,虽功难掩”

“君臣之义,乃儒家伦理之根本,一旦确立,便需生死相守。狄仁杰初事太子李建成,已结君臣名分,建成既亡,他当殉节明志,或归隐守节,怎可转身侍奉杀主之人李世民?后又事武则天,三易其主,实为‘贰臣’之行,突破了臣道底线。

世人皆赞其断案安民、劝立太子之功,却忘了‘忠’的核心是‘专一’。他对武则天的谏言再恳切,也洗不掉‘背主’的污点。孔子赞管仲,是因管仲存华夏、利百姓,而非赞其易主;狄仁杰所谓‘为天下’,不过是为‘易主’找的借口。此等‘有能无节’之人,不可奉为贤臣典范,后世当以其为戒,坚守君臣大义。”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忠在利民,非在殉主”

“程伊川苛责狄仁杰‘易主’,未免过于迂腐。春秋时管仲事公子纠,纠死而辅齐桓公,孔子称其‘仁’,正因管仲以一人之力安天下苍生。狄仁杰之事,与管仲何其相似——他初随李密、后归建成,皆因未遇能安天下之主;李世民虽杀建成,却有治国之才,武则天虽篡唐,却有纳谏之量,狄仁杰转事之,非为个人富贵,实为借其力救民于水火。

我修《资治通鉴》,特意记载狄仁杰为建成送葬之事,见其虽事新君,仍念旧主之恩,足见其本心并非‘趋炎附势’。所谓‘忠’,当是忠于天下社稷,而非愚忠于一人。他一生进谏,皆在劝君主轻徭薄赋、护佑百姓,最终成就贞观、永徽之治的余韵,此等‘大忠’,远胜殉主的‘小义’。论史当观其心、察其功,而非拘于‘易主’小节。”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智在圆融,忠在务实”

“读狄仁杰《谏停浮屠疏》,见其言辞恳切却不激切,道理透彻却不生硬,方知‘直谏’未必需‘犯颜’,‘成事’更需‘圆融’。他劝武则天立太子,不用‘李唐正统’硬争,却用‘姑侄不如母子’的情理、‘双鹤入怀’的解梦,既给君主台阶,又办成大事,这份智慧,比我当年‘乌台诗案’中直言获罪,高明太多。

他断案一年结万七千案无申诉,非仅因‘懂法’,更因‘懂人’——能在律法与民心间找平衡,不苛责、不纵容,这份‘务实’,是为官者的核心。我任杭州知州时,修苏堤、疏西湖,便学他‘不为虚名、只为利民’;只是我性子过刚,若能学他‘刚柔并济’,或许能少些贬谪之苦,多办些实事。狄仁杰是‘智臣’,更是‘实干家’,这份特质,最值得后世为官者效仿。”

朱熹(南宋理学家):“节有亏而功可补,心可嘉而道未纯”

“狄仁杰‘易主’之事,确有‘节亏’之嫌——臣子当‘从一而终’,他却三事其主,虽有‘安天下’之名,终难脱‘择强而事’的嫌疑,范祖禹在《唐鉴》中批其‘失臣节’,并非无据。但后世若仅以‘节亏’否定其功,亦非公允——他救豫州六百无辜、劝停浮屠修建、退契丹保边疆,每一件事都关乎民生,其心可嘉,其功可补过。

只是他的‘忠’,仍未达‘纯’境:他劝武则天立李显,虽为李唐复辟,却也在‘迎合’武则天对‘身后名’的顾虑,并非纯粹为‘天下大义’。先秦儒家讲‘从道不从君’,狄仁杰却始终在‘君道之间’妥协,未敢真正‘以道匡君’。后世学者当学其‘利民’之心,却需补其‘守道’之节,方能成‘纯臣’。”

曾国藩(晚清名臣):“能在实务,智在自保,可为镜鉴”

“我治政带兵,讲究‘稳慎’二字,狄仁杰的一生,恰是‘稳慎’的典范。他被来俊臣诬陷时,‘先认罪再翻案’,不是贪生,是‘留有用之身办有用之事’,这份‘自保’的智慧,比那些‘一死求名’的臣子更务实——死易,活下来办事难。我当年弹劾官文、整顿湘军,也学他‘不逞一时之刚,只求长远之效’。

他断案、治民、安边,样样落到实处,不搞‘虚文’,这份‘实务’劲头,与我‘扎硬寨、打硬仗’的思路一致。只是他‘劝立太子’之举,虽为大局,却也透着‘干预君权’的风险——臣子当‘尽言’,却不可‘过界’,这点我需引以为戒。狄仁杰是‘能臣’的镜鉴:既要懂‘做事’,也要懂‘自保’;既要守‘初心’,也要知‘分寸’,方能在复杂时局中成事。”

商鞅(战国·法家代表):“其‘治术’可用,其‘心术’需束”

“我推行变法,重‘律法至上、君权独断’,狄仁杰断案守律、一年结万七千案无申诉,这份‘循法而治’的本事,比那些‘以情代法’的腐儒强。他焚江南淫祠、整肃民风,是‘破乱象、立秩序’,跟我‘定秦律、革旧俗’的思路一致,算个懂‘治世’的明白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