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8章 百年屈辱史(上)

【华夏百年屈辱史】

秦始皇嬴政皱起了眉头,眼神中满是疑惑与威严,“华夏怎会有屈辱之事?朕扫**、统天下,我华夏应是万邦来朝之象。”

汉武帝刘彻一拍龙案,怒声道:“我大汉铁骑纵横,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何来屈辱?”

唐太宗李世民目光深邃,喃喃道:“我大唐盛世,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周边诸国皆以我为尊,这屈辱史从何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神色凝重,“我大宋虽重文轻武,但经济繁荣、百姓富足,也不应有此屈辱。”

清朝的光绪帝则面露悲戚,双手握拳,身体微微颤抖,似是预感到了什么,他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长叹一声,“难道是我大清后期之过?”

各朝帝王皆陷入了沉思,这天幕标题如同一块巨石,在他们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都急切地想知道这百年屈辱史背后的真相。

【华夏“百年屈辱史”通常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华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列强侵略与压迫的历史时期,核心脉络可从时间线与核心维度两方面梳理,兼顾事件细节与深层影响:

一、核心时间线: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 导火索: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 关键细节:清军以冷兵器为主,对阵英国坚船利炮,广州、厦门、定海等港口相继失守;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等5处通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 参与国: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 关键细节: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焚毁大量珍贵文物,成为文明史上的浩劫);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增开11处通商口岸、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 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目标直指中国和朝鲜。

- 关键细节: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有邓世昌等将士奋勇抗敌(“致远舰”撞向敌舰牺牲),但最终全军覆没;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 关键细节: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侵华,攻陷北京后烧杀抢掠;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超9.8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局部到全面)

-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突袭东北军,仅4个月东北全境沦陷,中国开启14年抗战(局部抗战阶段)。

-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6周内杀害中国平民和战俘超30万人,是人类历史上的反人类罪行);中**民历经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百团大战等无数战役,最终在1945年8月取得抗战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部分屈辱,但战争造成中国超3500万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超6000亿美元(按1945年比值)。

二、全面角度:屈辱史的多维影响

1. 主权与领土维度

- 领土丧失:近代共丧失领土超300万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岛(1842)、九龙司(1860)、台湾(1895,1945年收回)、外东北(1858《瑷珲条约》、1860《北京条约》,割让给俄国,约100万平方公里)、外西北(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割让给俄国,约44万平方公里)。

- 主权破坏:关税主权(《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中国无法自主制定关税)、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中国无权审判)、内河航运权(列强军舰可驶入中国内河)等逐步被剥夺。

2. 经济与社会维度

- 经济掠夺: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控制中国海关、铁路、矿山等核心产业(如英国控制沪宁铁路、日本控制东北煤矿),大量廉价商品涌入中国,摧毁传统手工业(如纺织业),导致中国长期处于“原料输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的地位,经济长期落后。

- 社会动荡:战争导致人口大量伤亡、流民四起;鸦片大量输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合法化),仅1840-1850年,中国鸦片吸食者超200万人,严重损害国民体质和社会生产力。

3. 文化与心理维度

- 文化浩劫:除火烧圆明园(损失文物超150万件,至今大量文物流落海外),列强还通过传教、办学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试图弱化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日本侵华期间推行“奴化教育”(在占领区强制学习日语、篡改历史),企图摧毁中国文化根基。

- 民族心理创伤:长期的战败与屈辱,导致部分国人产生“民族自卑感”,但也推动了近代思想觉醒(如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严复翻译《天演论》传播“物竞天择”思想),成为后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动因。

三、关键认知:屈辱史的双重意义

- 一方面,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伤痛记忆”,记录了列强的侵略罪行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乱中的深重苦难;

- 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民族觉醒的“催化剂”——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再到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对“屈辱”的反思与反抗,推动中国逐步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命运,最终在1949年实现民族独立,开启现代化进程。】

马晨晨打开评论区

「果鲜果爱鲜果店: 真不容易!我5岁时,只能吃冰凉的馒头,现在呢20年了,什么也不缺了,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感谢祖国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别整天这不如意那不如意,自己想想你你爸你爷爷是怎么一步步过来的!这太平盛世怎么来的」

「百事皆可乐 ?: 百年前你们有坚船利炮,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今天我们拥有坚船利炮,希望你们也有钢铁般的意志!」

「.: 一部近代史

半部血和泪」

pS:喜欢本书的各位老铁,请多多加书架,多多催更,多多评论,哪里写的不好请指出来,让我加以改正,谢谢各位老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