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65章 历史名相(30)

张居正(明代内阁首辅):“萧公的‘担当’,是宰辅的立身之本”

“我任首辅时,推行‘一条鞭法’,常想起萧公当年的担当。刘邦在前线战败,军心动摇,是萧公从汉中调兵送粮,稳住大局;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是萧公定制度、理财政,撑起江山。我改革时,朝里反对声一片,要是没萧公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早就半途而废了。他不怕汉王猜忌,坚持做该做的事,这份‘以国事为重’的心态,正是宰辅该有的。只可惜萧公能靠自污名节避祸,我却没他那样的运气,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更多历史名人评萧何:从多元视角解码良相内核

曹参(西汉丞相,萧何继任者):“萧公的‘规矩’,我敢改半个字算我输”

“我跟萧公共事多年,最服他两点:一是定规矩时‘算得远’,二是守规矩时‘不折腾’。他定的律法、财政法子,都是摸透了汉朝的底子——老百姓刚从战乱里缓过来,要的是安稳,不是新花样。我接任丞相后,啥也不改,就照着他的法子来,不是我没本事,是他的规矩太扎实:改轻了,镇不住乱象;改重了,又苦了百姓。有人说我‘萧规曹随’没新意,可他们不懂,守住萧公留下的‘稳’,比瞎折腾一百个新法子都管用。”

班固(东汉史学家,《汉书》作者):“萧何是‘开国建制’的第一功”

“我写《汉书·萧何曹参传》时,特意把萧何排在功臣第一,不是因为他会打仗,是因为他懂‘开国要先立架子’。刘邦打天下靠韩信、张良,可要是没萧何收秦地典籍、定郡县制度、编户籍赋税,打下的天下就是一盘散沙——就像盖房子,韩信是搬砖的,张良是画图纸的,萧何才是打地基的。他的功劳不在一时的胜负,而在让汉朝能‘传得久’,这种‘建根本之功’,比任何军功都珍贵。”

李靖(唐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萧公的‘后勤经’,是将帅的保命符”

“我带兵打突厥、平吐谷浑,最明白‘粮草比刀枪重要’。萧何当年在汉中,不管刘邦打了多少败仗,总能按时送粮送兵,这不是运气,是他把‘后勤账’算到了骨子里:哪块地能产粮、哪条路能运粮、多少人能守粮道,他门儿清。我打仗前,第一件事就是学萧何,让手下把粮草路线、储备数量查得明明白白——将帅在前线拼命,要是后方像没头苍蝇,再能打也得败。萧公这种‘把小事做绝’的本事,比会用兵的将帅更难得。”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主编):“萧何的‘清醒’,是功臣的避祸良药”

“我编《资治通鉴》时,特意把萧何自污名节的事写得详细——不是鼓励功臣耍滑,是佩服他的‘知进退’。刘邦称帝后,功臣们要么居功自傲,要么疑神疑鬼,只有萧何懂:皇帝要的不只是‘能干事’,还有‘不威胁’。他故意强买民田、惹民怨,看似糊涂,实则聪明——用‘小错’证明自己没野心,比说一万句‘臣忠心’都管用。后来的功臣,像韩信、彭越,要是有萧公一半的清醒,也不至于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萧公的‘民本’,是治国的真正根基”

“我走遍天下,见多了朝代更替,才懂萧何最厉害的不是定制度,是‘懂百姓’。他在汉中时,不搞秦朝的‘重赋重刑’,反而减赋税、轻徭役,不是他心软,是他知道‘百姓安,天下才安’。后来的统治者,要么学秦朝苛政,要么学世家争权,却忘了萧何的根本——不管律法多严、军队多强,要是老百姓没饭吃、没活路,天下早晚得乱。我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跟萧公的‘民本’是一个道理:治国者心里装着百姓,才能守住江山。”

张良(西汉谋臣,“汉初三杰”之一):“萧公的‘实’,是我等‘虚’谋的根基”

“我一生多在帐中谋划,算战局、定策略,可这些‘虚招’若没萧公的‘实功’托底,全是空谈。当年我劝汉王先取汉中,可若不是萧公在汉中安抚百姓、囤积粮草,我们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我设计离间项羽君臣,可若不是萧公源源不断输送兵卒,再好的计谋也没法落地。他从不说大话,只做实事——我们争着出主意,他却默默把主意变成现实。汉初三杰里,我是‘画饼的’,韩信是‘烙饼的’,萧公才是‘备好面粉柴火的’,没他,再好的饼也做不出来。”

房玄龄(唐代名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萧公的‘全’,是宰辅的标杆”

“我辅佐太宗治世,常以萧公为镜。他既能管后勤、理财政,把粮草兵马算得分毫不差;又能定律法、荐人才,为汉朝立下百年规矩——这种‘文武兼济、内外皆通’的本事,太难得了。我虽也帮太宗定制度、选人才,可比起萧公在乱世中独撑后方的魄力,还差得远。他当年敢在刘邦猜忌时,依然坚持按制度办事,这份‘以国事为重’的底气,正是我们做宰相该有的。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萧公这样的全才,就是治国最难得的‘人’。”

赵普(北宋名相,“半部论语治天下”):“萧公的‘简’,藏着治国的大巧”

“我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究的是‘务实简政’,这跟萧公的路子不谋而合。他删改秦律,只留《九章律》,不是偷懒,是知道‘律法太繁,百姓难从’;他治理汉中,只抓‘农桑、粮草、户籍’三件事,不是没本事,是知道‘乱世之中,先解燃眉’。我帮太祖定‘重文轻武’的国策、搞‘杯酒释兵权’,也是学萧公的‘简’——复杂的问题,往往用最简单的法子最有效。可惜后世有些官员,总爱搞花架子,把简单的事弄复杂,要是他们多学学萧公的‘简政’,百姓能少受很多苦。”

曾国藩(晚清名臣,洋务运动推动者):“萧公的‘忍’,是成大事的关键”

“我带兵平太平天国时,常遇朝廷猜忌、同僚排挤,这时就会想起萧公。他当年手握汉中大权,刘邦却多次派人试探,他不辩解、不抱怨,反而把子弟送往前线、自污名节以安君心——这份‘忍’,不是懦弱,是为了顾全大局。我在江西时,被地方官刁难、被朝廷掣肘,也学萧公‘忍一时之辱,成长远之事’,专心练兵筹粮,终于等到转机。萧公的‘忍’,不是放弃原则,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让’——成大事者,不能只懂刚猛,更要懂柔韧,这一点,萧公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名相第五位:诸葛亮

诸葛亮:从隆中隐士到蜀汉柱石的传奇一生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集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于一身的顶尖人才。他的一生,从避乱隐居到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再到鞠躬尽瘁守护汉室,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细节与传奇,既显谋略智慧,更藏家国情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