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52章 历史名相(17)

商鞅‘只重法治,不重民心’,是他最大的错——百姓服的是‘法’,不是‘君’,一旦君弱,法就成了臣子谋权的工具。朕既用‘唐律’治世,也开‘科举’选贤,更听你们的谏言,让百姓知道‘法是君为民定的’,不是‘臣压民的刀’——这才是‘长治久安’,比商鞅的‘一时强秦’高明。”

他认可商鞅的才华,却把商鞅的“短板”当作“君臣相处”的禁区,更用“平衡之术”避免“商鞅式权臣”出现。

宋太祖赵匡胤:“惧其‘兵民合一’生乱,取其‘削贵集权’之策;恶其‘酷法’,重其‘制度’”

靠“兵变夺权”的赵匡胤,看管鞅,满是“武将夺权”的警惕,他对赵普说,手指轻轻敲击“杯酒释兵权”的诏书:

“商鞅‘作内政而寄军令’,把百姓编进军队,平时务农、战时为兵——这法子虽能强兵,却也容易让将领‘拥兵自重’,朕当年不就是靠‘禁军’夺权的?所以朕要‘更戍法’(定期调换将领)、‘枢密院管调兵、三衙管治军’,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绝不让‘商鞅式兵制’给人可乘之机。但商鞅‘废世袭、削贵族’,朕很赞同:他让秦国贵族‘无军功不得享爵’,朕杯酒释兵权,让开国将领‘卸甲归田、享受富贵’,都是‘削权臣、强君权’,只是朕比他‘温和’,没流血。商鞅的‘酷法’,朕最反感:他‘连坐制’让百姓互相猜忌,朕要‘重文轻武’,用科举选官,用‘仁政’拢民心——宋朝不能像秦国那样‘靠刑威慑民’,得靠‘文治’让百姓服。还有商鞅‘功高震主’,朕早做了防备:赵普你虽为相,却‘不能掌军权’;石守信等将领虽有威望,却‘不能掌行政’,这就不会有‘商鞅反秦’的风险。”

他把商鞅的“兵制”当作“反面教材”,却借鉴其“集权逻辑”,用“温和手段”实现商鞅“削权”的目的,尽显宋朝“重防不重攻”的治国特点。

宋高宗赵构(南宋):“惧其‘激进变法’生乱,弃其‘强兵之术’求和”

偏安江南、一心“与金议和”的赵构,看管鞅带着“避战维稳”的怯懦,他对秦桧私语:

“商鞅‘激进变法’虽让秦强,却也得罪太多人,最终落得车裂下场——如今南宋刚稳住半壁江山,若学他‘强兵变法’,必然会得罪士大夫、惹金人不满,江山更不稳。他‘攘夷’靠武力,朕‘安身’靠议和,路子不同:金人要土地,朕给些;他们要钱财,朕凑些,总比打仗丢了江南好。岳飞想‘学商鞅强兵、直捣黄龙’,可他不想想,一旦战败,朕连退路都没有!商鞅‘功高震主’被杀,岳飞若真打胜了,恐怕也会像商鞅那样‘威胁皇权’,不如趁早除了,省得生乱。”

他把商鞅的“激进”当作“避战”的借口,甚至扭曲商鞅的悲剧,为自己“杀功臣、求和议”找理由,暴露偏安君主的软弱。

明太祖朱元璋:“取其‘严法惩贪’,弃其‘重商之禁’;学其‘集权’,恨其‘权可撼主’”

出身贫苦、极度“恨贪腐”“控权柄”的朱元璋,看管鞅,有“法家同频”的认同,也有“帝王独权”的极端:

“商鞅‘法不阿贵’,连太子老师都敢罚,朕杀胡惟庸、蓝玉,就是要让贪官污吏知道‘不管官多大,贪腐必死’——他的‘严法’,朕用在惩贪上,再合适不过!他‘废井田、重农桑’,朕也‘休养生息、奖励耕织’,但他‘抑商’太蠢:商人能帮朕收税、运粮,朕设‘茶马司’、开海禁(早期),就是让商人替朕办事,比他‘一刀切抑商’聪明。商鞅最该死的地方,是‘敢跟君主分权’:他掌秦**政,封地百姓只认他,这就是‘权臣乱政’的根!朕废丞相、设锦衣卫,就是要把所有权抓在手里——刘伯温你虽有才,却只能给朕提建议,敢像商鞅那样‘独断专行’,朕让你跟胡惟庸一个下场。商鞅的‘连坐制’,朕改改更好用:‘奸党株连’能防大臣结党,‘民拿贪官’能让百姓帮朕监督,比他‘只防民乱’更周全。”

他把商鞅的“严法”升级为“极端皇权工具”,把商鞅的“集权”推向“君主独裁”,却用“灵活通商”修正了商鞅的经济短板,尽显草根帝王的实用主义。

明成祖朱棣评商鞅:从“夺权强政”视角看变法的工具价值

朱棣作为靠“靖难之役”夺权、毕生追求“集权与盛世”的帝王,每句话都贴合他“巩固皇权、彰显伟业”的核心需求:

“商鞅‘废分封、行县制’,本质是削诸侯、强君权——朕当年靖难,就是因建文轻信儒生、盲目削藩,却无商鞅‘铁腕控权’的手段,才让藩王心生反意。朕登基后,虽保留藩王名号,却收其兵权、限其行动,比商鞅‘一刀切削贵族’更周全,既防了叛乱,又保了皇族颜面。

他‘军功爵制’让秦军成虎狼之师,朕五次北伐蒙古、派郑和下西洋,靠的也是‘重赏军功、严定军纪’——将士敢冲锋、船队敢远航,皆因‘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与商鞅‘以利驱人’的逻辑如出一辙。但商鞅‘只重军功不重文治’,朕却要‘文武并重’:编《永乐大典》拢民心、兴科举选贤才,比他‘靠酷法强一时’更能保江山长久。

最要警惕的是商鞅‘功高震主’——他让秦民‘只知商君、不知秦君’,最终落得车裂下场。朕用解缙、姚广孝,虽信其才,却始终掌着军政大权:解缙敢谏言,却不敢干涉兵权;姚广孝虽定靖难之策,却甘居幕后不掌权。朕绝不会让‘商鞅式权臣’出现,毕竟‘君权独揽’,才能像秦孝公信商鞅那样,放心推行新政,更能像朕这样,让永乐朝成‘远迈汉唐’的盛世。”

清世宗雍正:“赞其‘变法破弊’之勇,学其‘集权强政’之术;鄙其‘不懂藏拙’之愚”

处于“康乾盛世”中期、“整顿吏治”“强化集权”的雍正,看管鞅,有“改革者共鸣”,也有“帝王权谋”的老练,他在推行“摊丁入亩”时,对田文镜、李卫说:

“商鞅敢‘破井田’,朕敢‘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按土地征税);他敢‘废世袭’,朕敢‘火耗归公’(整顿官员耗羡银,归国库统一分配)——都是‘得罪既得利益者’的事,没点勇气做不成!他‘行县制’是为了‘强君权’,朕设‘军机处’,把军政大权全抓在手里,也是为了‘办事高效、杜绝推诿’——满朝文武说朕‘专权’,可若不专权,怎么革除康熙晚年的‘吏治**、国库空虚’?商鞅的错,是‘太刚不柔’:他得罪贵族后,不知道‘收敛锋芒’,反而更张扬,这才落得车裂下场。朕革除弊政,也会‘恩威并施’:对田文镜、李卫这样的能臣,朕破格提拔;对隆科多、年羹尧这样的‘权臣’,朕先赏后罚,让他们知道‘权是朕给的,朕要收就收’。商鞅‘只知用法,不知用术’,朕既用法(改土归流),也用术(密折制度监督官员),这才是‘帝王治国的周全’。”

他视商鞅为“改革同道”,却用“帝王权谋”规避了商鞅的悲剧,把“变法的激进”与“权术的圆滑”结合,成为古代帝王中少有的“懂商鞅也能超越商鞅”的统治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