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02章 历史十大民族英雄(11)

四、历史定位与影响

文天祥的一生,是南宋末年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缩影——他本是文官,却在国家危亡之际扛起抗元大旗;他明知“以卵击石”,却始终以“唤醒天下忠义”为己任;他面对生死与利诱,始终坚守“臣节”,成为中国历史上“忠烈”的象征。

其文学作品(《文山诗集》《指南录》等)不仅记录了抗元历程,更以“悲壮”“赤诚”的风格流传后世,尤其是《过零丁洋》《正气歌》,至今仍是展现“民族气节”的经典之作。后世对其评价极高,明代追谥“忠烈”,清代将其供奉于“历代帝王庙”,伟人曾评价他:“文天祥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接下来欣赏一下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论区

「十二~: 听说湘西赶尸人夜里背尸前进,夜里走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就大声背诵正气歌。尽管他们不识字,不知道啥意思。」

「胖子: 文天祥,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我是蒙古族,但我也是中华民族[赞][赞][赞]」

「苏琴: 他的死很有意义,从他死的那一刻起,文天祥的精神就是一面旗帜,后来的反元也有了组织度,就更能有力量有力度」

「篮板王樱木: 北京文天祥祠我去过,据说是当年关他的地方。很小的一个院子。站在院子里我就想,在这里看着春来秋去,人来人往,投降就能享受荣华富贵。换了我能坚持住吗?我想了两秒,我觉得我不行。但是文丞相坚持了快五年,最后以身殉国。 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上下五千年,就是因为这些中华民族的脊梁」

汉高祖刘邦赞其勇毅,叹其“不懂变通”:“这文天祥,倒是条硬骨头!国破家亡时敢散尽家当拼杀,被俘了宁死不低头,比那些见风使舵的软蛋强百倍。但要说实在的,他这股“死心眼”劲儿,在咱这儿可行不通。当年咱被项羽追得四处跑,该忍时就得忍,留着命才能翻盘。他要是能“屈一时”,说不定还能找机会再谋大事,可惜了这一身肝胆和本事。”

汉武帝刘彻敬其忠烈,憾其“未遇明时”“大丈夫当以报国为志,文天祥临危受命、誓死抗元,这份忠君报国的心,配得上“壮烈”二字!朕手下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靠的就是这股敢打敢拼的劲儿。可惜啊,他生在一个昏庸的朝廷,要是能来咱大汉朝,朕定给他兵权,让他去边关杀贼,保不准又是一个名留青史的名将,何至于落得殉国的结局。”

曹操:“文氏这等人物,才算得上“大丈夫”!国难当头敢舍家纾难,被俘后宁死不折腰,比那些空喊忠义却临阵倒戈的腐儒强百倍。咱平生最恨贪生怕死之辈,就爱这等有血性、有骨气的汉子。若他生在咱麾下,定让他统领一支部队,要么冲锋陷阵,要么治理一方,绝不会让他空有报国心却无处施展,可惜生不逢时,落得这般悲壮结局!”

隋文帝杨坚:“文天祥的忠义,当为百官之镜。他在南宋危亡之际,不以个人安危为念,一心护国安民,这份担当,正是治国所需的臣子风骨。朕统一天下后,求的就是这般忠君爱国、坚守本心之人。可惜他身处腐朽之朝,纵有奇才也难挽狂澜;若在我大隋,凭他的品性与才学,必能位列朝堂重臣,助朕安定天下、造福百姓。”

唐太宗李世民赏其气节,惜其“未得善用”:“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文天祥这样的人,就是一面“忠臣镜”。他敢直言、能打仗,被俘后还能坚守本心,比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臣子强太多。朕当年求贤若渴,不管出身、不分派系,只要有本事、有忠心就敢用。要是他在咱大唐,肯定能被重用,既能治理地方,也能领兵作战,可惜南宋没能留住这等人才,白白让英雄空留遗憾。”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视角):“此等忠烈之士,当赏!当敬!文天祥以书生之身,敢担救国之责,散尽家财募兵抗敌,被俘后拒高官厚禄,死守忠义本心,这份气节,足以动天地。朕开元年间,正是求贤若渴、励精图治之时,若得此等臣子,定委以重任,让他 either 辅佐朝政、革除弊端, or 镇守边疆、抵御外敌,必能成一代名臣,何至于让他在乱世中独自悲壮?”

宋太祖赵匡胤叹其悲壮,思其“忠而遇挫”:“朕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就是想让天下安稳,让忠臣能有用武之地。文天祥一个读书人,敢在国家快没了的时候站出来,带兵抗敌,这份勇气,连武将都未必比得上。可他偏偏遇上南宋末年那样的乱局,朝廷内斗、兵弱将寡,纵有一身本事也难挽回败局。要是他生在朕的时代,朕定让他执掌要职,既能让他施展才华,也能让大宋多一员栋梁。”

宋理宗(欣慰与期许交织):“朕还记得初见文天祥时,他殿试之上,洋洋洒洒万言,不为草稿,一挥而成,以“法天不息”为对,针砭时弊,目光如炬。朕当即钦点他为状元,赞其“此天之祥,宋之瑞也”。本望他能成为朕的肱骨之臣,革新朝政,挽大厦于将倾。他也不负朕望,敢于直言,哪怕得罪董宋臣这样的权臣也毫无惧色。可惜朕后期倦怠,未能全力支持他施展抱负。若时光倒流,朕定当与他携手,重振我大宋,不让他在国家危亡时,独自扛起勤王大旗,落得那般悲壮结局 。”

元世祖忽必烈(欣赏与惋惜并存):“朕初见文天祥,便知他是真男子,才学过人、气节无双。朕多次派人劝降,甚至亲自许以中书宰相、枢密之位,只为能得此良才,助朕治理天下。可他一心向宋,宁死不降,朕敬重他的忠诚,却也为不能为我所用而深感可惜。他在狱中,面对种种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本心,这样的人,无论是敌是友,都值得敬佩。只可惜,各为其主,最终只能痛下杀手 。”

明太祖朱元璋惺惺相惜,奉为楷模:“咱出身低微,一路拼杀建立大明,深知创业艰难,也敬佩文天祥这般铁骨铮铮之人。他一介书生,在南宋大厦将倾之际,变卖家产、招募乡勇,明知不敌元军,仍毫无惧色,一心报国,这是何等的气魄!被俘之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和生死威胁,宁死不屈,只为心中那份忠义。咱立国之初,就下诏宣扬他为国尽忠、为臣死节,他就是天下读书人的完美典范。要是他生在大明,定能和徐达、常遇春等一起,为国家开疆拓土、守护太平。”

明成祖朱棣敬重其气节,感怀其遭遇:“朕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一路也是艰难险阻,对文天祥的坚守和抗争更能感同身受。他被元军扣押,却能机智逃脱,继续抗元,那是对国家的不离不弃;面对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丞相高位,依旧不为所动,只求以死殉国,这份气节,千古罕见。朕追封他为“忠烈神武大夫”“忠武侯”,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这样的忠臣义士,无论何时都值得敬重。可惜南宋朝廷腐朽,没能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否则,他定能立下不世之功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