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界编外人员跨位面影响力多维评估体系(试行版)》(这名字依旧长得让人窒息)伴随着仙事部的正式通知,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看似平静下来的仙界职场。
通知后面附带了详细的分类指南、指标说明、权重参考表以及平台操作手册,厚厚一沓,堪比某些小型修仙功法的玉简量。
一时间,仙界各部司,上至部长仙尊,下至底层临时工,都被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学习新规”运动。
晨会、午休、甚至下班后的仙茶会上,讨论的都是:
“快看看,‘异宇宙友好度提升’这个指标,到底要提供什么证明材料?”
“我们部门主要负责内部协调,是不是主要就盯着‘协作效率类’的指标刷?”
“这个权重怎么回事?‘技术转化类’初始权重居然比‘文化传播类’高0.05?这不公平!”
学习归学习,真到了执行层面,问题就像雨后的蘑菇,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
**问题一:系统没那么智能。**
“万象共生”平台虽然搭载了评估系统,但毕竟是个新玩意儿。各部门把初审数据录入后,系统生成的初始积分经常出现各种奇葩错误。
比如,资源回收部某临时工上报“引入异宇宙特殊合金废料十吨”,系统识别“废料”关键词,差点给判个负分,幸亏审核仙官及时发现,手动修正。
又比如,巡天司抓捕了一个试图偷渡的硅基生命体,系统根据其“能量等级高”、“潜在危害大”,给出了极高的“风险规避影响力”积分,结果发现那硅基生命体只是个迷路的观光客,差点引发跨宇宙外交纠纷。
审核仙官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复核系统初判结果,工作量没减反增,骂娘的声音在各部门内部此起彼伏。
**问题二:证明材料的“艺术加工”。**
有了明确指标,编外人员们申报“影响力”的热情空前高涨,但随之而来的是证明材料的“内卷”。
以前可能只是口述,现在为了拿到更高积分,个个都开始“包装”自己的案例。
帮异宇宙友人指了个路?那必须附上友人热情洋溢的“实名感谢信”(灵魂印记确保真实),并详细阐述此次指路如何增进了两界人民友谊,甚至可能影响了该宇宙未来的交通规划(?)。
在平台上参与了一次跨宇宙技术讨论?截图、录屏、讨论内容精华摘要一样不能少,还得附上对方技术大拿对自己观点的“高度评价”(可能只是客套话)。
审核仙官们看着这些写得天花乱坠、恨不得把芝麻吹成西瓜的“影响力报告”,头疼欲裂。判断其真实性、剔除水分的工作,比之前更耗心神。
**问题三:权重争议与“刷分”嫌疑。**
权重高的类别,自然成了香饽饽。一些脑子活络的编外人员,开始有意识地“刷”高权重指标。
负责园林养护的临时工,不再安心修剪花木,整天琢磨着怎么跟来参观的异宇宙使者搭上话,搞点“文化输出”。
原本负责内部文书整理的实习生,拼命申请参与各种跨部门项目,哪怕只是去端茶倒水,也要在“内部协作类”里记上一笔。
这种功利性的行为,引起了部门内一些老实干活、不擅表达的编外人员的不满,也让在编仙官们觉得风气浮躁。
**问题四:老牌仙官的“软抵抗”。**
一些思想保守的老牌仙官,打心眼里不认同这套新玩意儿。他们不敢明着反对仙事部下发的通知,但执行起来却是能拖就拖,能糊弄就糊弄。
“哎呀,这个案例嘛,看起来是符合‘理念传播’,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先放着吧。”
“系统判的积分太高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手动打个八折。”
“我们部门情况特殊,这套标准不太适用,还是按我们原来的内部评价来吧。”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软抵抗,让新规在部分部门几乎形同虚设,也引发了手下编外人员的强烈抱怨,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
一时间,仙界怨声载道。编外人员觉得新规看似公平,执行起来还是领导一句话;审核仙官觉得工作量爆炸,还得罪人;部门领导觉得手下人心浮动,不好管理;连仙事部考核司,也接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关于评估不公的投诉和复核申请。
“这新规就是个笑话!”
“比以前更乱了!”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搞!”
类似的论调开始在仙界流传。
学院里,小灵实时监控着舆情,数据面板上一片飘红,负面评价占据主流。
“(;一_一) 老大,负面情绪指数上升70%,‘新规’、‘执行难’、‘焚夜’成为新的吐槽关键词。”
凌绝抱着剑,冷冷地看着焚夜:“这就是你要的结果?一团乱麻。”
焚夜却老神在在地翻看着平台后台的运营数据,对那些抱怨似乎充耳不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