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活动的余温尚未散尽,天庭HR的“关怀”便如期而至。这次不是活动通知,而是一份让所有仙官头皮发麻的《关于全面推行“精细化绩效管理与关键指标(KPI)考核体系”的通知》。
厚厚的实施细则玉简砸下来,里面详细规定了各部门、各岗位需要考核的量化指标:任务完成率、资源消耗比、创新成果数、跨部门协作度、下属培养成效、仙网舆情正面率……林林总总,多达数十项。考核结果直接与资源分配、评优晋升、甚至……末位“岗位优化”挂钩。
一时间,仙界各大部门哀鸿遍野。我们多元宇宙文明学院也不例外。
办公室里,气氛凝重。
凌绝看着玉简里那些要求“量化”、“留痕”、“过程可视化”的条款,眉头拧成了疙瘩,周身剑气都不稳了:“胡闹!修行进度、文明融合之效,岂是这些冰冷数字所能衡量?此乃舍本逐末!”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对大道的亵渎。
焚夜倒是看得津津有味,红瞳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哦?排名?末位优化?有意思……本座倒要看看,谁能卷得过谁。” 他已经在脑补如何利用规则,让自己和“自己人”的KPI遥遥领先了。
慧心轻叹一声,眉宇间带着忧色:“如此考核,恐滋生计较之心、攀比之风,与修行本意相悖,徒增烦恼。”
连小灵的数据流都透着一丝凝重:“老板,根据模型推演,严格按照此KPI体系执行,我院在‘资源消耗比’和‘传统教学成果量化’两项上,大概率处于末位区间。风险等级:中高。”
我看着那份令人窒息的考核细则,也是心乱如麻。我们学院成立时间短,搞的是创新融合,很多成果确实难以用传统标准量化,跟那些老牌部门拼数据,先天劣势。
很快,KPI的“威力”开始显现。
为了提升“任务完成率”,一些部门开始只接容易出成绩的简单任务,对那些耗时耗力、探索性强的工作避之不及。
为了降低“资源消耗比”,必要的实验和研究被砍掉,仙材灵药的使用抠抠搜搜,甚至出现了几个部门为了争抢一块公共练习场地的使用权,差点上演全武行。
为了刷“创新成果数”,各种华而不实、换个名头就申报的“伪创新”层出不穷。
为了提升“跨部门协作度”,各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联谊会”、“研讨会”塞满了日程,真正需要沉下心来做的事反而没时间。
仙界,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内卷的名利场。
我们学院内部,也受到了冲击。苍晖老仙等人更是找到了“理论依据”,时不时在会议上明嘲暗讽:“某些项目,投入巨大,产出却难以量化,是否符合绩效考核精神,值得商榷啊!”
连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压力,选择课程和参与活动时,开始优先考虑那些“好拿分”、“易出成果”的,对于那些需要潜心钻研、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硬骨头”课程,敬而远之。
学院里那种刚刚培育起来的、勇于探索、包容试错的氛围,眼看就要被这冰冷的KPI压垮。
“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召集了核心团队,沉声道,“我们必须想办法,不能眼睁睁看着学院被这套僵化的体系拖垮。”
凌绝冷声道:“此规不合情理,当联名上书,请求废止或修改!”
焚夜嗤笑:“上书?等你磨破嘴皮子,黄花菜都凉了。既然要玩,就按他们的规则玩,但怎么玩,由我们说了算!”
慧心双手合十,沉吟片刻,道:“考核之本意,在于促进而非束缚。或许,我们可在院内,先行建立一套更契合我院宗旨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对冲外部KPI之弊端。”
小灵的数据流快速闪烁:“正在进行数据建模……尝试将‘跨文明理解度提升’、‘隐性协作促进’、‘学生心性成长’等软性指标进行量化转换……需要接入更丰富的感知数据和建立新的评估算法……”
凯恩、艾薇和流光也加入了讨论。凯恩从逻辑角度分析KPI体系的漏洞;艾薇提出应该重视那些无法量化但至关重要的“情感连接”和“文化共鸣”;流光则认为能量层面的“和谐共振度”也应该成为一种指标。
看着大家群策群力,我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想法。
几天后,我召开全院大会,宣布了学院的应对策略:
第一,不排斥外部KPI考核,积极配合数据填报,但会附上一份详细的“情况说明”,阐述各项数据背后的真实工作与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果。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在学院内部,推行一套名为“多元成长积分”的补充评价体系。
这套体系由慧心主导设计,小灵提供技术支持,融合了众人的智慧。
它依然包含任务完成、资源使用等基础硬性指标,但权重降低。
它大幅提升了“跨文明协作贡献值”(由平台记录和小灵分析核定)、“探索创新勇气分”(鼓励试错,哪怕失败,只要有价值也积分)、“互助共情影响力”(参考慧心的匿名树洞和平台反馈数据)、“文化传播与融合度”(妙音仙子的宣传数据也可纳入)等软性指标的权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