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日
钟鹏举在培训会最后一天的晚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每位宾客限饮三两三十度的新酒——米酒“九江双蒸”。在座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品尝如此“高”度数的酒。
席间,众人初尝这三十度的米酒,皆觉新奇不已,那独特的口感与以往所饮低度数之酒大不相同,入口绵柔却又带着丝丝劲道,回味悠长。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烈,大家纷纷交谈起来,话题从这新奇的米酒,逐渐延伸到此次培训会的收获与感悟,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与期许。有人兴奋地讲述着在培训中学到的新思维,有人则感慨着此次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思想转变,整个宴会现场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在晚宴开始前钟鹏举向大家梳理了一下自己一个月的征战历程,从荆州到渝州。
先攻取荆南政权,十国时期高氏割据的政权,都城江陵,扼守长江中游。
再到攻取蜀国的峡州、归州、夔州、忠州、万州、渝州(即从三峡到重庆的长江沿线)。
从地理上看,这是自东向西沿长江逆流而上的攻势,先取荆南,再破三峡防线,占领川东门户,然后继续向西、向南扩展。
军事地理意义:
荆南:
地处江汉平原西端,北接中原,南邻楚,东邻南唐,西控三峡入口。
先取荆南,可保证后方安全,并控制长江中游的航运与补给线,避免被截断后路。
峡州—归州—夔州(三峡段):
这是入蜀的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现时百姓军已快速攻占这一段,意味着蜀国东部防线崩溃,百姓军可顺江或继续逆江威胁川中。
忠州—万州—渝州(今重庆一带):
现阶段百姓军控制这段长江,就掌握了四川盆地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水道。
渝州(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战略枢纽,东可出三峡,西可进成都平原,南可通黔中。
钟鹏举公开百姓军下一步目标:黔州(武泰军治所)与遂州(武信军治所)。
黔州(重庆彭水):在渝州东南,控制则能压制黔中地区,防止南方势力北上袭击侧翼,也切断蜀国可能南逃路线。
遂州(四川遂宁):在渝州以西,涪江中游,是通往成都平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取遂州可直逼蜀国核心地带。
战略意义:
1.切断蜀国与东方的联系。
蜀地封闭,但长江是主要通道。占领峡江诸州,蜀国失去出江通道,陷入被包围状态。
2.分割蜀国境内势力。
武泰军(黔州)和武信军(遂州)若被攻占,蜀国将被分割成东西两部,难以互相支援。
3.控制长江水道。
从江陵(湖北荆州)到渝州(重庆),全线控制长江上游与中游连接段,保障后勤与兵力运输,对后续攻成都至关重要。
4.孤立成都。
蜀国失去川东、川南屏障后,成都平原直接暴露,蜀军只能收缩防御,士气大挫。
5.震慑南方诸镇。
荆南与蜀国川东诸城接连被攻破,会对楚、(南)汉等政权形成心理压力,可能使其不敢支援蜀国,甚至望风归降。
历史类比。
这个进攻路线与历史上北宋灭后蜀的战役(王全斌等率军从北路和东路夹击)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东路长江主攻。
快速攻占荆南和三峡州县,可以避免陷入长期山地攻坚战,趁蜀军调度不及,直捣腹地。
当钟鹏举宣布百姓军已计划攻占武泰军(黔州,今重庆彭水一带)和武信军节度使(遂州,今四川遂宁)等地区时,满座皆惊,半信半疑。
大家没有想到钟鹏举在刚解决城内据险死守的四千原渝州守军,城外浮图关还有四万余武信军封死陆路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出征遂州和黔州的。
百姓军军队从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渝州主城出发,向西北方向行进。无论是沿陆路官道,还是水陆并进(陆军沿江边陆路行进),其陆路部队都必须控制并通过浮图关,才能踏上西去的成渝古道。
绕过浮图关则意味着要穿越难以通行的丘陵山地,对于大规模军队及其辎重来说是不现实的。
百姓军军队前往黔州,虽有长江水道,但陆军若纯粹走陆路南下,则必须经过浮图关,进入川黔古道。即使是水陆并进,主力陆军通常也会先控制浮图关以确保后勤线路和安全,再分兵南下。
就在众人放下酒杯,议论纷纷之际,两队传令兵气冲冲地先后飞奔而至。
“报!钟林倍将军、谢梅兴将军及海军禤业强将军已率军占领遂州!”
“报!张运华将军、任欢欢将军及海军司徒波将军已率军占领黔州!”
这个消息的传来,并非“惊喜交加”,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旨在震慑全场、巩固权威的“政治表演”。
消息的性质:这并非一个“意外”,而是一则“捷报”,一个计划内的胜利果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