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玄杰观察了一会就能识破这个天生的“战场漏斗”作为设伏点的奥妙。
钟鹏举设伏前派斥侦察搜索营战士清除周边5里范围内的敌军探子。
设伏后已在丘陵掩体表面覆盖松针、泥土(伪装成自然地形),火油桶用茅草包裹(掩盖气味);夜间禁止生火,士兵食用干粮(避免炊烟暴露位置)。
敌人未有开始进入伏击圈,军队都在距离预设阵地一定的位置潜伏。
若敌军提前派斥候侦查到设伏(如发现丘陵的掩体痕迹、火油气味),可能会绕行南侧的瞿塘关栈道(多走10里,但可避开岔口),导致设伏落空;但荆州军会在瞿塘关栈道已进行二次设伏。
钟鹏举并未清除万州和盐监两支队伍派遣的大量探子,其目的仅有一个:让他们意识到已深陷绝境,促使识时务者尽早投降。相比之下,设伏消灭他们反而成了次要考量。毕竟,他自身已处于“被动”局面,攻占蜀国夔州这一战略要地的战事愈演愈烈,已然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动了蜀国朝野的敏感神经,引发了连锁反应。
曾玄杰亲自带领一百精锐分别检查了一下,的确没有发现有设伏的痕迹。既然没有埋伏,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打到白帝城下,祈求镇江节度使另外一支队伍也能顺利到达白帝城外围。
1.岔口的地形结构:交汇点的“双向封锁优势”。
岔口的空间格局:岔口位于白帝城东北15里处,北接忠州陆路(黄土丘陵通道),西连万州陆路(浅山栈道),向南经瞿塘关隘口可通长江水师码头,形成“Y”字形路网。
以中心千年古柏为天然地标,四周低矮丘陵(海拔落差约50丈)呈“缓坡环抱”状,坡度30度左右——既无陡峭崖壁的攀爬难度,又能隐蔽大规模兵力(2000人以上),且丘陵顶部视野开阔,用望远镜可提前10里发现敌军动向(通过观察尘土、旌旗判断行军规模)。
通行限制:通往白帝城的西向路段为持续上坡(坡度15度),路面宽约两丈(仅容4人并行),敌军行军至岔口后需转向爬坡,队列易从“纵队”转为“横队”,速度降低3成,且士兵体力消耗加剧(负重20-30斤时,上坡行军速度仅为平地的6成),为设伏方创造“半停滞攻击窗口”。
2.环境适配:植被与水源的战术利用。
隐蔽依托:丘陵地带长满马尾松(树高5-8丈,树冠茂密),林下灌木(如黄荆、杜鹃)高度约1.5丈,可完全遮蔽士兵身形(站立时仅露头盔顶部),且松树根系发达,便于挖掘临时掩体(深度1.2丈即可隐藏弓弩手);岔口东侧有小溪流过(宽3尺,水深1尺),既能保障设伏部队3-5日饮水,又可在溪底埋设尖木陷阱(表面覆盖枯枝,敌军涉水时易被刺穿马蹄或脚掌)。
阻碍强化:古柏周边可砍伐松木搭建“假鹿砦”(仅用绳索固定,看似坚固实则易推倒),诱使敌军花费时间清理,延长停留时间;同时在万州陆路方向的浅山栈道出口(距岔口3里)设置“虚火信号”(夜间点燃草垛模拟炊烟),误导援军以为前方有友军接应,放松警惕。
钟鹏举选择此处作为白帝城外最后陆路设伏点也因为充分认识到此地的战术价值:从“拦截点”到“战略枢纽”。
1.核心功能:切断援军的“最后一公里”。
兵力分割:忠州援军(如果成功从黄金滩峡谷设伏点突围出来的话)从北侧丘陵通道而来,行军速度较慢(5里/小时);万州援军(含骑兵分队,多为步兵 盐监军)从西侧栈道而来,速度较快(8里/小时),按照原来的情报两者抵达岔口的时间差约一个时辰。
设伏方可利用这一时间差,先集中兵力击溃先到的万州援军(骑兵少,防御薄弱),再转头拦截忠州援军,避免两支援军汇合后形成“兵力优势(忠州城防军5000 驻忠州镇江节度使军 万州和盐监军5000)”。
补给阻断:岔口是援军运输粮草、器械的必经之路——云安盐监援军携带的盐税银(用于白帝城防务)、万州援军的弓弩箭矢,均需经此转运。设伏若能夺取补给,不仅可削弱敌军战力,还能反向补充自身(如盐税银可充作军饷,箭矢可用于后续防御)。
2.联动价值:与瞿塘关防线的“协同作战”。
与镇守瞿塘关的荆州部队相互策应:钟林倍的陆军军,控制岔口后可分兵1000人,沿南侧小路(距岔口5里)可以到达瞿塘关西侧的水师码头。
钟鹏举在此部署了4000荆州水军,负责拦截沿长江而下支援的忠州船队。原计划旨在拦截来自忠州方向的一万五千援军,击毁西方邺的战船,切断白帝城与外界的水路联系。同时,派遣弓弩手和轻型野战机动炮占领岔口制高点,从而形成“陆路封锁 水路拦截”的双重包围态势。
曾玄杰心里担忧今次自己恐怕孤军深入,羊入虎口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