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32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钟鹏举说出自己想出世入仕后,邹大人、李大人和那几位少年的眼睛却眯了起来。

族内众人是认可他的发明创造能力、医术和文采的,但想在兵荒马乱中建功立业真的是很难的。

邹大人们想的是凭钟鹏举的文才或医术是可以谋得一官半职的,至于建功立业真的是很难,除非钟鹏举在其他领域也是那么出众。

大家都知道以前实行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采用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两汉察举制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当今实行之科举。

察举制虽然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最终结果则是“以名取人”成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指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巫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正式设置九品官人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

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

南朝时期出现了秀才、明经两科考试,虽然秀才、明经表现了优遇士族的色彩,同时检验标准集中于文辞经术的考试之上,却又是对“以名取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否定,因为考试是看考试成绩擢第取人的。

特别近三百年来,即617年以来,随着士族门阀和地主豪强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现今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所以有部分国家统治者有意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方便寒门子弟参与机要;有部分国家虽然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也只有高级官员的子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也仍有部分国家采用察举制,出现了察举的复兴,又重新出现了士族对察举的垄断;原因是政权更迭频繁,军人割据政权需要当地底蕴深厚的氏族大家的支持,达到皇权和士族在分享权力上的平衡。

前礼部郎中、学堂首席教习钟良惠说:“当今各国选拔官员的情况比较复杂。当今大国,如梁国有较完善的科举制度,进士科考试分为明经、三礼、民法等3-4门考试科目。而偏方小国,兵乱之际,(贡举)往往废坠。小国大多不举行科举考试,举行科举考试诸国如汉、蜀、闽和吴越诸国,举行不常且不严格。”

“当今的现状是到处兵荒马乱,政权更迭频繁,虽则每次政权更迭时中底层官员变动不大,愿意考试的人却不多,有的国家考试的人数总共加起来大约在一两千以内,有的甚至数十人以内。每一次参加考试的人很少,被录取的进士也很少,大概就只有几个人,就算是人数最多的时期也只能是十几个人罢了。”

族老钟春林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跟着说:“参加考试人数少,也有考试门槛比较高的原因。一般都是一些达官贵人的子弟去参加考试,所以就限制了很大的一群考生。另外,各国及地方军阀割据政权里科举出身的待遇不怎么高,也有部分有能力考试的人反而不想考,故而最少时才几十人应考。”

其实夏国五代十国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像唐代一样,每年都会有进士科的考试,但是随着五代十国时期战争的频繁,所以到了后来愿意参加科举的人很少很少。有史书资料记载于梁开平二年之时,各个地区举荐上来参加国家考试的总共只有157个人。

五代十国政治混乱,人民生活困苦,那时候活下来都是个问题,科考更是难上加难,朝廷朝立夕改,社会动荡不安,因此文人的日子十分不好过。

“鹏举如欲应考,可以去道州府官学挂名,实际上各级官学,包括国子监,多有未曾授业,辄取解送(应举)者,往往乱离之标,其居学者亦皆苟贱冒滥之士耳。”邹大人说道。

钟鹏举应道:“前辈讲的很有道理,晚辈认为现在各国和地方军阀割据政权基本都是短命的,都是军人实际掌权的,上位者没有多少正义可言,自诩正统者实质皆是盗贼僭窃,无足比数。他们多不是有为之君,缺乏深谋远虑,无法做到长治久安。”

“在这种情况下晚辈真的很想出来有所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志向是帮助明主结束这五六百年的分裂,完成天下统一。”

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人瞪着眼睛望着钟鹏举,这句话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