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日
钟鹏举的培训传递四个明确的信号:
卑贱的出身并不代表无能,低微的起点也不意味着志向短浅,草台班子也可以争夺天下;
我可以为你们提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平台;
时势造英雄,机会来了,跟准明主,找准平台,贫民子弟也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
人人都有潜力创造辉煌,只要敢拼,庶族、寒门、平民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钟鹏举继举办全体管理人员的培训之后,接着连续对虔州和衢州的三万降军进行三日的整军运动。
钟鹏举继续大力支持各疫区的抗疫,医师、药材和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各疫区。
钟鹏举把这三万降军集中培训以后也投入到抗疫中去,救人如救火。
各国的探子都得到了钟鹏举在江州继续养伤的消息。
钟鹏举与杨不韦等一起商讨在新开拓的领土,建立新的销售网络,为茶叶、精盐、糖、白酒、纸张、玻璃、琉璃镜、罐头食品和中成药等打开销路;以虔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国家。
钟鹏举与八叔公钟良拔和钟华锋两父子等商讨商队以虔州为中心加紧向楚、汉、闽和吴越建立更加多的据点,收集情报。
钟鹏举留下杨碧、原江州降将李松和原虔州防御使谭全播镇守吉州、虔州和衢州三县。原江州兵马一万海陆军和江州钟家村调来的五千人马留下来镇守虔州和衢州三县。
他奏请吴王确认朱谨、周本和刘威等三员前吴王杨行密时代的猛将分别为衢州、虔州和吉州的防御使。钟鹏举把这些有丰富指挥战斗经验的老将镇守边境州县。他自己带领原江州降将和自己的钟氏子弟将领出征荆南。
他自己悄悄地乘坐一艘快船快速回到钟家村。他的两千亲卫骑兵营和一千重装骑兵暂时也留在吉州,造成他留在吉州的假象。
第两百日
钟鹏举出现在荆南政权的住所江陵城里的据点内分析到手的各方面的情报。
918年的荆南割据政权处于高季兴(原名高季昌)的统治下,尚未正式建国,但已形成实质独立的地方势力。此时荆南的核心区域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其地理环境与军事策略紧密关联。
高季兴早年是汴州富豪李让的家奴,后李让成为朱温义子,高季兴被李让收为养子,改姓朱,担任朱温的亲随牙将。他逐渐熟悉骑射,补制胜军使,不久升任毅勇指挥使。
天佑二年(905年),朱温攻陷襄州后,让高季兴任荆南节度观察留后。高季兴在荆州召集安抚流民,令百姓恢复旧业。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称帝,封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身死,高季兴建造城防工事,打算拥兵占据荆南。他曾出兵攻打归州、峡州,被蜀将王宗寿击败,后又攻打襄州,败于山南东道节度使孔勍之手,随后断绝向后梁的朝贡。
贞明元年(915年),后梁封高季兴为渤海王,他又恢复了对后梁的朝贡。
高季兴统治荆南期间,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先向梁称臣,同时与(南)楚、同时与吴国交好,利用各国矛盾,时而依附,时而反叛。他还注重内政,减轻赋税,招抚百姓,使荆南成为乱世中相对稳定的地区。但因其常有劫掠过往商旅、截留各国贡品等行为,被周边政权戏称为“高赖子”。
一、政权概况与发展阶段。
1.割据雏形。
荆南政权的前身可追溯至907年梁国皇帝朱温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至918年,高季兴已在江陵经营十余年,通过招抚流亡、修缮城防逐步巩固势力。尽管名义上臣服于(后)梁,但实际已形成“以江陵为中心,控扼长江”的割据态势。
2.控制范围。
918年荆南实际控制区域仅江陵一城及周边部分地区。此前高季兴曾试图攻取归州(今湖北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但被(前)蜀将领王宗寿击败,二州仍属(前)蜀。其势力范围局限于长江中游江陵段,战略空间极为局促。
3.军事与经济策略。
军事防御:高季兴大力发展水军,控制长江水道,并在江陵周边设置军事据点。例如,他命大将倪可福与楚将联合攻打朗州(今湖南常德),试图拓展势力。
经济来源:除劫掠过境商旅和贡物外,荆南还通过征收商税、屯田垦植维持财政。高季兴甚至挖掘城外五十里的冢墓取砖筑城,可见其资源整合能力。
二、主要城池的地理环境与防御体系。
1.江陵(今湖北荆州):政权核心与防御枢纽。
地理位置:
江陵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地处江汉平原西南部,北接汉水,南通洞庭湖,西控三峡,东连吴会,是长江水道的关键节点。诸葛亮曾称其“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城防建设:
高季兴在912年后大规模修缮江陵城墙,使用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加固,形成“砖土混合墙”结构。城墙周长约20里,高3丈,设有瓮城、敌楼、护城河等防御设施。护城河宽10丈、深1丈,与长江、长湖相连,构成水陆一体的防御体系。此外,城内建有雄楚楼、望沙楼等制高点,用于了望和指挥作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