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提到,在刘邦的身边,聚集了众多英勇之士,诸如拥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樊哙,擅长征战的夏侯婴,以及周勃等人。正是这些人的鼎力相助,使刘邦最终得以问鼎天下,其功绩不可谓不显着。
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刘邦的草台班子中,每个人皆有其独特的长处和优点,或善于谋略,或长于攻伐,或精于决断。而刘邦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他们在这一平台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日积月累,这些人才逐渐成长为卓越的军事将领。
当然,平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除此之外,持续不断的历练同样关键,正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在战争中尤为显着。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对兵法和军事理论的学习。除了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兵法,我还汇编了一些战争案例,涵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未来,我们将在学堂**同学习和探讨这些内容。在此,钟鹏举巧妙地将那个世界MBA的案例教学法引入了当前的课堂之中。
刘邦起兵后,凭借策略得当,势力迅速扩张,为这群老兄弟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遇和平台。
这群老兄弟不负众望,个个勇猛果敢,一路披荆斩棘,屡建奇功。刘邦对老兄弟的封赏亦十分慷慨,进一步激发了樊哙、周勃等人立功报国的强烈愿望。
有道是,神箭手皆由箭矢磨砺而成,常胜将军皆由战火锤炼而出。此言置于刘邦之“狐朋狗友”身上,可谓恰如其分。将军们的赫赫战功,往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士兵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结果。
历史洪流对个人的洗礼,不仅限于士兵,更深刻地影响着将领。高度组织化的军队对个人的助力之大,远超个人单打独斗所能触及的巅峰。究竟是英雄造就时势,还是时势成就英雄?我认为,应是二者相互成就。
不管是樊哙也好,还是夏侯婴、周勃也罢,甚至包括刘邦本身,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所谓的将才、帅才或谋才。他们都是在历史变革的洗礼中,历经无数磨砺,才最终达到了辉煌的成就。
刘邦早期的团队规模并不庞大,因此在大小战役中,他的这些“狐朋狗友”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当时的人力资源有限。
从平定沛县,到对抗秦军,再到楚汉争霸,每一次战斗,这几位要么运筹帷幄,要么亲临战场,总之无人懈怠。
而每一场战役,都是他们学习与成长的宝贵经历。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深耕某一行业或岗位日久,终将成长为该领域的大小专家,作战亦是同理。
天天打,月月打,打得多了,只要能活下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经验和体会。这些经验和体会,就是这些人宝贵的财富,也是成就这些人的基石
此外,刘邦的团队中不仅有张良、韩信这样的杰出导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加之众多实践机会的锤炼,如此优越的条件,想不脱颖而出都难。
你们不会打仗,由我教你们。我现在能放心的让林积容和杨碧独当一面。你们当中不少人在原江州、虔州和杨吴政权的军队中打过战,等你们彻底忠诚于我,熟悉我百姓军的武器和打战理念后,我也会让你们独当一面,建功立业。
刘邦起兵仅三年便荣登汉王之位,随后又与项羽激战四年,终成九五之尊。短短七载,刘邦率领一众兄弟,从沛县起步,逐步问鼎天下。在此势力扩张之际,这些兄弟们获得了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简言之,正是追随刘邦,他们才逐步获得了担任“官职”的良机。
毕竟,唯有占据一席之地,方能大展宏图,此乃古今通理。
以刘邦的连襟樊哙为例,根据《史记》的记载,樊哙在战争期间的官职变迁如下:从舍人晋升为郎中,再升至郎中骑将,进而担任将军,最终官至左丞相。其爵位也逐步提升,从国大夫、列大夫、卿,直至贤成君,最终被封为顶级的列侯,食邑不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樊哙最初受封的国大夫已是高爵。若非追随刘邦起义,以樊哙的出身,在秦朝他只能在公士、上造等低级民爵范围内徘徊,若无意外,一生难及国大夫之高位。正是跟随刘邦,樊哙才得以突破阶级束缚,走向飞黄腾达之路。
另一个飞黄腾达的例子就是萧何。
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