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杨隆演经过监军陆明远及时掌握着钟鹏举军队的动向。他的六妹杨碧也是频频向他通报前方动态。
监军陆明远对钟鹏举和钟林倍(陆明远不知道其实为钟鹏举)的指挥和安排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奏报中请求吴王在物资和钱财上支持钟鹏举的军事和抗疫行动。
杨隆演知道现时的物资和粮饷全部是钟鹏举私人事先筹措的,未有向当地摊派分毫,也没有向中央请求拨付。于是他从富饶的江淮地区调集了五十万石粮食和白银二十万两以补充钟鹏举的耗费。
徐温主导的讨伐行动,耗时大半年,不单十万大军折损过半,光军饷、粮食和物资就耗费了三十万两白银,令吴国苦不堪言。加上讨伐原江州刺史勾洪,吴国今年已经折损了十万人马,全是徐温的“功劳”。
徐温的“光辉业绩”经过钟豪散发的“小报”的传播已经举国皆知。
在918年杨吴讨伐虔州期间,徐温心腹右都押牙王祺奉旨担任虔州行营都指挥使,肩负着统领洪、抚、袁、吉四州之兵攻打虔州的重任。然而,虔州在防御使谭全播的经营下,地势险固且军民归心,宛如一块难以啃下的硬骨头。
为此次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兵力与物资支持。其中,钟鹏举掌握洪州之前。洪州(今江西南昌)作为杨吴重镇,在军事调度、后勤保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大量的兵器、粮草从这里运往虔州前线。
抚州与虔州接壤,其地理位置使得从抚州出兵能够迅速对虔州形成军事压迫态势。袁州和吉州同样在人力、物力上全力配合,士兵们从各自州郡出发,奔赴虔州战场,加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
赣县位于虔州北部,地处赣江流域,但其以北的赣江水道两岸重山绵延,河中险滩遍布,不利于航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赣县与北方地区的直接交流,但也使其在战乱时期具有一定的防御优势。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卢光稠依附后梁,虔州属梁,赣县随虔州归属后梁。开平四年(910年),以虔、韶二州置百胜军,赣县属百胜军。虔州领十一县,赣县为其一。
受卢光稠割据政权影响,虔州地区相对稳定。卢光稠广聚人才,重视农桑,活跃工商,繁荣圩市。赣江虔州段码头林立,赣县作为虔州治所所在地。
在晋朝灭亡以后五六百年的分裂期间,北人躲避战乱南迁,部分来到虔州。此前,北方流寓到虔州的文人,与当地崛起的文人共同促进了江西诗坛的繁荣,题材上以寄赠、送别诗居多,题咏、咏物、山水诗也不少。这一文化氛围也可能对赣县产生影响,使其文化得以发展。
卢光稠出生于虔州虔化县清音里(今江西宁都县麻田)的卢氏望族,是汉代涿州着名大儒北中郎将卢植的裔孙。(885年)他与姑表兄谭全播在南康县石溪都(今上犹县双溪乡)聚众起义,卢光稠被推为统帅,当月即占据虔州,自称刺史。
天复二年(902年),占据韶州(今广东韶关),遣其子卢延昌镇守,不久又派其兄卢光睦攻占潮州(今广东潮汕地区)。(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岭南割据者刘隐(他堪称南汉政权的关键奠基者)派其弟刘岩领兵攻打虔州,卢光稠在谭全播的计策帮助下击败刘岩。
之后,他奏请(后)梁太祖朱温,表示愿通道路、输贡赋,臣属后梁。梁太祖准奏,在虔州设百胜军,授卢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及吉州南边诸县,又建镇南军,以光稠为留侯,并封其为王。开平五年(911年),卢光稠病逝于虔州任上。
虔州割据政权经过内部争权夺利之乱后,由谭全播实际掌控虔州。
值得注意的是,谭全播的统治并非完全稳固。卢光稠时期曾短暂控制广东韶州,但在谭全播继位前,韶州已被(南)汉夺回。因此,其实际管辖范围主要集中在赣江上游流域,核心区域为章、贡二水交汇的虔州城及周边县份。为强化防御,谭全播在虔州城周围修建了坚固的城防工事,并在雩都(今于都)等地屯驻重兵,形成以虔州为中心、辐射赣南的军事网络。
卢光稠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着的功臣,也是赣州客家民系的早期杰出英豪人物。他主政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对后来赣州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和赣闽粤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特别重大的历史作用,对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周边地域的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领地百姓对其感恩戴德,争相立庙塑像祀奉,如广东韶关的“忠惠庙”,南康唐江镇的“康王庙”,赣州水东的“康王庙”“康公庙”等,拜谒者世代络绎不绝。
第一百六十九日
午时(11:00-13:00)
烈日当空。
前方侦察营的士兵禀告离王祺大营还有两里,离虔州城有五里开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