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示范穿戴高级防护装备。
对进入直接接触确诊患者的医护人员采取高级防护。
呼吸防护:必须佩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需进行密合性测试,确保无漏气。
头部与面部防护:佩戴防护面屏(覆盖额头至下巴,两侧至耳后),搭配护目镜,形成双重防护,防止飞沫、体液溅入眼睛、鼻腔和口腔。
躯体防护:穿戴一次性医用防护服(连体式,防水防渗透材质),需完全包裹身体,包括颈部、手腕和脚踝,拉链处需用胶带密封,避免缝隙暴露。
手部与足部防护:戴双层手套(内层为普通医用手套,外层为耐化学腐蚀手套),手套需覆盖防护服袖口并固定;穿防水靴或防护鞋套,鞋套需包裹防护服裤脚,并用胶带固定在裤腿上。
四.快速识别鼠疫,明确防控方向。
钟林倍首先让医师掌握鼠疫的核心特征,避免与普通“瘟疫”混淆,为后续措施提供依据:
识别典型症状:
1.腺鼠疫(最常见):患者突发高热(体温烫手)、寒战,腋窝、腹股沟或颈部淋巴结剧烈疼痛、肿大(如“疙瘩”,坚硬且不可推动),数日内可能化脓破溃。
2.肺鼠疫(最危险):患者除高热外,伴随剧烈咳嗽、咳血痰(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传染性极强(通过飞沫传播),死亡率极高。
3.败血型鼠疫:高热、休克、皮肤黏膜出血(如瘀斑),进展极快,需优先隔离。
五.区分传播方式:告诉医师“疫邪”(鼠疫杆菌)可通过“虫咬”(跳蚤)、“病人飞沫”(肺鼠疫)、“接触死鼠/病人脓血”传播,针对性采取措施。
六.对症治疗。
1.腺鼠疫(最常见,相对轻症)。
缓解淋巴结肿痛外治:用酒精擦拭肿痛处(物理降温 消毒),再外敷蒲公英 紫花地丁、马齿苋等捣烂的草药(古代常用于“消肿”,现代证实有抗炎作用)敷于肿处,或用醋调芒硝、大黄粉外敷,缓解肿痛;
若淋巴结软化有波动感(化脓),用烧红的针刺破引流(严格用酒精消毒针具,避免二次感染),引流后撒少量硫磺粉(抑菌)。
淋巴结肿痛(“核子”)内治:用连翘、夏枯草、浙贝母等“软坚散结”的草药,辅助消肿。
达原饮。组成: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用于疫邪初起,邪伏膜原,表现为憎寒壮热、头痛身痛、苔白厚如积粉者。
太乙紫金丹。组成:山慈菇、麝香、千金子、朱砂、雄黄等;功效:解毒开窍,消肿止痛。用于痈肿疔毒、疫毒内陷,外敷可治皮肤肿核(类似鼠疫腺肿)。
清开灵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作用,可辅助缓解高热、烦躁等症状。
退热与补液:高热时用酒精擦拭额头、腋下(物理降温),同时饮用三豆饮(赤小豆、绿豆、黑豆煮水,补充水分与植物蛋白,增强抵抗力);每日保证3碗米汤(加少量盐),避免脱水。
2.肺鼠疫/败血症鼠疫(重症,死亡率极高)。
对症保命:咳嗽咯血者,用行军散(含冰片、雄黄,古代用于“止血镇咳”)温水调服,同时垫高头部(减少咯血时窒息风险);皮肤紫斑(出血)者,饮用三豆饮 少量红糖(补充能量,缓解虚弱)。
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用于治疗“大热烦躁、出血发斑”,类似鼠疫的高热与皮下出血症状。
清瘟败毒饮。组成:生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地黄、丹皮、赤芍等;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用于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见高热、斑疹密布、烦躁谵妄者,后世常用于重症温疫。
犀角地黄汤。组成:犀角(现代多以水牛角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热毒入血,见高热、神昏、斑疹紫暗、吐血衄血者,类似鼠疫的“血证”表现。
紫雪散(紫雪丹):能清热解毒、止痉开窍,用于热病神昏、惊厥抽搐、斑疹紫暗等,对鼠疫引发的高热惊厥有一定缓解作用。
维持体力:无法进食者,用棉布蘸米汤 盐水擦拭口腔,每小时一次(避免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严禁搬动患者(减少体力消耗),保持环境安静。
3.疑似者与接触者预防。
所有绿区人员每日饮用三豆饮(预防性增强抵抗力),佩戴避瘟香囊(心理暗示 轻度驱蚤);接触者观察期内若出现发热,立即转入黄区,早期用蒲公英煮水饮用(预防性抗炎)。
除了佩戴避瘟香囊,钟林倍再加一个加强型的避瘟丹。组成:苍术、白芷、丁香、木香、檀香、雄黄等。用法:研末制丸,焚烧或佩戴,用于空气消毒、避秽驱邪,预防疫气侵袭。
第一百五十八日
建立抗疫营地的第三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