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二季稻种植指南对钟鹏举来说并不是难事。
他在那个世界就是来自于可以二季稻种植的地方,他从大学毕业以后才完全不用沾田水,再加上他也是读过生物技术的研究生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遗传育种。
第一百三十二日
又经过两天深入民间。
钟鹏举又颁布一条新政策。
设立举子仓、举子田:创立举子仓(库),为贫穷养不起孩子的家庭提供粮食。官府将州县没官田产免行出鬻,官收其课,用作资助民间举子的费用。把户绝、冒占等田作为举子田(产),地租收入存入举子仓作举子之费。
钟鹏举最近颁布的新政策都是体察民间疾苦的结果。作为一个穿越者,钟鹏举心情一点都不轻松,“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谈何容易!
钟鹏举除了把重点放在粮食生产上外,主要精力还放在手工业上,特别是陶瓷、造船、纺织、冶炼和盐业上,把这些扶持成为洪州的支持产业,未来的纳税大户。
钟鹏举取消废除丁口税,即“人头税”,除了鼓励生育和减轻百姓负担外,还有一个目的:
从“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废除丁口税的政权,钟鹏举计划以后将税收重心转向土地、商业和手工业。
例如按实际“田亩”征收地税,对盐、铁、茶叶等按销量(营业额)征收营业税或类似于那个世界的增值税,对商业征收“市税”。
这种调整使税收更依赖实际经济产出,而非难以统计的人口数量,既增加了财政收入稳定性,也减少了基层官吏因征丁口税而产生的**和扰民现象。
可以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土地和资产为税基,促使政权重视农田开垦、水利建设和商业发展。例如钟鹏举现在修建水利道路桥梁、治理大江大河大湖,发展贸易,均需稳定的财政支持,而合理的税收结构为其提供了保障,形成“轻税—经济发展—财政充实”的正向循环。
现时各种开支主要都是由钟鹏举从“私人”金库投资,加上投入的银行资本金,他总共投入了四十万两白银(相当于南北方一些小国一年甚至几年的财政收入)。但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以后还是要靠税收,先低税,甚至减免税,先促进经济发展,再通过税收收入的增加,达到财政充实,再增加投入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增长,实现良性循环。
北方政权因战乱频繁,更依赖丁口税等简单粗暴的敛财方式,导致民生凋敝。
钟鹏举认为南方政权(尤其是吴越、闽、汉等)则通过减轻丁口税、发展生产,形成了“保境安民”的治理模式,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推动力。
钟鹏举在自己管治范围内干脆直接取消“人头税”。
这可能是南北政权的政策分野。
取消人头税钟鹏举认为有利于门阀与平民的赋税公平性。
现实的门阀自魏晋以来虽然经过五六百年分裂和战乱的频繁打击,门阀士族仍通过隐匿人口、控制“部曲”(依附农民)逃避丁口税,而平民却承担重负。
废除丁口税、按资产征税的政策,使士族无法再利用人口控制来逃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经济特权,推动社会向“平民化”转型。
废除丁口税可以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巩固。无地农民税负减轻后,更有机会通过垦荒成为自耕农,土地私有化程度提高,促进了中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的壮大。
钟鹏举新政里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每开垦一亩荒地,奖励一千文钱,免十年税收;每开垦一亩荒地,官府奖励一套由钟鹏举工场生产的耕种和灌溉农具;农民开垦的新荒地,十年内不准买卖,也不能因为债务问题没收抵债。
官府开垦的荒地按人口数分配给当地百姓,免税五年。钟鹏举规定这些新分配的土地不准自由买卖。
从钟鹏举农具厂购买耕作农具及灌溉水车的,免首期,提供低息贷款,每月等额还本付息。充分利用他自己发明的水车,保证老百姓的的每块水田都得到有效的灌溉。
钟鹏举上述奖励垦荒的措施一出台,马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个县都涌现出一大批自耕农。再加上废除丁口税,这对自耕农经济的巩固起了非常之大的作用。
通过微服私访,钟鹏举深切感受到了广大老百姓对自己的爱戴和拥护。这让他自穿越以来第一次为自己感到自豪。
钟鹏举废除丁口税的举措,是乱世中试图突破旧有税制弊端、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探索。
它体现了从“人身控制”向“财产税”的税制进化,客观上将会推动人口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成为税制转型的重要环节。
尽管他这一改革在分裂政权中未能全面普及,但其理念和实践会为为后世王朝的赋税制度提供了宝贵借鉴,加速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结构的演变。
钟鹏举深入洪州管辖的南昌、吴皋、建昌、新吴、武宁、分宁、高安7个县的民间乡村发现现时的婴儿夭折率很高,作为一个医师,钟鹏举有点痛心疾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