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546章 坦克装甲再升级:复合装甲厚度增加

瓦窑堡的节奏,永远是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敏锐地洞察并扑向新的挑战。自行火炮底盘测试成功的喜悦尚未完全沉淀,另一项关乎坦克生存能力的紧迫课题,便随着前线一份份详实的战斗报告和移动修械队的反馈,摆上了林烽和工程师们的案头。

装甲连的连战连捷,固然证明了“太行-1型”坦克设计的成功,但战场是最严苛的考官,它总能精准地找到你的薄弱环节。报告中提到,在最近一次支援步兵拔点的战斗中,一辆“太行-103”在冲击日军阵地时,被一门隐蔽良好的日军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在不足四百米的距离上,连续命中车体正面多次。虽然得益于倾斜装甲的设计和表面渗碳硬化的钢板,炮弹未能造成致命贯穿,但还是在装甲上留下了数个触目惊心的凹坑和裂纹,其中一发更是险些击穿了焊接缝相对薄弱的区域。虽经紧急维修后坦克仍能作战,但这一险情却敲响了警钟。

“小鬼子的反坦克火力也在加强,”林烽在技术分析会上指着放大的损伤照片,语气严肃,“他们吃了咱们坦克的亏,肯定会把更多的反坦克炮,甚至是更大口径的野炮、山炮推到一线。咱们现有的装甲,对付37炮、小口径战防炮还算游刃有余,但如果碰上他们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或者更麻烦的改造75毫米野炮(用作反坦克),在中等距离上,防护就有些吃紧了。”

他看向负责装甲和结构设计的彭家蒙:“老彭,咱们的‘铁牛’皮得再厚实点,得能扛住更狠的揍!有没有可能,在不大幅增加重量、不影响机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正面主要区域的防护等级?”

彭家蒙早已研究了这些战报和损伤数据,他扶了扶眼镜,走到黑板前,画出了坦克正面的装甲结构示意图。

“林主任,各位,问题很清楚,解决方案也有,但需要我们在材料和结构上再做文章。”彭家蒙思路清晰,“我们现有的车体首上装甲是15毫米均质钢板,呈55度倾角。这个配置对中小口径动能弹的防护效果已经很不错,但面对更大口径、更高初速的炮弹,确实需要加强。”

他提出了升级方案:“我的建议是,将车体首上及炮塔正面主要区域的复合装甲总厚度,增加到20毫米!”

“20毫米?”有人发出疑问,“重量会增加不少吧?发动机吃得消吗?”

“听我说完,”彭家蒙解释道,“这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采用复合结构!最外层,仍然是8毫米的高硬度表面渗碳钢板,负责磕碎来袭炮弹的被帽,消耗其动能。中间层,我们加入一层6毫米的韧性极好的中碳锰钢背板,它的作用是吸收剩余能量,防止装甲背面崩落形成‘二次破片’杀伤乘员。最关键的是,在这两层之间,我们增加一个6毫米的间隙!”

他详细阐述这“间隙”的妙用:“这个间隙层,看似是空的,实际上是复合装甲的灵魂所在!当炮弹击穿坚硬的外层后,进入这个间隙,弹体会失稳、可能发生偏转,甚至断裂,其穿甲能力会大幅削弱!然后再碰到内层坚韧的背板,就很难再形成有效侵彻了。这种‘硬-间隙-韧’的结构,其综合抗弹效能,远超同等重量的单层均质钢甲!”

“至于倾角,”彭家蒙继续道,“我们经过重新计算,将车体首上装甲的倾斜角从55度调整为35度。别担心角度变小,这是因为我们厚度增加了,在保证同等水平等效厚度(甚至更高)的同时,35度的倾角更有利于制造,焊接工艺更容易保证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增加车体内部空间。炮塔正面的倾角我们也做了类似优化。”

这个方案兼顾了防护、重量和工艺性,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厚皮铁牛”升级计划,立刻启动。

炼钢车间首先忙碌起来。薛家沟发动机中心提供的优质铁水,在电弧炉中经过精确的合金化配料——增加了锰、硅的含量以提升背板的韧性,严格控制硫、磷等有害杂质。钢水浇铸成厚板坯后,送入改进型三段式轧机,在精确的温度控制下,反复轧制成指定厚度的钢板。外层的高硬度钢板还需要经过特殊的表面渗碳热处理:在密封的渗碳炉中,通入富含碳原子的气体,在高温下使钢板表面数毫米的碳含量急剧升高,然后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得到极高的表面硬度(hRc55以上),而心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

王老铁的锻造车间,负责将轧制好的钢板,用大型液压剪板机和火焰切割机,按照新的设计图纸,切割成带有优化角度坡口的装甲构件。焊接坡口的精度直接关系到焊缝的质量和强度,老师傅们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

最重要的焊接环节,由老周亲自督阵。焊接工人们换上了最新配制的低氢型高强度焊条,这种焊条焊接时产生的氢气少,能极大降低焊缝产生冷裂纹的风险。他们采用多层多道焊和分段对称焊接的工艺,严格控制焊接电流、电压和速度,确保每条焊缝都饱满、均匀、熔深足够,与母材等强度。焊完后,还要用手锤对焊缝进行均匀敲击(锤击消应力),并采用局部退火工艺,进一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避免应力集中导致开裂。

第一辆采用新型20毫米复合装甲的坦克车体(暂不安装炮塔,用于测试)很快被制造出来。与旧型号并排放在一起,能明显感觉到其正面更加厚实、雄壮。

“铁砧”上的考验:实弹测试

最激动人心,也最令人紧张的实弹打靶测试在秘密靶场进行。标靶就是这辆新车体,以及一辆作为对比的旧型号车体。

测试首先使用日军的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在500米距离上,炮弹打在旧车体上,留下深坑和放射状裂纹;打在新车体上,则只是留下一个更浅的白印,外层钢板都未能击穿!

“好!”围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发出一阵低呼。

接着,上了日军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这门炮是日军中期的主力反坦克武器,威力远超37炮。在800米距离上,旧车体被成功击穿,弹孔周围钢板撕裂!而新车体,硬接了数发!炮弹虽然击穿了外层硬甲,但在间隙层失稳,最终被内层韧甲牢牢挡住,只在内部形成了鼓包和一些崩落碎片,未能形成贯穿!

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最后,压轴测试到来——使用一门经过改造、加装了穿甲弹的日军四一式75毫米山炮!这是模拟战场可能遇到的最强反坦克火力之一!

炮弹带着尖啸声飞出炮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轰!!!”

一声巨响,75毫米穿甲弹狠狠撞在新车体的首上装甲上!火光迸射,硝烟弥漫!

待硝烟散去,人们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检查。只见被命中处,外层硬甲被撕开了一个不规则的大洞,中间间隙层清晰可见,但内层的韧甲虽然严重变形向内凸起,出现了裂纹,却终究没有被撕开!

彭家蒙亲自爬上爬下,用探伤仪仔细检查了破损区域和周围的焊缝,确认没有结构性贯穿和致命裂纹。他跳下车,尽管脸上沾着油污和灰尘,却洋溢着无比自豪和兴奋的光彩,他走到林烽面前,用力挥了挥拳头,大声宣布:

“林主任!测试结果完美!咱们这加料加厚的‘铁皮’扛住了!现在,就算是小鬼子把那75毫米反坦克炮拉到500米距离,也甭想轻易打穿咱的正面装甲!” 他幽默地补充道,“咱这‘铁牛’,现在可是名副其实的‘厚脸皮’,小鬼子的巴掌,扇不疼喽!”

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这不仅仅是装甲厚度的增加,更是材料学、结构力学和制造工艺的一次综合性胜利!这意味着,前线将士们驾驶着升级后的“太行”坦克,将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无所畏惧地冲锋陷阵!

林烽看着那辆虽然伤痕累累却屹立不倒的车体,心中豪情万丈。他深知,武器装备的较量,就是矛与盾的持续升级。瓦窑堡,必须永远走在前面。

然而,在欢庆的人群边缘,杨勇却若有所思地看着那辆被75炮击中的车体,特别是内层韧甲上那触目惊心的裂纹和凸起。他走到彭家蒙身边,低声说道:“老彭,防护是上去了,但这次测试也说明,面对更大口径的火炮,咱们的装甲依然有极限。而且,重量增加了近一吨,对发动机和悬挂的寿命,恐怕也是个考验。我在想,下一步,我们是不是该考虑更轻、更坚硬的特殊合金,或者……更革命性的装甲概念?”

装甲的升级,如同给猛虎披上了更坚厚的铠甲。

但这场矛与盾的竞赛永无止境。瓦窑堡刚刚赢得了这一回合,但敌人更锋利的“矛”或许已在路上。而杨勇脑海中那关于“更革命性装甲概念”的念头,又将在未来,引发怎样石破天惊的技术变革?这厚重的装甲背后,隐藏着通往更强防御之路的下一道谜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