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423章 军工夜校开“榴弹炮专项班”:培养大口径武器技工

“41式-1型”105毫米榴弹炮的总装工作,在瓦窑堡兵工厂最核心的窑洞里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那根冰冷的炮管与坚韧的炮架的结合,仿佛巨人的骨骼与肌肉正在连接,每一次螺栓的紧固,每一次校准的确认,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老师傅们沉稳的指令声、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淡淡的机油和金属切削液混合的气味,共同构成了这历史性时刻的背景。

然而,就在这万众瞩目、即将迎来最终成果的关头,林烽的思绪却已经飞向了更远的地方。他站在总装现场的外围,看着老张、王老铁、李德顺、家泉次郎等人围着那门即将成型的巨炮忙碌,眼神中除了期待,更添了几分深谋远虑的凝重。

“厂长,眼看这大家伙就要成了,你怎么看着比前几天还心事重重?”牛大力凑过来,有些不解地小声问道。他脸上还带着即将见证奇迹的兴奋红晕。

林烽收回目光,看向牛大力,又扫了一眼周围那些虽然疲惫但眼神火热的年轻技工和学徒们,缓缓开口:“大力,一门炮,哪怕它再厉害,也只是一门炮。它能改变一场战斗,但无法决定一场战役,更无法支撑起我们整个根据地的长期抗战需求。”

他抬手指了指正在总装的庞然大物:“你看,为了它,我们集中了全厂几乎最顶尖的技术力量,耗费了数月的心血。如果每一门炮都需要老张、王老铁、李师傅他们这样的老师傅亲手一点点打磨、组装,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组建起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炮兵部队?”

牛大力挠了挠头:“这个……俺没想那么远。俺就觉得,能造出一门,就能造出第二门、第三门!”

“说得对,但前提是,我们得有能造第二门、第三门的人!”林烽语气坚定,“我们不能只靠几位老师傅。必须尽快培养出一批懂理论、会操作、能独立完成主要部件加工和组装的新生技术力量!这门‘41式’的成功试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利器,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现成的教材和培训平台!”

苏婉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接口道:“林厂长的意思是,要把研制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规范,系统地传承下去?”

“没错!”林烽点头,“我决定,在咱们的军工夜校里,立即开设一个 ‘105mm榴弹炮专项班’!目标就是为接下来‘41式’榴弹炮的规模化生产,储备和培养第一批专门的技术工人!”

说干就干!林烽雷厉风行的作风再次显现。他立刻召集了相关人员开会。

窑洞里,煤油灯下,林烽、苏婉、老张、王老铁、李德顺等人围坐一圈。

“专项班?”王老铁一听,眉头先皱了起来,“教啥?教他们打铁?这玩意儿可不是看看就能会的,得靠一膀子力气和多年的手感!”

李德顺也有些顾虑:“林厂长,这炮上的精细活儿,特别是驻退复进机那些密封、校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手怕是……”

老张推了推眼镜,思考着说:“理论结合实践,系统化培训,这思路是对的。但我们现有的夜校师资和设施,能支撑起这么专业的培训吗?”

林烽早有准备,他拿出一份粗略的规划:“困难肯定有,但办法更多!师资,现成的!老周,你负责过炮管粗坯的锻造和初步加工,‘炮管膛线加工基础’ 这门课,你来牵头!李师傅,你对炮架结构和驻退复进原理最熟,‘炮架组装与校准要点’ 就交给你了!还有苏婉,你负责制定‘炮弹装填与安全操作规范’,这是保命的学问,必须严格!”

被点名的几人面面相觑,让他们干活行,让他们当老师讲课,这可是头一遭。

老周咧了咧嘴:“厂长,俺这大老粗,抡大锤行,耍嘴皮子……怕把学员讲睡着了。”

林烽笑道:“不要怕!就讲你们最拿手、最实际的东西!怎么看火候,怎么控制锻打力度,镗床加工炮管内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宝贝经验!你们怎么教自己徒弟的,就怎么教他们!”

“关于学员,”林烽继续道,“首批我们不贪多,精挑细选四十人。从现有技工里选一批有一定基础、学习能力强的骨干;再从年轻、识字、手脚麻利的民兵和战士里选拔一批有潜力的苗子。苏婉,这事你协助各车间负责人来办,要快!”

“没问题!”苏婉干脆地应下。

“至于实操场地和设备,”林烽看向老张,“总装完成后,我们试制的那套备用部件和部分测试用工装夹具,就可以作为教学用具。另外,我已经安排人在新厂房区划出一片区域,搭建简易工棚,作为专项班的实操车间。设备嘛……咱们那几台宝贝大型机床肯定不能让他们随便祸害,但一些小型车床、铣床和专用工具可以轮流使用。”

林烽的计划条理清晰,考虑周详,打消了大家的大部分疑虑。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明白,培养后继人才对于兵工厂乃至整个根据地的发展,是何等至关重要。

“干了!”王老铁一拍大腿,“不就是带徒弟嘛!俺就不信,还能比造炮更难?”

李德顺也点了点头:“为了咱们以后能有更多的炮,这把老骨头,再拼一回!”

军工夜校“105mm榴弹炮专项班”的招生通知一经贴出,立刻在瓦窑堡引起了轰动。无论是兵工厂内的青年技工,还是驻防的战士,甚至是听到消息的附近村庄的积极分子,都跃跃欲试。谁都知道,能进入这个班,就意味着接触到了根据地最顶尖的军工技术,前途无量!

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简单的文化测试(主要是识字和基础算术),四十名学员很快确定。他们中有像小陈那样在之前测试中表现出色的年轻技工,也有牛大力手下几个脑子活络、对机械感兴趣的班长,甚至还有两个是从总部机关推荐来的、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高材生”。

开班第一天,简易改造的“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学员们既紧张又兴奋,看着讲台上那几位平日里只能远远仰望的老师傅,眼神里充满了崇敬和求知欲。

第一堂课,是林烽亲自上的“导论”。

他没有讲深奥的理论,而是从一门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讲起,讲到根据地缺乏重火器的艰难,再讲到研制“41式”过程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同志们,你们手里将来打磨的每一个零件,组装的每一套机构,最终都将汇聚成一门能够怒吼的战争之神!它守护的,是我们身后的乡亲父老,是我们脚下的土地!你们今天在这里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责任和使命!”

林烽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让台下的学员们热血沸腾,使命感油然而生。

接下来的课程,就进入了硬核环节。

老周的“炮管膛线加工基础”课,充满了“烟火气”。他带着学员们来到炽热的锻造炉旁,讲解如何通过观察火色判断钢坯温度。

“看到没?要烧到这个颜色,像刚出炉的柿子饼那种透亮红,才行!早了,锻不动;晚了,就过火了,料就废了!”老周声如洪钟,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夹钳的使用技巧。

讲到镗削膛线,他更是拿出了看家本领,用木棍在地上画出示意图:“这个刀,要这么走,手要稳,心要静!一口气走到底,不能停!一停,就是个‘台阶’,炮弹过去就得卡壳!为啥叫‘膛线’?就是炮弹在里面‘趟’出来的路,路不平,咋跑得快?”

有学员提问:“周师傅,这切削液浇多少算合适?”

老周眼睛一瞪:“多少?跟着感觉走!就像你婆娘炒菜放油,多了腻歪,少了粘锅!你得听着声,看着屑,慢慢品!”

学员们被他这生动又“玄学”的比喻逗得想笑又不敢笑,只能拼命记下这宝贵的“经验”。

李德顺的“炮架组装与校准要点”课,则细致得多。他带来了一套小比例的炮架模型,一点点拆解,讲解每一个零件的作用,螺栓紧固的力矩顺序,以及如何利用水平仪和铅垂线进行校准。

“差一丝,不行!偏一毫,不行!”李师傅反复强调,“咱们造的是炮,不是小孩玩的跷跷板!你们看,这个耳轴和炮管结合面,必须严丝合缝,用最薄的塞尺都插不进去,这才算合格!”

他还专门讲了驻退复进机的简易检测方法:“装好了,别急着上炮。用手,用力,模拟后坐,推拉几下!感觉顺不顺?有没有卡顿?有没有异响?手,就是咱们最好的检测工具之一!”

那个从总部来的“高材生”学员,对李师傅讲的力学原理特别感兴趣,课后追着问个不停,李德顺虽然有些理论说不透,但结合实物讲解,也让对方收获颇丰,直呼:“实践出真知!”

苏婉的“炮弹装填与安全操作规范”课,气氛最为严肃。她不仅讲解了炮弹的结构、引信的作用原理,更重点强调了各个环节的安全禁忌。

“我在这里强调一遍,也是最后一遍!”苏婉神色严峻,“所有操作,必须严格按照规程!不许用铁器敲击弹体!不许在非指定区域拆卸引信!不许……”她列出了一长串“不许”,每一条背后都可能是一条甚至几条人命的教训。

她还组织了模拟演练,让学员们练习在突发情况(如炮弹滑落、引信意外解除保险等)下的应急处置。一开始学员们还有些手忙脚乱,但在苏婉严厉的指导和反复练习下,动作逐渐变得规范、迅速。

牛大力派来学习的一个班长下课后心有余悸地对同伴说:“乖乖,苏婉同志讲这课,比俺们排长搞战术训练还吓人!不过……真管用,这要是不懂,以后摸炮弹心里都没底!”

理论学习和小组件加工练习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最终的考核来临了——独立完成“加工1段105mm炮管粗坯”的实操考核!

这可是个硬指标!虽然只是粗坯,还远未到镗削膛线的精加工阶段,但需要完成下料、加热、锻打初步成型、退火、粗车外圆等多道工序,是对学员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

考核当天,临时实操工棚里炉火熊熊,锤声叮当,气氛紧张而热烈。学员们两人一组,在各自的工作台上忙碌着。老周、李德顺等考官背负双手,面色严肃地来回巡视,不时停下脚步,指出问题,或者给予关键提示。

“火候!火候过了!快夹出来!”

“锻打要均匀!别光顾着一头!”

“车床转速不对!降下来!你想把刀崩飞吗?”

那个总部来的“高材生”和一名年轻技工分在一组。理论他强,但动手能力稍差,抡大锤没多久就气喘吁吁,差点把烧红的钢坯砸歪,幸亏搭档眼疾手快用夹钳扶住。老周走过去,哼了一声:“脑子活是好事,但这手上的功夫,也得练!光说不练假把式!”

另一边,牛大力手下的那个班长,力气是够,但细节把握不好,粗车外圆时尺寸车小了一点,急得满头大汗。李德顺过来看了看,没骂他,而是拿过工具,亲自示范了一遍如何精准控制和测量:“心要细,手要稳,眼要准。干咱们这行,猛张飞不行,得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那股子精细劲儿!”

考核从清晨持续到傍晚。当最后一名学员满头大汗地将自己加工好的、还带着余温的炮管粗坯放在指定区域时,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经过几位考官严格的联合评审,最终,四十名学员中,有三十五人加工出的粗坯达到了合格标准,顺利结业!另外五人虽然略有瑕疵,但也展现了足够的潜力和努力,被允许跟随下一期培训班继续学习。

结业仪式上,林烽看着台下这群虽然疲惫不堪,但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成长光芒的年轻面孔,心中充满了欣慰。

“同志们,恭喜你们!”林烽的声音高昂,“你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证明了你们有能力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你们是瓦窑堡兵工厂未来的希望,是我们‘41式’榴弹炮实现量产的种子!今天,你们从这里毕业;明天,新的车间、新的任务就在等待着你们!”

他拿起一份刚刚拟定的名单:“根据考核表现和各自特长,你们将被分配到炮管加工、炮架制造、总装调试等不同岗位上去!我希望你们记住在这里学到的技术和规矩,更记住我们造炮是为了什么!”

“保家卫国!驱除日寇!”学员们异口同声,吼声震天,充满了年轻的豪情与力量。

军工夜校的灯火,照亮了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这第一批四十名(合格三十五名)专项班学员的结业,如同为即将展开的规模化生产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血液。一条从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再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链条,在瓦窑堡这块热土上,已然清晰地勾勒成型,并且愈发坚实。当这些掌握了核心技能的年轻技工们投入到生产一线时,瓦窑堡兵工厂的产能,必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钢铁的洪流,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奔涌而出的那一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