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405章 兵工厂技术交流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第405章 兵工厂技术交流

作者:重生诸天万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22:39:27

瓦窑堡兵工厂春季生产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日产“铁拳”火箭筒稳稳突破十具大关,八管火箭炮和增程炮弹也源源不断下线,全厂上下正为“反坦优先”的目标奋力拼搏。就在这一片繁忙中,两封分别来自太行山根据地和黄崖洞兵工厂的公函,几乎同时送到了林烽手中。

信中的内容大同小异,语气却都十分恳切。太行山那边,刘铁锤在信里先是再次感谢了老周上次传授炼钢技术之恩,接着话锋一转:“……听闻贵厂近日又搞出诸多新式利器,尤以单兵可携之‘铁拳’火箭筒、威力增强之八管火箭炮及新型穿甲弹闻名。我部地处前线,直面敌寇装甲威胁,渴求此类装备及技术久矣!望林厂长念及兄弟之情,允我派遣技工前往学习,若能掌握一二,则我太行将士幸甚!”

黄崖洞兵工厂的信则更显技术派的直接:“……获悉贵厂在单兵反坦克武器、步枪及迫击炮制造工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我部深感钦佩。为提升我根据地整体军工水平,特恳请派员学习‘铁拳’火箭筒、81式-2型步枪、82毫米迫击炮、手榴弹及穿甲子弹等之核心制造技术。盼复。”

林烽看完信,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立刻将苏婉、老张、王老铁、杨永军等人召集起来。

“同志们,看看,咱们瓦窑堡现在可是名声在外了!”林烽扬了扬手中的信纸,“太行山的老刘,黄崖洞的同志们,都派人来咱们这儿‘取经’来了!点名要学咱们的‘铁拳’、81杠、82迫,还有穿甲弹!”

牛大力一听,与有荣焉地挺起胸膛:“那是!咱们的东西好,兄弟部队当然眼馋!厂长,咱可不能小气,得好好教教他们!”

老张比较持重,摸着下巴说:“教是肯定要教的,都是打鬼子,没啥好藏着掖着的。可咱们自己生产任务这么重,人手本来就紧张,再来几个生手……”

王老铁也嘬着烟袋锅点头:“是啊,老张头说得在理。这教徒弟可是个费心费力的活儿,万一耽误了咱们自己的生产进度……”

杨永军没说话,但眼神里也流露出一丝担忧,他的火箭筒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

林烽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同志们,你们的顾虑我都明白。但是,眼光要放长远!咱们瓦窑堡强,不是真正的强。所有的根据地兵工厂都强起来,那才是断了鬼子的念想!技术共享,才能让咱们的战士在每一条战线上,都用上最好的武器!这比咱们多造几十支枪、几十具火箭筒意义更大!”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这件事,不仅要做,还要做好!太行和黄崖洞各派两到三名技工过来,加起来五个人左右。我的意见是,让他们直接插入咱们相应的生产线,跟着老师傅们一起干活!实战是最好的老师!老张,你总负责,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和意向,分配到步枪、迫击炮、手榴弹和穿甲弹生产线。杨工,你的火箭筒生产线任务最重,但也最‘新鲜’,你带一个学徒,亲自教!”

杨永军闻言,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是,厂长。我会安排好。”

“苏婉,你负责接待和日常安排,把咱们《技术手册》里相关的部分,给他们准备好。家泉师傅,涉及到理论原理和核心参数,请您费心讲解。至于技术图纸……”林烽略一沉吟,果断道,“除了最核心的、涉及安全的关键配方和工艺参数需要严格管控外,其他的结构图、零件图、装配图,只要他们需要,全部复制一份让他们带回去!”

“全部图纸?”老张有些惊讶,这可真是毫无保留了。

“对!全部!”林烽斩钉截铁,“咱们当年也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不能看着兄弟部队再走弯路!只有让他们尽快掌握,才能形成战斗力!”

“厂长大气!”牛大力竖起大拇指,“俺就喜欢这样!藏着掖着那叫啥兄弟?”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几天后,五位风尘仆仆的技工抵达了瓦窑堡。太行山来的两位,一个姓赵,黑壮敦实,是打铁的好手;一个姓钱,略显文静,对机械感兴趣。黄崖洞来的三位,领队的姓孙,年纪稍长,经验丰富;另外两个年轻些,一个姓李,一个姓周,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

欢迎仪式很简单,林烽亲自接待,言简意赅:“欢迎同志们来瓦窑堡!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也是你们的课堂!别客气,多看,多问,多动手!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把技术学回去,造出好武器,狠狠打鬼子!”

随后,老张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进行了分配:老赵跟着王老铁学锻压和炮管毛坯制造;小钱跟着老张学步枪的精密加工和总装调试;老孙经验足,负责学习82迫击炮的总体制造和调校;小李和小周则一个分到手榴弹生产线,一个分到穿甲子弹生产线。而最受关注的“铁拳”火箭筒,则由杨永军亲自带黄崖洞那位姓周的年轻技工。

真正的学习开始了。瓦窑堡的生产线,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在王老铁的锻工车间,老赵看着那烧得通红的钢坯在汽锤下如同面团般被锻打成炮管毛坯,眼睛瞪得溜圆。王老铁一边操作一边大声讲解:“看见没?这火候!这力道!差一点,里面就有暗伤!打不了几炮就得废!”他让老赵亲自上手感受,老赵第一次操作,差点被震麻了手,引得周围瓦窑堡的工友们善意地大笑。

在步枪组装线,小钱跟着老张,学习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校准枪管与机匣的配合,如何调整导气孔确保自动循环可靠。老张耐心十足,手把手地教:“这感觉,得用手摸出来!紧了不行,松了更不行!就像大姑娘绣花,劲都在指尖上!”小钱学得认真,几天下来,眼睛熬红了,手上也磨出了泡,但技术进步飞快。

老孙跟着82迫击炮小组,从座钎的锻造到炮管的膛线加工,再到瞄准具的安装校准,学得系统而扎实。他感慨地对老张说:“老张同志,你们这分工,这流程,真是做到家了!效率高,质量还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啊!”

小李和小周分别在各自的生产线上,很快就融入了集体。手榴弹生产线的女工们耐心地教小李如何精确称量装药,如何安全装配引信;穿甲子弹生产线上的老师傅则向小周展示如何加工那特殊的硬质钢芯,如何保证弹头与弹壳的紧密结合。

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杨永军和他带的学徒小周。火箭筒生产线技术含量最高,工序最复杂。杨永军话不多,但教得极其细致。从发射管内壁的研磨抛光,到微型火箭发动机药柱的压制密度控制,再到稳定尾翼的精密冲压和安装,每一个步骤,他都亲自示范,讲解要点,然后让小周动手,他在一旁紧紧盯着,及时纠正。

小周学得极为刻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为了掌握尾翼焊接的角度,他反复练习到深夜,眼睛被电弧光晃得直流泪。杨永军默默地把自己的深色玻璃护目镜递给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慢点来,手要稳,心要静。”

牛大力偶尔会背着手过来“巡视”,看到小周那专注的样子,忍不住对杨永军说:“杨工,你这徒弟,有股子钻劲!像你!”

除了实操,理论学习和图纸研究也在同步进行。家泉次郎定期给五位“学员”开小灶,讲解火箭弹的飞行原理、步枪的导气式自动原理、迫击炮的弹道特性等。苏婉则把整理好的、厚厚的几套技术图纸复印件交给他们,叮嘱他们仔细研究,有不懂的随时标记出来。

一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五位来自兄弟兵工厂的技工,皮肤晒黑了,手上添了茧子,但眼神更加明亮,技术更是今非昔比。

临行前,林烽再次召集他们座谈。

“同志们,一个月到了,感觉怎么样?”林烽笑着问。

老赵激动地说:“林厂长,太感谢了!俺以前就知道抡大锤,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回去俺一定把炮管锻得结结实实的!”

小钱扶了扶眼镜:“张师傅教给我的枪械调试方法,非常实用!解决了我们很多长期困扰的问题。”

老孙代表黄崖洞发言:“林厂长,瓦窑堡同志们无私的传授,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你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份情谊,我们铭记在心!”

小李和小周也纷纷表达了感激之情。

杨永军带的学徒小周,更是拿出一个他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在瓦窑堡老师傅指导下亲手制作的一具“铁拳”火箭筒发射筒(未装击发机构),虽然有些地方还很粗糙,但基本结构完整。他郑重地对杨永军说:“杨师傅,谢谢您!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教导!”

林烽看着这些充满信心的面孔,欣慰地说:“好!看到你们学有所成,我们比什么都高兴!带好图纸,带好技术,回去大干一场!让咱们根据地的兵工厂,都成为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堡垒!我们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送走了五位满载而归的技工,瓦窑堡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这次技术交流的种子,已经播撒出去。

一个多月后,好消息接连传来。太行山兵工厂利用学到的技术,成功试制出了第一批“铁拳”火箭筒和81式-2型步枪,虽然产量还不高,但质量可靠!黄崖洞兵工厂也成功仿制出了82毫米迫击炮和新型穿甲子弹,并开始小批量生产手榴弹!

消息传到瓦窑堡,老张乐呵呵地对王老铁说:“老铁,听见没?咱们这徒弟,出师了!”

王老铁也咧着嘴笑:“好啊!遍地开花才好呢!”

牛大力更是逢人便说:“瞧见没?咱瓦窑堡现在可是‘总教头’了!”

林烽站在厂部的高处,望着远方。他知道,这次成功的技术交流,其意义远超过生产出几件武器。它标志着各根据地兵工厂之间开始打破壁垒,形成了技术共享、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铸造出最坚实的军工基础。瓦窑堡,不仅是一座兵工厂,更成为了一个播撒抗战火种的技术摇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