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308章 敌后军工"原料采集指南":林烽编写分发

一九三八年盛夏,瓦窑堡兵工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晋察冀根据地的老周。他带着两个沉甸甸的麻袋,脸上却写满了忧愁。

林厂长,可算见到您了!老周一把握住林烽的手,声音沙哑,咱们敌后的兵工点,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是原料啊!

说着,他打开麻袋,里面全是奇奇怪怪的:断裂的犁头、破旧的铜壶、甚至还有几块寺庙里拆下来的铜匾。

这些都是老乡们省出来的,老周苦笑着,可光靠这些,连子弹复装都供不上啊!

林烽蹲下身,仔细翻看这些,眉头越皱越紧。这时牛大力凑过来,拎起一个破铜壶直咂嘴:好家伙!这玩意儿能造子弹?打个铜勺还差不多!

老张也围过来看热闹:可不是嘛!咱们厂里最次的料都比这个强。

林烽却突然眼睛一亮:等等!老周,你们附近有没有铁路线?

有啊!正太铁路就在二十里外,鬼子看得可严了!

太好了!林烽一拍大腿,铁轨就是最好的钢材!

这话把大家都说懵了。牛大力瞪圆了眼睛:厂长,您该不会是想...拆鬼子的铁轨吧?

正是!林烽兴奋地说,不仅是铁轨,还有铜钱、铜器,甚至老墙土里的硝石,都是好原料!

老周激动得直搓手:要是真能解决原料问题,那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说干就干。林烽立即召集各车间技术骨干,成立原料攻关小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安全拆卸铁轨。

这事儿我在东北干过!牛大力来了精神,得先用火烧红铆钉,再用大锤...

林烽打断他,你那套太费事,动静也大。咱们得研究快速无声的拆卸方法。

经过反复试验,小组终于摸索出一套无声拆轨法:先用特制扳手松动鱼尾板,再用杠杆原理轻轻撬起铁轨。

为了验证这个方法,林烽特意带着小组在厂后的废弃铁路上做了次实战演练。

看我示范!林烽亲自操刀,只见他熟练地操作着特制工具,不到十分钟,一段铁轨就悄无声息地被拆了下来。

神了!老周看得目瞪口呆,这比我们以前快多了!

牛大力不服气地嘟囔:这活儿我在行,让我试试!

结果这位八级钳工一上手就闹了笑话——用力过猛,工具卡死了。最后还是小豆子想出了解决办法,用煤油浸润后才取出来。

看见没?林烽笑道,光有力气不行,还得用巧劲。

接下来研究土法炼硝。这可难住了大家。老张拿着个土疙瘩直发愁:这玩意儿能提炼出硝石?

当然能!林烽信心满满,老周,带我们去看看你们的老墙。

在厂区一堵废弃的老墙前,林烽指着墙根泛白的土壤说:就是这里!把这些土刮下来,用水浸泡,再过滤蒸煮,就能得到硝石。

小豆子好奇地问:厂长,您怎么懂这些?

这是我小时候在老家跟老匠人学的。林烽一边示范刮土一边说,咱们祖先的智慧,可不能丢啊!

最有趣的是铜料提纯。为了研究简易提纯方法,小组在厂区空地支起了土灶。第一次试验时,牛大力非要亲自掌勺,结果火候没掌握好,一锅铜水全烧糊了,黑烟滚滚,把大家都熏成了黑脸包公。

老牛啊老牛,老张一边擦脸一边笑,你这哪是炼铜,分明是在炼仙丹嘛!

第二次试验,林烽改进了方法。他设计了一个简易反射炉,用黄土垒成炉体,用风箱控制温度。这一次,破铜烂铁真的熔成了红亮的铜水!

成功了!小豆子激动地跳起来。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攻关,各种土法采集和提炼工艺都成熟了。林烽决定把这些经验编写成《敌后原料采集指南》。

编写过程笑料百出。牛大力口述拆轨技巧时,把轻撬慢抬说成了轻轻抬抬,被小豆子认真记录下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老张负责绘制插图,可他画的人物总是歪歪扭扭。最后只好由他口述,小豆子执笔,这才画出像样的图解。

最让人感动的是,许多老工人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活都贡献出来。有个老师傅甚至拿出了祖传的观火辨温秘诀:铜水泛青时正好,泛红时太嫩,泛白时就老了...

《指南》初稿完成后,林烽特意请来老周和几位刚从敌后回来的同志提意见。

这个拆铁轨的章节写得很好,老周指着插图说,不过要加上夜间操作的注意事项。

一个年轻队员补充道:还得教怎么辨别好铁轨。我们上次费好大劲拆下一段,结果发现是磨损严重的废轨。

林烽一一记下这些宝贵意见。经过三次修改,《敌后原料采集指南》终于定稿。全书共分五章:钢材采集篇、铜料获取篇、硝石提炼篇、燃料制备篇、安全须知篇。

印刷工作同样困难重重。兵工厂没有专业印刷设备,只能靠最原始的油印机。赵小花带着几个女工,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才印出一千册。

厂长,您看这样行吗?赵小花捧着还带着油墨香的《指南》,眼睛里布满血丝。

林烽仔细翻阅,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立即打包分发!

第一批《指南》很快通过秘密交通线送往各根据地。随书还附了一份林烽的亲笔信:...望同志们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如有新经验,请及时反馈...

半个月后,第一批反馈就来了。晋察冀根据地的老周写信报告:...按《指南》方法,本月收集废铁三千斤,提炼硝石二百斤,可满足子弹复装需求...

更让人惊喜的是,各地还创造了许多新方法。有个根据地发明了移动炼铜炉,可以用骡马驮着转移;还有个地区总结出雨季采硝法,专门在雨后采集含硝土壤。

但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反馈。某个新建的兵工点因为理解错误,把老乡家正在用的铁锅当给收了,闹出不小的误会。

这个要补充说明!林烽立即决定出修订版,一定要区分废料和在用物品,绝不能损害群众利益!

随着《指南》的推广,敌后兵工点的原料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最让林烽欣慰的是,各地开始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出特色原料基地:有的根据地靠近铜矿,专门生产铜料;有的地区硝土丰富,成为硝石供应点。

一天,林烽收到一个特别的包裹。打开一看,是各根据地用自产原料制造的产品样品:铜壳子弹、铁质手榴弹、土法炸药...

厂长您看!小豆子拿起一枚子弹,这做工,都快赶上咱们厂的了!

林烽仔细端详着这些样品,眼眶有些湿润:这说明,《指南》真的发挥作用了。

牛大力凑过来看了看,突然叫道:咦?这个弹壳的材质...好像比咱们的还要好?

原来,某个根据地发现当地一种特殊的矿产,炼出的铜材特别适合制造弹壳。林烽立即派人去学习经验,准备在全军推广。

《敌后原料采集指南》的成功,让林烽看到了群众智慧的伟大。他决定建立定期交流机制,让各根据地之间可以共享经验。

同志们,在总结会上林烽说,《指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不断收集新经验,充实新内容,让这本《指南》越来越厚实!

年底统计显示,使用《指南》的敌后兵工点,原料自给率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有些条件好的地区甚至实现了完全自给。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夏天,老周带来的两麻袋,和林烽那句:铁轨就是最好的钢材!

如今,在广袤的敌后根据地,无数兵工人正手持那本油印的《指南》,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着奇迹。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