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303章 山炮"移动炮架"研发:适配快速转移

深秋的清晨,瓦窑堡兵工厂后山的训练场上,一群战士正吭哧吭哧地搬运着一门75毫米山炮。这门三百多公斤的铁疙瘩需要六个人才能抬动,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停!停!带队的老班长喘着粗气喊道,歇会儿!这玩意儿比抬花轿还累人!

正好路过的林烽看到这一幕,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快步走过去,拍了拍沾满泥土的炮管:老班长,这门炮转移一次要多久?

林厂长啊,老班长抹了把汗,从这山头搬到对面山头,少说也得半个时辰!要是赶上鬼子炮火反制,非得挨炸不可!

回到厂里,林烽立即把研发组的人召集起来。他把刚才看到的情形一说,牛大力第一个跳起来:

这事儿我最有发言权!上月去独立团修炮,正赶上他们转移阵地。好家伙,八个人抬一门炮,走一路歇三歇,等到了新阵地,鬼子早跑没影了!

老张若有所思:山炮本来就是为了山地作战设计的,现在这个机动性确实是个问题。

所以,林烽环视众人,我们要给山炮设计一个专用的移动炮架!

移动炮架?小豆子好奇地问,是像马车那样装轮子吗?

比那个要复杂。林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要能适应山地地形,要便于携带,还要能快速展开和收拢。

研发工作开始了。第一版设计很快出炉——一个简单的两轮炮架,看起来就像个放大版的板车。

这不行!牛大力一看就摇头,山地路面不平,两个轮子根本推不动!

果然,第一次测试时,这个两轮炮架刚推到山坡上就翻了车,差点把炮给摔了。

看看!我说什么来着!牛大力心疼地检查着山炮,这要是真炮,非得摔坏不可!

第二次设计改为四轮,结果更糟——在狭窄的山路上根本转不过弯来。

接连失败让研发组有些气馁。这天晚上,小豆子一个人在车间里对着设计图发呆,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吱呀吱呀的声音。他探头一看,原来是老乡推着独轮车从山下运粮上来。

小豆子眼睛一亮,独轮车能在山路上走,是不是可以用这个原理?

他连夜画了新图纸:一个可折叠的三点支撑架,前面一个小轮,后面两个可收放的支撑腿。

第二天,当小豆子忐忑地把新设计拿给大家看时,牛大力先是皱眉,随后一拍大腿:妙啊!前面一个小轮便于转向,后面两个支撑腿保持稳定,折叠起来还不占地方!

林烽仔细看了设计图,点头称赞:这个思路很好!不过还要改进。支撑腿要能调节高度,适应不同地形。轮子也要用实心橡胶的,避免被扎破。

新的设计方案确定了,制作过程却困难重重。最大的难题是折叠机构——既要坚固耐用,又要灵活顺滑。

这个铰链老是卡住!负责制作的王师傅抱怨道,要是打仗时打不开,那不是要命吗?

牛大力围着半成品转了几圈,突然说:你们还记得上次修那挺歪把子机枪吗?它的折叠枪托那个销钉设计不错,咱们可以借鉴!

这一提醒让众人茅塞顿开。经过三天改进,一个巧妙的锁紧机构做成了——一按一扭,炮架就能快速展开或收拢。

第一个成品终于做好了。这个移动炮架通体用钢管焊接而成,前面装着一个实心橡胶轮,后面是两个可调节的支撑腿,折叠后只有原来三分之一大小。

测试选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林烽特意请来了独立团的杨团长和他的炮兵连。

老林,你这玩意儿靠谱吗?杨团长怀疑地打量着这个怪模怪样的炮架。

试试就知道!林烽信心满满。

首先测试的是展开速度。按照传统方法,六个人搬运山炮需要十分钟才能就位。而现在,四个人操作移动炮架,只用了两分钟就完成了炮位架设。

有点意思!杨团长来了兴致。

接下来是机动性测试。战士们推着架在炮架上的山炮,在各种地形上行进。平坦路面上可以轻松推行,遇到陡坡时,两个人在前拉,两个人在后推,也比纯人力搬运省力得多。

最精彩的是穿越一片灌木丛。传统搬运需要绕行,而移动炮架凭借灵活的小轮,直接就从灌木间隙中穿了过去。

神了!一个炮兵战士兴奋地说,这比以前快多了!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在模拟炮火转移的测试中,移动炮架展现出了巨大优势。当敌军炮火来袭时,炮兵班迅速收拢炮架,推着山炮转移到新阵地,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五分钟。

漂亮!杨团长激动地拍手,有这个速度,鬼子的反制炮火就追不上我们了!

测试结束后,杨团长拉着林烽的手说:老林,这个发明太好了!能不能先给我们团配发十套?

当然可以!林烽笑道,不过还要听听战士们的使用意见,再做改进。

果然,在实际使用中,炮兵战士们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

这个轮子太小,过沟坎时容易卡住。

支撑腿的调节机构太复杂,戴手套操作不方便。

折叠后的固定装置不够牢固,行军时会有响声。

研发组根据这些反馈,很快推出了改进版:加大轮子直径,简化调节机构,增加行军固定卡扣。

一个月后,改进版的移动炮架开始批量生产。兵工厂里顿时热闹起来,焊接的火花四处飞溅,敲击金属的叮当声不绝于耳。

牛大力整天在车间里转悠,时不时吼两嗓子:焊缝要饱满!这可关系到战士们的生命安全!

小豆子则带着几个学徒,负责质量检验。他设计了一套严格的测试程序:每个炮架都要经过展开收拢测试、承重测试和颠簸测试。

豆工,一个学徒好奇地问,咱们这么严格,是不是太较真了?

小豆子一本正经地说:前线战士的性命可能就系在这上面,怎么较真都不为过!

第一批五十套移动炮架很快装备到了独立团炮兵连。半个月后,捷报传来:在一次伏击战中,炮兵连凭借移动炮架的快速机动,在十分钟内连续变换三个炮位,成功摧毁日军一个炮兵中队,自身无一伤亡!

消息传来,整个兵工厂沸腾了。牛大力得意地拍着小豆子的肩膀:好小子!这回你可立大功了!

小豆子红着脸说: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更让人高兴的是,其他部队听说后,纷纷来信要求配备移动炮架。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兵工厂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

一天,林烽在车间里看到小豆子对着一套炮架发呆,便走过去问:又在想什么改进呢?

小豆子指着炮架的轮子说:厂长,我在想能不能设计成可更换的轮子?遇到特别泥泞的路面时换上大轮子,应该会更省力。

好主意!林烽赞赏地说,就按这个思路去研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移动炮架不断改进完善。后来还衍生出适用于不同地形的多个版本,成为八路军炮兵的重要装备。

冬日的阳光下,林烽站在厂区的高处,看着战士们推着架在移动炮架上的山炮进行训练。炮轮滚滚,歌声嘹亮,这支人民的炮兵正在战火中成长壮大。

厂长,赵小花走过来汇报,师部通报,使用移动炮架后,我军炮兵的战场生存率提高了三成。

林烽欣慰地点点头。他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术改进,正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兵工人的使命,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前线将士铸造最可靠的保障。

远处的训练场上,炮声隆隆,那是胜利的炮声,也是希望的炮声。在这炮声中,一个强大的炮兵正在崛起,一个崭新的中国正在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