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226章 晋军技工“技术传承”:带徒培养骨干

兵工厂的产能考核大获成功,士气高涨,但林烽和李云龙在高兴之余,都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危机——技术骨干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苗头。老师傅们经验丰富,是厂里的定海神针,但年纪渐长,精力不如从前;而年轻工人们虽然热情高涨,肯学肯干,但在关键岗位、核心技术上,能真正独当一面的还不多。一旦老师傅们有个头疼脑热或者任务太重,某些精密工序就可能面临停滞的风险。

“这可不行,”林烽在厂务会上忧心忡忡地说,“咱们厂现在摊子铺大了,不能把宝都押在几位老师傅身上。必须尽快培养出新一代的技术骨干,形成人才梯队!”

李云龙深有同感:“老子带兵就知道,一个连不能只有连长会打仗,排长、班长都得是骨干!咱们厂也一样,每个关键岗位都得有备份!得搞‘传帮带’!”

这个“传帮带”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那几位技术精湛、见多识广的晋军技工身上。他们来自原来的太原兵工厂,经历过相对正规的工业体系,掌握着许多瓦窑堡本地师傅们不熟悉的高级技艺,比如精密机床操作、复杂武器部件的加工与调试等。

林烽特意把李师傅、王师傅、张师傅等五位核心晋军技工请到办公室,泡上难得的好茶,诚恳地和他们商量。

“几位老师傅,”林烽语气十分尊重,“你们是咱们厂的宝贵财富,肚子里装的都是真本事。现在厂子发展了,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挑大梁。我想请你们几位,每人带几个徒弟,把你们的看家本领传下去!这也是为咱们部队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啊!”

几位老师傅互相看了看,他们当初选择留下,就是看中了这里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对技术的尊重。带徒弟传承技艺,他们并不抵触,但也有些顾虑。

年纪最大的李师傅(就是那位修复精密铣床的王牌钳工)沉吟着说:“林部长,带徒弟没问题,俺们这把年纪,也盼着手艺有人接。只是……这教徒弟得费心费力,万一徒弟笨,学得慢,或者心浮气躁,不是那块料,岂不是耽误了生产?”

林烽理解他们的担心,郑重承诺:“老师傅们请放心!我们不会搞摊派。我们会挑选一批悟性好、肯吃苦、有责任心的好苗子,交给你们。厂里也会给你们计算工作量,带徒弟期间的绩效和奖励不会少!关键是,要把真本事教出去,严师出高徒!”

有了林烽的保证,五位老师傅放下了顾虑,爽快地答应了。很快,一份“师带徒”计划出炉:五位晋军技工,每人负责带三名徒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一对一”重点培养。

选拔徒弟的消息一公布,年轻工人们报名极其踊跃。经过文化考试、实操考核和师傅面试,十五名最有潜力的年轻人被选拔出来,他们中有夜校的尖子生,也有在车间表现出色的年轻工人,包括之前立过功的“小豆子”。

一场颇具仪式感的“拜师会”在厂区空地上举行。十五名年轻徒弟恭恭敬敬地给五位老师傅敬茶。李云龙作为“见证人”,扯着大嗓门说:“都给老子听好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要像孝敬爹娘一样尊敬师傅!师傅打也打得,骂也骂得!谁要是不用心学,老子第一个不答应!”

就这样,五对三的“技术传承”正式开始了。教学场地就在车间里,就在机床旁,真刀真枪,实战教学。

李师傅带的三名徒弟,主攻方向是精密铣床的操作与维护。这门手艺是兵工厂目前的顶尖技术。李师傅教学极其严格,甚至有些“苛刻”。他要求徒弟们开机前必须反复检查,加工中眼睛要像尺子一样准,对刀、进给、测量,每一个步骤都不许有丝毫马虎。一个尺寸超差了零点零一毫米,都得重来,还要挨一顿训。徒弟们背后都叫他“李黑脸”,但没人不服气,因为李师傅的手艺确实神乎其神。

王师傅负责传授炮弹引信的制作与调试。这是关乎炮弹能否可靠爆炸的关键,精细又危险。王师傅心细如发,他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那种如履薄冰的责任心。他带着徒弟们辨识各种微小的零件,讲解它们的作用,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调整簧片力度、如何保证击发可靠性。他常说:“咱们手里摆弄的,是战士们的指望,也是鬼子的催命符!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张师傅则专注于机枪枪管的加工与热处理。机枪枪管要求耐高温、耐磨损,工艺复杂。张师傅经验老道,特别善于“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徒弟的特点分配任务,有的侧重车削外圆,有的专攻深孔钻,有的学习热处理的火候把握。他教学不死板,经常结合实战案例,讲得生动形象,徒弟们都爱听。

其他两位师傅也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倾囊相授。

教学过程中,趣事和困难并存。有的徒弟一开始连图纸都看不太懂,急得直哭,师傅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有的徒弟操作机床时紧张,手抖得厉害,师傅就握着他的手,带着他感受那种稳定的力道;有的徒弟创新想法多,但容易冒进,师傅就既要鼓励又要及时纠偏。

李云龙和林烽时常去“观摩”,看到老师傅们毫无保留地传授,年轻徒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都非常欣慰。李云龙有时还会插科打诨:“老王头,你这徒弟咋比你还能磨叽?像个大姑娘绣花!”引得众人哄笑,也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

三个月的时间在紧张的学习和实践中飞快过去。到了考核结业的时候。考核方式很简单:独立完成一件师傅指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件。

考场就设在各个车间,全厂的人都关注着这场特殊的“毕业考试”。李师傅的徒弟们需要独立操作精密铣床,加工一个复杂的齿轮;王师傅的徒弟要独立组装并调试好一个炮弹引信;张师傅的徒弟要完成一根机枪枪管从毛坯到精加工的全过程……

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徒弟们全神贯注,师傅们表面镇定,心里却比谁都紧张。

当最后一名徒弟将加工好的工件交到考评组(由林烽、苏沐辰和几位非本专业的老师傅组成)手中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经过严格检测,结果令人振奋:十五名徒弟,全部通过了考核!他们独立加工的工件,精度、质量均达到了要求标准! 这意味着,他们都已经基本掌握了各自领域的核心技能,可以独立上岗操作了!

结业仪式上,林烽亲自为十五名新晋技术骨干颁发了结业证书。老师傅们看着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徒弟,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欣慰的笑容,那是一种比完成生产任务更深的成就感。

李师傅拍着自己最得意的徒弟的肩膀,对林烽说:“林部长,这几个小子,现在可以出师了!以后那两台精密铣床,他们能摆弄得了!”

这批新生力量的迅速成长,极大地缓解了兵工厂技工短缺的压力。他们被充实到各车间的关键岗位,很快就能独当一面,成为了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骨干。兵工厂的技术传承梯队,初步建立了起来。

李云龙看着这群生龙活虎的年轻骨干,得意地对林烽说:“瞧瞧!咱们这兵工厂,不光能造枪造炮,还能‘造’人才!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老子看,这‘师带徒’的办法,得长期搞下去!”

林烽微笑着点头。他知道,技术的火种一旦被点燃,并有人愿意无私地传递下去,必将形成燎原之势。瓦窑堡兵工厂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那些机器和设备,更是这群掌握了先进技能、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人。这场成功的“技术传承”,为兵工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最持久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