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204章 制定“试生产计划”:逐步提升产能

试生产成功的喜悦如同陕北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着瓦窑堡兵工厂的每一个人。那二十根锃亮的枪管和一千发黄澄澄的子弹,被像宝贝一样供在厂部办公室里,谁来都要瞅上两眼,摸上一把,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李云龙更是恨不得抱着它们睡觉,天天咧着个大嘴,见人就吹嘘:“瞧见没?老子厂子里下的金蛋!”

然而,作为总负责人的林烽,在短暂的兴奋过后,很快便冷静下来。他深知,试生产成功,证明的是“有能力造”,但距离“稳定批量造”、“越造越多越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各个车间初步打通的生产环节有效串联起来,形成稳定可靠的产能?如何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瓶颈?如何让这支由老兵工、新学员、原晋军、红二军团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国部队”更快磨合,发挥出最大效力?这些问题,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

晚上,油灯下,林烽铺开厚厚一沓草纸,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各个车间的生产流程图、设备清单、人员配置和物料消耗估算。苏沐辰、陈思远、周文海、李大山等几个核心骨干也都被叫来,一起开会。

“同志们,试生产这关咱们算是闯过去了,露了大脸。”林烽开门见山,用铅笔敲了敲桌子,“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咱们不能总是小打小闹,得像那么回事,真正为部队提供稳定的供给。咱们得有个计划,一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把产能提上去的试生产计划!”

“计划?林部长,您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李大山现在是林烽的忠实拥趸,第一个表态。

“光有干劲不行,得讲科学。”林烽笑了笑,将一张写满数字的纸推到大家面前,“这是我初步琢磨的一个首月试生产目标,大家看看,掂量掂量。”

众人凑过去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首月(1936年12月)产能目标:

· 步枪:500支(基于修复和新组装)

· 子弹:3万发(复装 全自制)

· 仿制迫击炮:20门(基于现有模型和材料)

· 迫击炮弹:300发

“五百支枪?三万发子弹?”周文海倒吸一口凉气,“林部长,这……这目标是不是有点太高了?咱们现在刚理顺,人员操作还不熟练,材料供应也……”

“老周说的有道理,”陈思远也皱起眉头,“特别是迫击炮和炮弹,咱们之前只是试制了几门样品,很多工艺还不稳定,一个月二十门,三百发炮弹,压力太大了。”

李云龙不知啥时候也溜达进来了,背着手看了看数字,眼睛一瞪:“高?老子觉得一点都不高!前线一个团,一场小规模战斗下来,子弹消耗都不止这个数!还得扣扣索索省着用!咱们既然能造,就得往多了造!老子觉得,这目标定得好!”

林烽摆摆手,制止了争论:“团长,老周,老陈,你们说的都有理。目标不是瞎定的。这五百支枪,主要是基于我们能收集到的可用旧枪身和自产新枪管的数量;三万发子弹,算的是我们两台拉伸机和改造后的冲压机全开的理论产能;二十门炮和三百发炮弹,确实挑战最大,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这目标,是跳起来能够到的桃子,既不能躺着就完成,也不能跳断了腿都够不着。”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有力:“而且,这只是首月目标!我的计划是,一旦第一个月我们顺利达成,工艺熟练了,流程跑顺了,后续每个月,咱们的产能就按照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往上递增!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把产量提上去!”

每月递增20%!这个清晰的成长路线图让在座的人都精神一振。这不再是模糊的“多造点”,而是有了明确的、可预期的奋斗目标。

“这个法子好!”苏沐辰推了推眼镜,“有目标,有阶梯,大家干起来才有方向,有奔头!”

“可是,”周文海还是有点担心,“生产中肯定会出现各种想不到的问题,哪个环节一卡壳,整个计划就得泡汤……”

“老周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林烽赞许地点点头,“所以,光有计划不够,还得有保证计划执行的机制。我提议,咱们立刻建立生产问题反馈机制!”

他拿起粉笔,在旁边一块破黑板(缴获的)上写起来:

“从明天开始,每天下午收工前,召开一次生产例会!各车间主任、技术骨干必须参加。会议就一个内容:说问题!”

“哪个工序效率低了?哪个设备老是出毛病?哪种材料不够用了?哪个工艺参数把握不准?甚至谁和谁配合出问题了,都可以提!不要怕暴露问题,问题只有摆到桌面上,才能解决!”

“咱们在会上,当场分析,当场定解决方案,当场落实责任人!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组织攻关组,限期解决!绝不能让问题憋着、藏着,最后拖垮整个生产计划!”

“每天开会?这……会不会太频繁了?”有人小声嘀咕。

“频繁?”林烽表情严肃起来,“同志们,我们现在是在打仗!生产战场也是战场!战机稍纵即逝!等问题堆成山了再解决,那就晚了!就得有这种‘当日事当日毕’的劲头!”

李云龙猛地一拍大腿:“说得对!老子带兵打仗,也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这办法好!就这么干!哪个车间主任敢瞒着问题不报,耽误了老子造枪造炮,老子撤他的职!”

有了李云龙的强力支持,所有人再无异议。很快,一份详细的《瓦窑堡兵工厂试生产计划及产能提升规划》和《生产问题反馈与每日例会制度》就被制定出来,张贴在各个车间的醒目位置。

计划一经公布,全厂哗然,随即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各个车间立刻行动了起来,根据总目标分解自己的任务,安排班次,检查设备,清点物料。

而第一次生产例会,就在试生产成功后的第三天下午,于厂部那间最大的窑洞里召开了。各车间主任、技术大拿济济一堂,气氛有些新奇又有些紧张。

林烽亲自主持,开门见山:“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始。从锻造车间开始,老孙,你们那边今天有什么问题?”

锻造车间孙主任挠挠头:“问题……主要是汽锤的密封垫又漏气了,影响锻打力度和效率,一天得停几次检修……”

“周工!”林烽立刻点名周文海,“这事你负责,带人今晚务必修好,明天早上我要看到汽锤全力运行!”

“是!”

“制管车间?”

苏沐辰站起来:“拉线机的润滑冷却液配比好像有点问题,今天有两根管子在拉制时表面出现了细微划痕……”

“会后我跟你去现场看,调整配方!”林烽记下。

“弹药车间?”

李大山有点不好意思:“林部长,那个……新来的学徒工手有点生,今天称量火药的时候,有几发装药量微微超了一点,虽然没超标,但我觉得是个隐患……”

“好!发现问题就好!”林烽肯定道,“明天开始,关键岗位实行‘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盯岗,考核合格才能独立操作!质量是第一位的!”

会议开了将近一个时辰,提出了十几个或大或小的问题,大部分都当场确定了解决方案和责任人。散会后,各人立刻分头行动,厂区内又响起一阵忙碌的声音。

从此,每天的生产例会成了雷打不动的制度。问题被不断发现,又被不断解决。生产效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点点地爬升。

李云龙有时也会溜达过来旁听,听着那些他半懂不懂的技术术语和解决方案,看着林烽有条不紊地指挥若定,私下里对赵刚感慨:“老赵啊,咱们真是捡到宝了!林烽这小子,不光会搞技术,管人管事也是一把好手!你看这厂子让他调理的,井井有条!老子以后得多跟他学学!”

夜色中,瓦窑堡兵工厂依然灯火通明。那每月递增20%的产能目标,像一颗北极星,指引着所有人前进的方向。而每日的生产例会,则如同精准的舵盘,不断调整着航向,避开暗礁,驶向那弹药充足、枪炮齐鸣的彼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