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200章 晋军技工(红军东征吸收的)冲压机改造”提升弹头产量

瓦窑堡兵工厂吞并了红二军团修械所后,实力暴增,俨然成了陕北根据地最靓的“工业明星”。人员充足了,材料也宽裕了些,各个车间都开足了马力,叮叮当当、轰轰隆隆的声音从早响到晚,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弹药车间里,两条子弹复装生产线和一条炮弹生产线更是全厂的宝贝疙瘩,日夜不停。尤其是子弹生产,这可是消耗量最大的军需品。之前靠着复装回收的弹壳,好歹让战士们打靶时能多听几声脆响,但谁都知道,要想真正火力充足,还得自己能造新弹头。

车间一角,那台刚从红二军团“陪嫁”过来的弹头冲压机,正被几个工人操作着,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哐当……”的沉闷撞击声。这台机器是之前兄弟部队自己改装的,能用是能用,但效率实在有点感人——一次冲程,只能压出一个子弹头。

操作机器的工人是两位老师傅和一个年轻学徒。老师傅专注地送料、取件,学徒则在旁边忙着清理模具、搬运半成品铜板。虽然忙碌,但产出速度肉眼可见的慢。旁边几个筐里,一天下来辛辛苦苦冲压出的黄澄澄的弹头,数来数去也就那么五六百个。

“唉,这速度,啥时候才能让咱们的战士人人都能甩开膀子打鬼子啊?”年轻学徒擦了把汗,看着那堆弹头,有点泄气。

“瓜娃子,急啥?”一个老师傅头也不抬,“有这机器就不错了!以前咱们全靠锤子一下一下敲呢!知足吧!”

话是这么说,但老师傅眉宇间也有一丝无奈。前线等着要弹药,谁不想快点,再多快点呢?

这天下午,林烽照例带着苏沐辰和陈思远来车间巡视生产情况。看到弹头冲压机这边进展缓慢,林烽也不由得停下脚步,眉头微蹙。

“苏工,这效率还是太低了。就算我们复装弹壳的速度跟得上,弹头供应也要成瓶颈。”林烽指着那慢吞吞的机器说道。

苏沐辰推了推眼镜,凑近仔细观察着机器的运作:“是啊,单冲模效率上限就在这里了。要是能改成多冲模……但咱们没现成的模具,自己加工精度要求又高,短时间内恐怕……”

正说着,旁边一个正在给冲压机轴承加注机油的中年技工,犹豫了一下,还是放下油壶走了过来。他皮肤黝黑,手掌粗大,一看就是常年跟机器打交道的人,但眼神里又带着点知识分子式的思索。

“林……林部长,苏工,”他有些拘谨地开口,带着明显的山西口音,“俺……俺有个想法,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林烽记得这个人。他叫李大山,是之前红军东征时,从山西那边吸收过来的技术工人,据说原来在太原兵工厂干过一段时间,因为不满阎老西的统治跑了出来,碰上了红军就跟了队伍。平时话不多,但干活极其认真细致。

“李师傅?有话直说,咱们这儿畅所欲言,有啥好点子尽管提!”林烽鼓励道,他对这些有实践经验老师傅的想法向来重视。

李大山得到鼓励,胆子大了些,指着那冲压机说:“这台机器,劲儿大,底盘稳,就是这模具太浪费了。一次才压一个,驴年马月才能攒够数?俺在太原厂子的时候,见过他们用的冲床,好的能一次压十几个!”

陈思远眼睛一亮:“一次压十几个?李师傅,您详细说说!”

李大山蹲下身,捡起一块石片在地上比划起来:“你看啊,林部长,这冲压的原理,就是上头这个冲头往下砸,把铜板在下面的凹模里压成弹头的形状。现在咱们是一个冲头对一个凹模。”

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这是咱们现在用的上模板。”然后在圆圈中心点了一个点:“冲头在这。”

又画了一个小圆圈代表凹模:“凹模在下面正对着。”

“但是,”李大山语气兴奋起来,在那个大圆圈里又点了五个点,均匀地分布在中心点周围,“咱们能不能在这一个模板上,多做几个冲头?下面对应的凹模也做成好几个一排的?这样,机器还是‘哐当’一下,是不是就能一下子压出……比如说,六个弹头?”

他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俺算过了,这机器吨位够,动力足,同时压六个弹头,压力分摊开,每个弹头受到的力也足够,完全可行!就是这模具……得重新做,精度要求高,六个凹模的位置必须丝毫不差,不然压出来的弹头歪歪扭扭,装不进弹壳!”

“妙啊!”苏沐辰猛地一拍大腿,“李师傅,你这思路太对了!一模多穴!这是提高冲压效率最直接的办法!咱们怎么早没想到!”

林烽也是心中大喜,这真是实践出真知!他用力拍拍李大山的肩膀:“李师傅,好样的!你这个想法价值千金!就这么干!需要什么支持,你尽管提!苏工,陈工,你们全力配合李师傅,要人给人,要料给料!咱们就以这台冲压机为平台,搞它一个‘一冲六’的超级模具!”

“得令!”苏沐辰和陈思远异口同声,摩拳擦掌。

说干就干!林烽当场拍板,成立了一个由李大山牵头,苏沐辰提供理论计算支持,陈思远负责材料协调,另抽调了厂里最好的两名老钳工和一名经验丰富的锻模师傅组成的“冲压机改造攻关小组”。

消息传开,整个兵工厂都轰动了。李云龙听说后,又溜达了过来,围着那台冲压机转了两圈,狐疑地看着正在地上写写算算的李大山:“老李,你这山西老抠儿,真能把这铁疙瘩变成下崽的老母猪?一次下六个?”

李大山憨厚地笑了笑:“团长,俺尽力。理论上没问题,就是这新模具的加工,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需要啥?精钢?好铜?老子去给你淘换!”李云龙大手一挥。

“谢谢团长!需要的时候一定开口!”

接下来的几天,弹药车间的那一角成了全厂最受关注的地方。李大山带着攻关小组几乎是吃睡都在机器旁边。苏沐辰根据机器参数和弹头尺寸,精确计算出了新模具的尺寸、冲头分布和所需压力。老钳工们则开始利用厂里那台宝贵的铣床和刨床,加工新模具的基座和模板。

最考验技术的是那六个凹模的加工。要求内壁光滑,尺寸精确,六个模腔的深浅、形状必须完全一致。老师傅们拿出了看家本领,用手工研磨、用自制的量具反复校对,一点点地抠,一丝丝地磨。那专注劲儿,比大姑娘绣花还要精细。

林烽每天都要来看好几次进度,有时带来点炊事班特意做的夜宵,有时就是静静地看一会儿,不给压力,只给予信任和支持。

期间也遇到过麻烦。第一次试模时,由于冲头受力不均,有一个冲头直接断裂了。又换了更好的钢材重新锻造热处理。还有一次是六个弹头脱模不顺,挤在了一起。大家集思广益,改进了脱模斜度和润滑方式。

终于,在经历了数次失败和调整后,新的、拥有一母六穴的超级模具制作完成了!

安装调试的那一刻,几乎全车间能抽开身的人都围了过来,屏息凝神。

李大山亲自操作,将一块裁剪好的铜板送入模具。他深吸一口气,拉动了操作杆。

熟悉的“哐当”声响起!但这一次,声音似乎更加沉稳有力。

冲头抬起,李大山用颤抖的手取出模具。

只见凹模里,六枚黄灿灿、形状完美、一模一样的子弹头,整齐地排列着!

“成功啦!!!”

刹那间,欢呼声几乎要把车间的顶棚掀翻!人们激动地互相拥抱、捶打,比过年还高兴!

李云龙不知从哪钻出来,拿起一枚还带着余温的新弹头,仔细看了看,又看了看那另外五枚,咧开大嘴哈哈大笑:“哈哈哈!好!好你个山西老抠儿!真他娘的是个天才!一下六个!这下可真成了下崽的老母猪了!还是高产的那种!”

他用力捶了李大山一拳(力度控制得很好):“老子给你记一大功!晚上炊事班加餐,肉管够!”

改造成功后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机器还是那台机器,人还是那些人,但生产效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之前一天吭哧吭哧最多生产500个弹头,现在同样的人力,同样的时间,日产量直线飙升到了2000个以上! 弹头的质量不仅没有下降,由于新模具加工精度高,一致性反而更好了!

弹药车间的瓶颈被一举打破!复装子弹的生产线终于可以全力运转,成箱成箱的复装子弹被生产出来,迅速补充到部队中去。

李大山一战成名,成了厂里的技术明星。林烽趁热打铁,不仅在大会上表彰了攻关小组,给了物质奖励,更任命李大山为弹药车间副主任,专门负责技术革新。

这件事也极大地激发了全厂技术人员搞革新、提效率的热情。大家纷纷开始琢磨自己手头的设备和工艺,还有没有能“一下干六个”的潜力。

林烽看着这一切,欣慰不已。他知道,这种源自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是兵工厂乃至整个队伍最宝贵的财富,比任何单一的技术突破都更重要。

瓦窑堡兵工厂,正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向着更高的目标稳步前进。而那清脆有力、一次六响的“哐当”声,也成为了厂里最动听的生产乐章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