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122章 改进复装设备:加装“自动送壳装置”

遵义城内的会议仍在进行,城外警卫团的驻地里,学习与生产的热潮持续升温。林烽领导的装备科,如同一个精密而忙碌的蜂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那台手动杠杆式复装压力机的投入使用,使得子弹日产量稳定在五百发,大大缓解了弹药压力,得到了全团上下的一致好评。

然而,林烽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带领大家学习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提高效率、保障战斗力”内涵的同时,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台已经成为生产核心的压力机。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他,发现生产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天,他站在复装流水线旁,默默地观察着整个操作过程。清理弹壳、定量装药、压装底火、压装弹头、最终质检……每一个步骤都因为新工具和流程优化而流畅了许多。但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压装环节。

操作压力机的是个叫李二娃的年轻战士,手很稳,干活也麻利。只见他熟练地用左手从旁边的筐里拿起一个清理好的弹壳,准确放入压力机的模具凹槽中,然后右手扳动杠杆,“咔哒”一声压入底火;接着再拿起一个弹壳,放入,加入定量火药,再放入弹头,再次扳动杠杆压紧。动作循环往复,十分熟练。

但林烽注意到,李二娃每次用手拿取、放置弹壳这个动作,虽然很快,但依然占用了不少时间,而且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容易导致疲劳和偶尔的失误(比如弹壳没放正,需要调整)。

“能不能把这个取壳、放壳的动作也自动化呢?”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虽然条件简陋,搞不了真正的自动化,但设计一个简单的“自动”或“半自动”送料装置,减少人工操作步骤,应该是可行的。

他立刻找来小张、刘二和锻造组的骨干,围着压力机开始琢磨。 “科长,您又想啥好点子了?”小张兴奋地问,他现在对林烽的“灵光一闪”充满了期待。

林烽指着压力机的操作过程:“你们看,二娃每次都要用手拿弹壳、放弹壳,这个动作能不能用机器来代替?比如,做一个能自动把弹壳推到模具位置的装置?”

“自动推过去?”刘二挠挠头,“咋推?用啥推?”

“可以用弹簧!”林烽思路越来越清晰,“我们可以在压力机旁边加装一个倾斜的滑槽,滑槽底部正对着模具。把清理好的弹壳堆放在滑槽里。然后设计一个由杠杆带动的小推板或者拨杆,每次扳动杠杆压装的同时,通过一个联动机构,带动这个小推板,把最底下的那个弹壳推入模具!这样操作员就只需要专注装药和扳动杠杆了,省去了拿取和放置弹壳的动作和时间!”

这个想法有点超前,大家听得一愣一愣的。张铁匠琢磨了一下,点点头:“嗯……有点像俺们老家水车上那个刮板……道理上说得通!就是这联动的小机关得琢磨琢磨,劲儿不能大了,把弹壳推坏了,也不能小了,推不到位。”

“对!就是这个意思!”林烽见张铁匠理解了,很高兴,“咱们试试看!失败了没关系,关键是要敢想敢做!”

于是,一场针对压力机的“技术升级”攻关又开始了。林烽画出了简单的机构示意图:一个储弹滑槽,一个由主杠杆通过曲柄或凸轮带动的往复式推杆,外加一个复位弹簧。

锻造组负责打造滑槽、推杆和相关的连接件。修复组负责最精密的联动部分和安装调试。这次连质检组的赵小花也参与了进来,她需要确保新加的零件尺寸精准,不会干扰原有压力机的运行。

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试验,推杆劲儿太大,直接把弹壳撞瘪了。第二次,联动时机没调好,弹壳还没推到位置,压杆就下来了。第三次,复位弹簧太软,推杆回不去……

但大家没有气馁。林烽带着大家一次次调整推杆的行程、弹簧的力度、联动机构的角度。那台钻床又被用来加工各种稀奇古怪的连接件和小零件。

李二娃作为直接用户,也积极提出建议:“科长,这推杆能不能前面加个小凹坑?这样推弹壳底缘,不容易打滑。”“这个弹簧再加一圈劲道可能刚好。”

在全科室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三天的不懈尝试和调试,一套简陋却有效的“简易自动送壳装置”终于被成功加装到了压力机上!

改造后的压力机操作流程变成了:操作员先将清理好的弹壳倒入倾斜的储弹滑槽。然后,他只需进行定量装药(如果是压弹头步骤)和放置弹头,然后扳动杠杆。在杠杆下压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联动机构,会同步带动那个小推板,“啪”地一声将滑槽最底端的一个弹壳精准地推入模具凹槽!压装完成后,杠杆抬起,推板在复位弹簧作用下退回,为下一次推壳做准备。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省去了两次手动拿取和放置弹壳的动作!

“来,二娃,试试效果!”林烽示意有些紧张的李二娃。

李二娃深吸一口气,开始操作。装药,放弹头,扳动杠杆——“咔哒”、“啪”(推壳声)、“咔哒”(压紧声)!节奏明显更快了! 他又连续操作了几次,越来越熟练。 “嘿!真省事!”李二娃很快就爱上了这个新功能,“不用来回低头拿弹壳了!手也不容易酸了!速度起码快了一小半!”

小张拿着秒表粗略计算了一下单位时间的操作次数,兴奋地报告:“科长!真的快了!差不多提升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且因为推壳位置固定,几乎不会放歪了!”

日产量数据很快印证了这一点。在新的“半自动化”流水线上,复装小组的日产量从五百发,稳步提升到了七百五十发左右!效率提升了整整50%!

消息传开,装备科内部一片欢腾。大家围着那台经过两次改造、看起来有点“奇形怪状”却无比实用的压力机,充满了自豪感。

小张佩服地对林烽说:“科长,您这脑子到底是咋长的?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子!现在装弹比原来轻松多了,还不容易出错!”

赵小花也笑着说:“而且送壳位置固定,压装出来的子弹同心度好像都更好了点,质量更稳定。”

李云龙听说复装产量又大幅提升,专门跑来看热闹。他围着那台会“自己”送弹壳的压力机转了好几圈,试着扳动了几下杠杆,感受着那联动机构的巧妙,忍不住啧啧称奇:“俺的个乖乖……老林,你小子真能折腾!这铁疙瘩都快让你改成精了!自己会干活了?这以后是不是还得给它喂饭啊?”

众人哄堂大笑。

林烽笑道:“团长,这只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把人的精力解放出来,去做更关键的操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好!好啊!”李云龙大力拍着林烽的肩膀(这次林烽有所准备,没被拍歪),“就是要这个劲头!什么事都要琢磨怎么能干得更好更快!咱们红军,就是要有这股子创新精神!”

装备科的这次成功技改,像一阵春风,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技术革新的热情。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负责的工序还有没有改进空间。张铁匠琢磨着能不能做个更省力的锻打器,小张想着优化工具摆放位置,连赵小花都在考虑制作更便捷的专用量具……

平静的待命期,反而成了技术积累和突破的黄金时期。林烽和他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默默地将“保障战斗力”这句话,落实在每一个细节的改进上。他们为未来更加艰巨的战斗,储备着不仅仅是弹药,更是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本章字数:4800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