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43章 周传艺:技工带徒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第43章 周传艺:技工带徒

作者:重生诸天万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22:39:27

远处隐约传来的汽车引擎声,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营地内因成功复装子弹而升腾的喜悦气氛。篝火旁,战士们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取而代之的是警惕和肃杀。所有人几乎同时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下意识地摸向身边的武器,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李云龙和林烽。

李云龙反应极快,低吼一声:“全体隐蔽!熄灭篝火!侦查组前出五百米,摸清楚情况!快!”

命令一下,整个营地如同精密的机器般迅速运转起来。战士们手脚麻利地用土盖灭篝火,收拾工具和刚刚生产出来的子弹,依托山林和夜色悄无声息地隐藏起来。沈泉亲自带着几个侦察兵,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滑入黑暗,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摸去。

紧张的气氛弥漫开来,时间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林烽蹲在李云龙身边,侧耳倾听着。那沉闷的引擎声似乎并没有越来越近,反而在原地轰鸣了一阵后,渐渐转向,最终朝着另一个方向远去,慢慢消失在夜风中。

又过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沈泉等人回来了,脸上带着一丝轻松。

“连长,林顾问,搞清楚了。”沈泉压低声音汇报,“不是冲我们来的。是两辆国民党的卡车,估计是往黑风隘方向运送补给或者兵力的,可能是在山那边岔路口迷了路,兜了一圈又找回主路开走了。虚惊一场。”

“他娘的!”李云龙松了口气,骂了一句,“吓老子一跳!还以为刚过上两天好日子,这帮兔崽子就来砸场子了。”

孔捷也抹了把额头并不存在的汗:“幸好不是。不过这倒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这地方离交通线不算太远,不算绝对安全,咱们的行动还得再加几分小心。”

虽然是一场虚惊,但经过这么一折腾,大家的困意也都没了。李云龙看了看天色,离天亮还有段时间,便说道:“都精神点儿!觉是睡不成了,正好,抓紧时间干正事!老周!”

“到!”老周立刻从阴影里站了出来。

“你之前不是说有几条破枪要修吗?趁着现在有空,赶紧拾掇拾掇!林顾问也在这儿,正好给你把把关。小张,还有你们俩,”李云龙指着之前被林烽点名、有兵工厂经历的那两个战士,“都跟老周学着点!这可是吃饭的手艺!”

“是!”小张和那两名战士(一个叫大牛,一个叫石头)立刻兴奋地应道。能学到真本事,在这年月比什么都强。

老周更是干劲十足,能被连长点名,还有林顾问在一旁指导,这可是露脸的好机会。他立刻招呼小张、大牛和石头,在营地边缘一个相对背风、靠近岩壁的角落清理出一小块地方。

这里条件简陋,自然没什么像样的工作台。老周找了两块相对平整的大石头并排摆好,又让小豆子贡献出了他那块当宝贝似的、垫包袱用的油布铺在上面,一个简陋却意义非凡的“临时修械台”就算搭成了。

工具更是寒酸:一把锉刀磨得只剩半截,几根粗细不同的钢钎和钉子充当冲子,一小块油石,一点从缴获的油壶里省出来的润滑油,外加一把老虎钳和几把规格不一的螺丝刀——这还是从之前端掉的敌人哨所里搜刮来的。

老周把他视若珍宝的三支损坏的步枪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台”上。一支是汉阳造,枪管有点弯,估计是拼刺刀或者磕碰造成的;一支是中正式,撞针似乎出了问题,击发无力;还有一支是老套筒,问题最多,枪机松动,标尺也歪了。

“都看好了啊,”老周挽起袖子,拿起那支汉阳造,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这修枪啊,是细发活儿,急不得,毛躁不得。手要稳,眼要准,心要细。好比这枪管,弯了,打出去的子弹就得飘,说不定还能炸了膛,要人命!”

他一边说,一边将步枪固定在一个自制的木架卡槽里(这也是他之前自己琢磨做的),然后点起一小簇松明子用来照明。他先是眯起一只眼,用“吊线”的土办法仔细观察枪管的弯曲程度和方向。

“看到没?就这儿,稍微往左下弯了一点点。”老周指着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弯曲点,“不能硬掰!得用巧劲儿,慢慢校。”

他拿起那半截锉刀,用柄部顶住枪管弯曲处的反方向,然后示意大牛和石头扶稳木架,自己则用一根粗钢钎做杠杆,一点一点地、极其缓慢地施加压力。他的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婴儿,额头上却因为全神贯注而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小张、大牛、石头都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

林烽和李云龙、孔捷也在一旁安静地看着。林烽眼中流露出赞赏,老周这手纯手工的“直管”技术,放在后世那绝对是顶尖钳工的水平,靠的是无数经验积累出的手感。

经过反复几次微调,老周再次吊线观察,终于满意地点点头:“嗯,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一点点,得靠实射来校了。”

接着,他拿起那支中正式,卸下枪机。“这支的问题是撞针,”老周指着击针孔,“要么是撞针磨短了,要么是弹簧疲软了。咱先看看。”

他熟练地分解开枪机部件,仔细检查撞针和击针簧。“哦,是簧没劲儿了。”他拿起那根细小的弹簧,放在手心掂了掂,“这个有点麻烦,咱们没有现成的替换。不过嘛,可以想想办法……”

他琢磨了一下,让石头去找一根稍微粗一点、弹性好点的铁丝来。然后他用小钳子小心翼翼地夹住旧弹簧,在油灯火苗上稍微加热(退火),然后尝试着一点点拉长,试图恢复其弹性和长度。这是个极其考验火候和手感的活儿,加热不够拉不动,加热过度就废了。

林烽看着老周这土法修复,心中感慨劳动人民的智慧。他忽然开口,声音平和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老周,校枪管的时候,除了看直不直,还得想着点它打出去的弹道。”

老周和几个学徒都抬起头,疑惑地看向林烽。

林烽走过去,拿起一根树枝,在沙地上画了一条微微向上的弧线。“子弹出了膛,它不是直直飞出去的,它受重力影响,走的是一条抛物线,这叫弹道。所以,枪管本身其实也不是绝对笔直的,它有一个极其微小的、肉眼根本看不出来的‘弧度’或者说‘指向’,这个指向要和这条弹道曲线在特定距离上吻合,子弹才能打得准。”

他指了指被老周校直的那支汉阳造:“你刚才把它校得绝对笔直,这没错,是基础。但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咱们最常用的射击距离上,比如一百五十米到两百米,它的弹着点正好是准星指向的位置。这可能需要枪管有一个极其极其微小的、符合弹道规律的‘自然指向’,而不是物理上的绝对笔直。这个‘度’,很多时候就得靠神枪手的感觉和实射来微调了。”

老周听得眼睛发亮,猛地一拍大腿:“哎呀!林顾问,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怪不得有时候枪校得明明看着很直,打起来却总觉得差那么一丁点意思,非得实射调几次才准!原来里头还有这么个道理!这不是枪管不直,是得让它‘会拐弯’!”

小张、大牛、石头也是一脸恍然大悟,虽然那“弹道”、“抛物线”的词儿有点新鲜,但林烽比喻得形象,他们大概明白了意思:枪要打得准,光直不行,还得“指”得对。

李云龙在一旁咧着嘴笑:“嘿嘿,老林,你这肚子里玩意儿就是多!连枪管子怎么拐弯都懂!老周,你这可是沾了大光了,这本事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

孔捷也点头:“这叫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啊,林顾问这么一点拨,咱们修枪的水平可就能更高一层楼了。”

林烽笑了笑:“我也是纸上谈兵,具体操作还得靠老周你们的手上功夫。就像那撞针簧,老周你这加热拉长的法子就很好,但要注意加热的温度和均匀性,最好能反复加热、冷却(淬火)几次,让它的弹性和韧性恢复得更好。这叫‘热处理’。”

老周连连点头,如获至宝,赶紧按照林烽的提示,更加小心地操作起来。

接下来修理那支老套筒的枪机松动和标尺问题,老周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用锉刀小心地修正枪机上的磨损部位,用冲子一点点敲击紧固,甚至拆下自己的怀表表芯里一根无关紧要的小弹簧,截取一段,给松动的地方增加预紧力。对于歪掉的标尺,他则是用老虎钳夹住,垫上软布,凭借手感一丝一毫地校正。

整个教学过程,老周毫无保留,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要点和诀窍。 “看,这里磨损了,不能光锉,得想办法给它‘补点肉’,要么垫,要么挤。” “这螺丝滑丝了?拿根细麻绳蘸点松香塞进去再拧,能顶一阵子!” “拆这小零件的时候,底下垫块布,不然蹦走了你可找不着!”

小张等人听得目不转睛,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老周都耐心解答。林烽则在一旁偶尔插话,从力学原理、材料特性角度稍作补充,让这些传统的技艺多了一份理论的支撑,听得老周和学徒们频频点头,感觉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李云龙和孔捷看了一会儿,便去安排警戒和其他事务了。林烽却一直留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他发现,看老周修枪,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专注的神情,那稳定而灵巧的双手,那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无不体现着一种朴素的工匠精神。

天色渐渐蒙蒙亮。经过近两个时辰的忙碌,老周长吁一口气,用沾满油污的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好了!连长,林顾问,你们瞧瞧!”

只见那三支原本破旧、有着各种毛病的步枪,此刻已经焕然一新。枪管笔直(或者说符合了弹道指向),枪机活动顺滑而牢固,标尺端正。

“试试?”李云龙不知何时又转了回来,饶有兴致地说道。

老周自信地拿起那支中正式,压上一发复装子弹,对着百多米外一棵树上挂着的破瓦罐瞄准。 砰! 瓦罐应声而碎!

“好!”战士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

接着他又试射了另外两支,结果都令人满意,精度比损坏前有了显着提升。

“哈哈哈!好!老周,你小子真行!还有你们三个,学得怎么样?”李云龙高兴地拍着老周的肩膀,又看向小张、大牛和石头。

小张激动地说:“报告连长!受益匪浅!周班长的手艺太厉害了!林顾问讲的道理也让我们茅塞顿开!”

大牛和石头也使劲点头,表示学到了真东西。

老周却摆摆手,诚恳地说:“主要是林顾问点拨得好!以前俺们就知道傻干,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为啥要这么干了!这以后修枪,心里更有底了!”

林烽笑道:“是老周你底子好,经验足,一点就透。你们三个也要好好练习,把老周的手艺和林子的经验都学到手。咱们队伍以后的发展,离不开你们这些技术骨干。”

第一缕阳光穿过山林,照在这个小小的“临时修械台”上,照在那三支修复一新的步枪和几张布满油污却充满成就感的脸上。技术的传承,就在这清晨的微光中,悄然完成。这不仅修复了三支步枪,更是为这支队伍培养了第一批宝贵的基层军工技术人才种子。

李云龙看着这一切,心里乐开了花,大手一挥:“记功!都给老子记上一功!等到了安全地方,老子给你们请功!现在,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前头还有硬仗要打呢!”

战士们轰然应诺,带着新生产的子弹和新修复的武器,以及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信心倍增地踏上了新的征程。而老周和他的“学徒”们,则小心翼翼地收拾好那些简陋却无比珍贵的工具,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本章字数:4180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