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 第353章 羌人的血泪征途与仇恨的种子

靖汉十六年冬·西迁绝路:

当选择归降的羌人开始在汉军皮鞭下修筑边墙时,另一支选择截然不同道路的羌人队伍,约两万余人,已然踏上了九死一生的西迁之路。

他们携带着部落最后残存的牲畜、微薄的口粮、以及破碎的希望,扶老携幼,驱赶着瘦骨嶙峋的羊群,义无反顾地钻入了河西走廊以南、那一片被冰雪覆盖、山脉连绵的未知绝域。

他们的目标遥远而模糊:向西,越过巴颜喀拉山,进入传说中的羌塘高地,或者更西的帕米尔高原(葱岭),寻找一片汉军铁蹄无法触及、可以让他们重新呼吸自由的土地。然而,这条求生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铺满了荆棘与尸骨。

天堑无情:风雪与高山的死亡筛选

西迁之路的第一道鬼门关,便是横亘于前的巍峨山脉。

时值深冬,高原的严寒远超河湟。狂风卷着雪粒,如同冰刀般切割着一切裸露的皮肤。气温骤降至难以想象的程度,夜晚更是如同坠入冰窟。

随着海拔急剧升高,空气愈发稀薄,从未经历过高原环境的羌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很快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困难、呕吐不止,每一步都如同背负千斤重担。

许多体弱者走着走着便无声无息地倒在雪地里,迅速被冻成僵硬的冰雕。

他们需要穿越的是无数陡峭的山脊、狭窄的冰川隘口和深不见底的冰裂缝。积雪掩盖了所有的路径和危险,队伍只能依靠模糊的记忆和部落里最年长的向导摸索前行。

时常有人畜失足,坠入深渊,凄厉的惨叫很快被风雪吞没,连回音都来不及传出。

巨大的雪崩时有发生,如同白色的雷霆从天而降,瞬间就能将一整支行进中的小队彻底埋葬,尸骨无存。

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更是致命的杀手,能见度降至零,队伍极易失散,一旦迷路,几乎就意味着死亡。

在这段路途上,大自然扮演了最冷酷的刽子手。迁徙队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员。牲畜最先大批倒毙,成为队伍紧急的口粮来源——尽管冻硬的肉难以咀嚼下咽。

随后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羸弱的身体无法抵御这严酷的考验,一个个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路上。出发时两万余人的队伍,在翻越最艰难的山脉后,可能已不足万人。

洁白的雪原上,留下了一条由零星尸体、废弃的包裹和牲畜骸骨标记的悲惨路径。

**相逼:异域与匮乏的残酷

即便侥幸翻越了天堑,等待他们的也并非乐土,而是新的残酷挑战。

携带的有限口粮早已吃光,牲畜也几乎损失殆尽。幸存者不得不依靠挖掘草根、剥食树皮、甚至煮食皮袄上的皮革充饥。

饥饿和营养不良使得人人浮肿,疾病如痢疾、伤寒等恶性传染病开始在队伍中蔓延,却无药可医。

更重要的是 他们闯入的并非无人区。高原和帕米尔地区早已生活着其他强大的游牧或半游牧部落,如唐旄、发羌以及一些原始的塞种人部落。

这些土着居民视这群突然涌入、形容枯槁的不速之客为入侵者、掠夺资源的竞争者,或者干脆就是送上门的奴隶来源。

小规模的遭遇战频繁发生。疲惫不堪、装备简陋的西迁羌人,根本不是这些以逸待劳、熟悉地形的土着战士的对手。他们仅存的一点财物、妇女儿童,很容易就被掳走。抵抗者则被无情杀戮。

一些部落为了避免全面冲突,会选择向这些西迁者收取沉重的“过路费”——通常是交出大部分剩余物资和人口,或者直接将其吸纳为最低等的奴仆,从事最艰苦的劳役,地位极其卑下。

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开始显现。为了一口食物,昔日同部落的伙伴可能反目成仇;易子而食的惨剧,在最为绝望的小群体中也时有发生。

队伍的组织彻底崩溃,演变成一个个为了生存而各自挣扎的小团体,甚至单人。

苟延残喘:仇恨的滋生与传承

最终,只有极少数最顽强、最幸运的西迁者,在一片同样贫瘠荒凉、但暂时没有强大土着的偏远山谷或高地边缘,找到了喘息之机。

他们可能只剩下两三千人,而且大多是青壮年,老人和孩子几乎全部折损在了路上。

他们搭建起最简陋的窝棚,试图恢复一点游牧的生活。但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他们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远不如在河湟之时。

他们生活在持续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中,既要提防土着部落的再次袭击,又要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极其强烈、深入骨髓的仇恨,开始在这些幸存者心中疯狂滋生、发酵,并通过口耳相传,成为整个群体新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核心。

他们不会或不愿去过多抱怨无情的大自然或排外的土着。他们将所有苦难的根源,毫无保留地、彻底地归咎于汉朝和汉人! 在他们的叙事中:

“是汉人夺走了我们肥美的草场,烧毁了我们的家园,把我们逼上这条绝路!”

“是汉人的军队,杀了我们的父亲、兄弟和儿子!”

“我们承受的所有风雪、饥饿、死亡、屈辱…这一切,都是汉人造成的!”

幸存下来的父母,会对着在新土地上出生的、瘦弱的孩子,一遍遍讲述那段悲惨的迁徙史。

故事里充满了汉人的“残暴”、“狡诈”和“贪婪”。篝火旁,老人们用沙哑的嗓音传唱着新的悲歌,歌词里是对东方故土的思念,更是对汉人无尽的诅咒。

仇恨,成为了他们传承下去的唯一“遗产”,成为了维系这个破碎族群在新的艰苦环境中生存下去的精神纽带。

那些经历了九死一生、目睹了无数惨剧才活下来的人,心理普遍发生了扭曲。

他们变得更加坚韧,但也更加猜忌、好斗和残忍。他们将所有来自东方的消息无论是商人还是其他流浪者带来的都视为威胁,对“汉”这个字眼有着病态的敏感和敌意。

这支西迁羌人的悲惨遭遇及其产生的深刻仇恨,其影响远不止于他们自身。

他们成为了大汉帝国西边不安定的火种: 这些幸存者及其后代,如同被吹散到高原各处的火种。

他们逐渐融入当地的其他羌系部落,也将他们的仇恨 带入其中,加剧了这些地区对汉朝的敌意和警惕。

在未来的岁月里,一旦汉朝势力试图向高原或帕米尔地区延伸,必将遭到他们及其影响下的部落最顽强、最激烈的抵抗。

他们的故事——被汉人逼迫、远走他乡、几乎灭族——极具煽动性。在未来,无论河皇地区还是更西的羌人部落中,任何试图反抗汉朝统治的领袖,都可以援引这个“血泪西迁”的故事,来激发同族的斗志,证明汉人的“不可信”与“残暴”,从而为更大规模的冲突提供道义和情感上的借口。

汉朝虽然暂时平定了河湟地区的羌患,但这股西迁的、充满仇恨的力量,如同将一颗恶性肿瘤从体表驱赶到了身体更深、更难以处理的内部。

它并未消失,而是在另一个地方潜伏、扩散,并与当地的反汉势力结合,酝酿着新的、可能更为棘手的边患。

事实上,在未来的历史中,来自西部高原羌人系统的骚扰和反抗,始终是中原王朝难以彻底解决的难题。

因此,这场发生在靖难十六年冬天的悲惨西迁,不仅仅是一次民族的流亡,更是一次仇恨的长征。

它用数万人的鲜血和生命,在苍茫的高原和雪域之间,深深地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这颗种子将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不断生根发芽,成为横亘在汉羌两个民族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充满血与火的情感鸿沟,为日后更大规模、更持久的冲突与对立,写下了沉重而血腥的伏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