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 第288章 疏忽五年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第288章 疏忽五年

作者:不安好心的雪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22:00:25

靖难十五年春,长安城西市

绸缎庄老板王老六眯着眼,手指捻过一匹刚挂出来的锦缎。料子厚实,暗纹里织着云气瑞兽,在晨光下隐隐泛着幽光。

“掌柜的,这料子新鲜啊!”熟客李员外摸着胡子凑近,“不是蜀锦,也不像吴绫,这织法……”

“辽东新出的‘玄菟锦’!”王老六得意地拍着料子,“用上了太子爷推广的提花机!一日能织三匹!您摸摸,这厚实劲儿,塞北的风都吹不透!价钱?比蜀锦便宜三成!”

李员外咂舌:“辽东?那冰天雪地的地方,能出这好料子?”

“嘿!您老消息不灵通!”旁边铁匠铺的张铁锤插话,他刚打出一把新式曲辕犁的犁头,正浸在水里淬火,滋啦一声白气蒸腾。

“辽东如今可了不得!我小舅子去年跟着流民队去了,来信说,粟末水(松花江)边上的黑土,攥一把能流油!麦子长得比人高!官府发的就是这种犁——”他指着水里渐渐变青的犁头,“一人一牛,一天能开二十亩生荒地!粮仓?嘿,听说新修的镇北城大仓,门板都让新粮给挤裂了!”

王老六点头:“可不!去岁关中新麦,您猜亩产多少?三石七斗!三石七斗啊!孝文皇帝那会儿,做梦都不敢想!为啥?就因为这犁,还有那新修的弱水渠,引水灌田!”

同日上午,长安城南小巷,蒙学馆

寒风卷着雪沫,拍打着蒙学馆糊了厚厚桑皮纸的窗户。屋里烧着土炕,暖烘烘的。十几个孩子冻得通红的小手,紧紧攥着炭笔,在粗糙的桦树皮上划拉着。

“天——!”头发花白的老塾师孙秀才指着墙上挂的简字碑拓片。

“天——!”孩子们扯着嗓子喊,小脸憋得通红。

“地——!”

“地——!”

“人——!”

“人——!”

角落里,一个叫狗娃的孩子格外认真。他娘是流民,爹死在五年前修弱水渠的塌方里。

他手里的桦树皮上,歪歪扭扭刻着“天”、“地”、“人”,还有一个他刚学会的、最用力刻下的字——“汉”。最后一笔拖得老长,像一把小刀,几乎划破了树皮。

“先生!”狗娃举起树皮,“俺写好了!”

孙秀才走过来,眯着眼看,枯瘦的手指抚过那个深深的“汉”字,声音有些发颤:“好!好孩子!拓跋野,你也写好了?”

旁边一个高鼻深目、明显带着胡人血统的男孩也举起树皮,上面同样刻着“汉”字,笔画虽歪,却透着一股子狠劲。他是当年被俘匈奴人的后代。

“写好了,先生!”拓跋野声音响亮。

孙秀才看着两张树皮,眼眶微热。他想起五年前,自己还是个因小过被罢黜的刀笔吏,流放辽东差点冻死。

是太子新政,赦免了他们这些通文墨的“罪人”,派来教这些流民、胡人的孩子认字。这简陋的蒙馆,这炭笔和树皮,这横平竖直的“简字”,还有孩子们口中带着各地口音却同样响亮的诵读声……都让他觉得,自己这条命,好像又有了点热乎气。

“好!都写得好!”孙秀才清了清嗓子,“记住!识了字,通了理,将来才能为陛下、为太子、为大汉效力!才能守住咱们开出来的好田,织出来的好布!”

同日下午,潼关驿道

牛车吱呀呀地碾过融雪后泥泞的官道。车上堆满了鼓鼓囊囊的麻袋,用草绳捆得结结实实。赶车的老农张老三,脸上沟壑纵横,却掩不住喜色。他时不时回头,用粗糙的手拍拍麻袋。

“爷,这粮真能运到镇北城?”跟在车旁的半大小子,他的孙子栓柱问。

“能!咋不能!”张老三声音洪亮,“看见这路没?新修的驰道!又平又宽!太子爷下了死命令,要保证北疆粮道畅通!听说从长安到镇北城,快马十天就能到!咱们这牛车慢点,顶多一个月!”

“那……那镇北城远吗?冷吗?”栓柱缩了缩脖子。

“远!冷!”张老三眼神却亮,“可那是咱大汉的新疆土!太子爷要在那儿修天下最大的粮仓!咱们这粮,就是种子!是底气!有了粮,就能站住脚!就能让那些匈奴、鲜卑的崽子们,再不敢南下牧马!”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栓柱,你爹……当年就是跟着赵大将军打广陵王没的。如今咱们送粮去北疆,也算替你爹……守着他打下来的江山!”

栓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摸了摸鼓胀的麻袋。阳光照在祖孙俩身上,也照在蜿蜒前行的长长粮队上,像一条金色的河,流向遥远的北方。

辽西郡,太子府。

绣衣卫指挥使萧寒悄无声息地走进来,将一份薄薄的密报放在太子刘进的案头。刘进正在批阅工部关于扩建辽泽运河的奏章,头也没抬。

萧寒低声道:“殿下,江东盐场,揪出几个广陵旧部,在私贩盐引。泉州港,荥阳郑氏有两条海船靠岸,船籍挂的扶南国,但水手多是中原面孔。齐王府三公子,昨夜在别院宴客,席间…有人舞剑,颇类军阵。”

刘进手中的朱笔顿了一下,一滴红墨落在奏章“增调民夫五万”的字样旁,晕开一小团。他目光扫过密报,眼神依旧沉静,只是那沉静之下,仿佛有冰层覆盖的暗流。

“知道了。”他淡淡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广陵旧部,按律处置。郑氏的船…让市舶司仔细查验,一粒私盐、一尺禁铁都不许上岸。至于齐王家老三……”他嘴角勾起一丝极淡、极冷的弧度,“年轻人,喜欢舞刀弄剑也是常情。让绣衣卫的人…多去他别院附近‘逛逛’,他自然就‘雅静’了。”

“是。”萧寒躬身,身影又如鬼魅般退入阴影。

刘进的目光重新落回运河奏章上,朱笔划过那滴晕开的红墨,在“五万民夫”旁批了一个字:

“准。”

窗外,春光正好。大街上的喧嚣隔着重重宫墙传来,模糊而充满生机。粮车在驰道上吱呀前行,蒙童的诵读声在小巷回荡,铁匠铺的淬火声滋啦作响。

这五年苦心经营、铁血铸就的“盛世”,正像那新织的玄菟锦,厚实而充满韧性。但刘进知道,锦缎之下,仍有虱蚤;阳光背后,总有阴影。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头冰冷的镇纸——那是一只青铜铸造的,振翅欲飞的鹰隼。

铁律已成,盛世初显。但握刀的手,一刻也不能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