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 第221章 屠城余波与统帅的棋局

白岩城三日屠戮的硝烟尚未散尽,其带来的血腥冲击波已如巨石投入深潭,在辽东半岛乃至整个帝国朝堂激起了滔天巨浪。

赵充国站在玄菟大营的舆图前,目光凝重地扫过那片被鲜血浸透的山峰,他深知,蒋悦的疯狂之举,已将这场艰苦的征服战争推向了更加复杂、更加危险的境地。

屠城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远超军事胜利本身:

“鸡犬不留”的惨状,通过幸存者的口口相传,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至半岛每一个角落。原本可能动摇、观望的部落,此刻被恐惧和仇恨彻底点燃!

他们深知,投降不再是生路,而是灭族之祸!抵抗,成了唯一的生存希望。

剩余的弁韩、马韩残余势力,以及尚未被攻克的零星山城,在绝望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他们摒弃前嫌,紧密联合,依托更加险峻的地形,构筑更坚固的工事,储备更多的滚木擂石,誓言与汉军血战到底!每一个山洞、每一片密林,都可能成为复仇的陷阱。

三韩残部的游击袭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残酷。他们不再仅仅针对粮道和哨卡,开始有组织地袭击汉军控制的村落、屯田点,甚至对投降汉军的“韩奸”部落进行血腥报复,手段极其残忍,以此震慑人心,断绝投降之路。

三韩抵抗加剧,使得汉军控制区难以稳固,屯田计划严重受阻,粮道被袭风险陡增。维持庞大军队的后勤保障变得异常艰难。

剩余的山城守军抱着必死之心,抵抗意志极其顽强。强攻的代价将远超以往。黑齿寨、鬼哭岩等地形本就险要,如今更成了插满尖刺的堡垒。

屠城的暴行在汉军内部也引起了巨大震动。部分士兵尤其来自儒家思想浓厚地区的感到不适、羞愧甚至恐惧——担心天谴。

军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士兵们在面对三韩平民时,心理负担加重。

消息传开,周边依附或观望的势力如扶余、倭地部落对汉朝产生强烈恐惧和反感。“仁义之师”的形象轰然倒塌,被“残暴屠夫”取代,极大损害了汉帝国在东北亚的威望和影响力,也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埋下伏笔。

御史台、太常寺等以儒家“仁政”、“王道”为圭臬的文官集团,对屠城事件口诛笔伐,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向未央宫。

他们指责赵充国“御下不严”、“有损天威”、“败坏国体”,要求严惩相关责任人。

刘据虽理解前线艰苦,但屠城三万的骇人罪行,严重违背了他“文教兴国”、“以德服远”的治国理念,也挑战了朝廷的权威。他必须给天下一个交代,严厉的问责和惩罚不可避免。

面对这内外交困、危如累卵的局面,赵充国展现出顶级统帅的定力与智慧,采取了一系列雷霆手段与怀柔策略并行的紧急措施:

严惩蒋悦,明正典刑: 如前所述,赵充国以最快速度对蒋悦进行公开审判,革职、抄家、重责军棍、押解回京。

此举既是执行军法,更是向朝廷和天下表明态度:屠城是个人疯狂行为,与统帅部无关,与大汉国策相悖!他将自己与蒋悦切割开来。

重申军纪,严惩劫掠: 赵充国发布最严厉的军令:“自即日起!凡劫掠平民!滥杀无辜!奸淫妇女者——斩立决——!!”

“凡焚毁非军事目标村寨者——严惩——!!”

“各部主将!约束不力!同罪——!!”

他派出最精锐的执法队,巡视各军,对任何违反军纪的行为,一经发现,就地正法!以此重塑军纪,挽回部分声誉。

追究连带责任: 对韩说进行公开处罚——罚俸、降爵,既是对其“御下不严”的惩戒,也是向朝廷表明自己绝不包庇的态度。

怀柔攻势,分化瓦解: “只诛首恶,胁从不问”政策升级: 赵充国将这一政策推向极致。

他命令各部,在清剿和劝降时,反复强调:“白岩城之祸!乃卫蒙负隅顽抗!蒋悦丧心病狂所致——!!”

“天子仁德!本帅严令!只诛首恶酋长!绝不牵连部众——!!”

“凡放下武器!归顺天朝!皆免死!赐田宅——!!”

公开祭祀与安抚: 赵充国做了一件极其大胆且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他下令在白岩城废墟附近,择地公开祭祀在屠城中死难的三韩平民。

虽然仪式简单,但此举意在向三韩人表明:汉军并非嗜杀成性,对无辜者的惨死表示哀悼,并重申“仁恕”之道。同时,对投降或被俘的三韩人,给予相对人道的待遇,并挑选部分人释放回去,传播汉军的“新政策”。

重点打击与分化: 集中兵力,对死硬抵抗的据点进行重点围困和打击,同时加大对其他摇摆部落的招抚力度。

利用三韩部落间的矛盾,许以厚利,诱使其投降或保持中立。

调整战略,稳扎稳打: 暂停大规模攻势: 赵充国深知,在仇恨高涨、抵抗加剧的当下,贸然发动大规模攻势只会徒增伤亡,激起更强烈的反抗。

他严令各部,暂停对剩余主要山城的强攻计划,回归“结硬寨打呆仗”的根本策略。

强化防御与屯田: 命令各部加固现有营垒,完善防御体系,尤其加强对粮道、水源、屯田点的保护。在已控制的相对安全区域,加大屯田力度,力求部分自给,减轻后勤压力。

情报与心理战: 加派绣衣使者和精锐斥候,深入敌后,收集情报,散布“只诛首恶”的政策,制造三韩内部的恐慌和分化。利用被俘或投降的三韩贵族、酋长现身说法。

上书请罪,争取主动: 主动担责: 赵充国亲笔书写请罪奏章,快马送往长安。奏章中,他痛陈蒋悦之罪,详述对其的惩处,深刻检讨自己“御下不严”、“督战不力”之过,请求朝廷降罪。

陈述利害: 同时,他详细分析屠城后辽东局势的剧变,强调当前应以“稳”为主,不宜再行激进之举,以免激起更大民变。

他恳请朝廷给予时间,让他以“怀柔”与“威压”并重之策,逐步化解仇恨,稳定局势。

寻求支持: 他可能通过私人渠道,陈述前线实情和自身困境,争取最高层的理解和支持。

赵充国的应对,如同在惊涛骇浪中竭力稳住航船。他成功地将蒋悦的个人罪行与汉军整体、帝国政策进行了切割,并通过铁腕整肃和怀柔攻势,试图挽回局面。然而,仇恨的种子一旦播下,生根发芽便难以遏制。

短期内,三韩的抵抗并未因赵充国的怀柔而减弱,反而因恐惧和仇恨更加激烈。

汉军的推进几乎陷入停滞,伤亡和消耗持续增加。长安的问责如同悬顶之剑,朝堂的攻讦从未停止。

但赵充国的策略,是在为长远铺路。他深知,时间或许能冲淡一些仇恨。

持续的围困、精准的打击、相对人道的对待、以及屯田修路等重建措施,如果能坚持下去,或许能让部分三韩人看到在汉朝统治下生存下去的希望,从而逐渐瓦解抵抗意志。

同时,对剩余山城的长期围困,也在消耗着守军最后的物资和士气。

靖难六年的深冬,辽东半岛寒风凛冽。赵充国站在营帐外,望着白雪覆盖的群山。

白岩城的血痕已被大雪掩埋,但战争的创伤和屠城的阴影,却如同这刺骨的寒风,久久不散。

他肩负的,不仅是征服半岛的重任,更是一场艰难的道德救赎和战略止损。

前路漫漫,胜负难料,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他知道,帝国的辽东经略,已因白岩城的血,而彻底改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